3億老去的中國人,在哪里安度晚年?
接下來的十五年,中國將以大約每4秒有1個人踏入退休年齡的速度,進入老齡化加速階段。何處安放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將成為一個嚴峻的社會話題。
原創?華商韜略?
如何破解中國式養老困局? 作 者丨徐艷麗 圖片:網絡、圖蟲創意
接下來的十五年,中國將以大約每4秒有1個人踏入退休年齡的速度,進入老齡化加速階段。何處安放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將成為一個嚴峻的社會話題。
養老,一個離這屆打工人似乎還很遠的話題,突然結結實實逼到了跟前。
11月3日,中央出臺“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應對老齡化成為國家戰略。
“舉國養老”背后是嚴峻的老齡化危機。
從1990年至今,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從8.5%升至18%,大大超過10%的國際老齡化社會紅線。
根據預測,“十四五”收官時我國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一舉超過青少年人口;到2050年中國將有近5億老年人,成為全球最“老”國家。
兇猛而至的老齡化大潮之下,是嚴重匱乏的養老資源。
2019年,我國平均約每5個勞動力養1個老人。照此情況發展下去,到本世紀中葉90后開始退休時,可能逼近一個年輕人養一個老人。
年輕人壓力山大,很多是獨生子女,上有老下有小,只能把高齡老人送進專業養老機構照料。可以預見的是,隨著老人越來越多、青壯年越來越少,機構化養老將是大勢所趨。
可是進養老院就簡單了嗎?
幾年前就有新聞報道,全國標桿公立養老院,曾有1100張床位1萬多人排隊的盛況,每年輪候入住幾十位,即使按100人算,也要等上100年。
2015年7月,酷暑降臨北京城之際,著名人文學者、76歲的北大中文教授錢理群賣掉自己的房子,跟老伴兒一起住進昌平的一家養老社區。
消息一出,“北大教授住養老院”的熱搜讓錢理群入住的泰康之家·燕園成為熱點話題。
資料顯示,泰康之家是泰康保險集團旗下,從事養老、護理、康復實體建設運營和創新服務的專業品牌。
據日本NHK電視臺此前一部養老題材紀錄片,泰康之家首家開業的燕園養老社區,不僅有全天候醫護照料,而且有定制餐廳、花廳、泳池、舞會以及運動中心、老年大學等。
日本NHK國家電視臺走進燕園
在燕園,錢理群教授的飲食起居、健康養護都有管家和專業人員照料。他告訴媒體,自己每天7點起床,看報寫作,鍛煉休養,跟朋友聊天;
“這里的生活就是我心目中的‘安度晚年’。”
泰康保險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陳東升(右)探望錢理群
當大部分人對民辦機構一百個不放心時,錢理群放棄不動產住進養老機構,這說明國內并非沒有能滿足老年人幸福晚年憧憬的地方。
據公開信息,泰康之家目前在全國布局了22家社區、其中7家在營業,已入住超4000位平均75歲以上的老人,就規模和規格而言,是迄今國內規模最大的醫養結合型連鎖養老社區。
基于保險,嫁接醫養,做強大健康。遵循這條明晰的主線,泰康先是成為保險業內第一個首開先河介入養老產業的公司,行業模仿者眾。
而后立足保險的骨架,陸續生長出涵蓋養老、醫療、理財、終極關懷綜合方案的泰康方案,這種全業態融合貫通的思路,為產業化解決我國養老資源匱乏的問題提供了一個新樣板。
2007年,在參加一位員工的婚禮時,泰康保險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陳東升,萌生了“要改變中國老年人對生命態度”的感想。
帶著這個新愿景,接下來數年,陳東升與泰康團隊先后考察了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養老機構和運作模式,試圖尋找一個能真正提升中國人養老福利水平的方案。
“美國人的養老生活深深震撼了我們。”陳東升回憶。
在以亞利桑那州“太陽城”為代表的美國CCRC持續照料退休社區中,八九十歲的老人,每天在跑步機上跑步,在泳池游泳,在老年大學學習自己喜愛的音樂和文藝課,穿著、打扮紳士淑女,談笑風生。
聞名世界的美國CCRC持續照料退休社區:太陽城
回國后,泰康團隊總結海外考察經驗,提出一項大膽計劃:
要將美國CCRC持續照料模式帶回中國!打造一個提供生活、娛樂、護理服務一體化的養老社區,讓中國的老人也可以優雅老去。
說干就干的泰康,從第一步拿“準生證”開始,走上了一條創新破冰之路。
十幾年前,中國既沒有保險公司辦養老實體機構的先例,也沒有養老社區的概念,監管機構不敢輕易給泰康開先河。
泰康花了整整兩年,甚至先建了一處養老體驗館,以示為民服務和專地專用的決心。終于在2009年獲得了保險行業首個養老社區試點資格,并于2011年通過招拍掛方式獲得了北京昌平的建設用地。
“這哪是普通的紙?這是鍍金的紙!”
陳東升拿著寶貴的批文,在接著幾年里深深扎進養老社區規劃建設,在昌平建起一座對標國際先進養老模式,具備生活、醫護、文娛、旅居全功能的醫養融合社區,預計總投資將超過60億元。
泰康之家燕園三期設計和北面的蟒山森林公園
2015年6月,泰康之家·燕園開門營業,陸續入住的千余名老人中,大學教授、高級知識分子占了大多數。錢理群、鄭洞天、王忍之等名人皆成友鄰,燕園瞬間名氣大振。
燕園的首戰告捷猶如一聲沖鋒號,吹響了險資企業開辦養老機構的號角。
一時間,泰康之家摸著美國太陽城過河,國內同行摸著泰康之家過河。一向被視為夕陽經濟、不被城市所歡迎的養老產業,在民企和民間養老需求的雙向推動下,迸發出集群崛起之勢。
從2015到2019年,我國各類養老機構數量從4萬多家猛增至20.4萬家,4年翻了5倍。
民辦養老機構迅速成為養老生力軍,以25萬張床/年的增速,為大量老人提供了養老之地。
中國養老困境里包含兩個關鍵的結構性矛盾:
一個是未富先老。
日本老齡化比中國還嚴重,但人均GDP是中國的4倍,美國人均GDP是中國的6倍。他們是邊富邊老。
到了中國,老人辛辛苦苦積攢一輩子,最后可能全給下一代買房了,老年返貧,拿什么保證晚年尊嚴?
經濟學家樊綱:六個老人的錢包為中國年輕人買房
提前儲蓄養老資本,以理財的方式保證老人老有所養,并且住進養老院后還能有持續穩定收入,這是泰康做出的第一個脫離西方模式和中國傳統思維的“非共識”創新。
2012年,彼時燕園還在建設,泰康就創造性地推出了當時市面上第一個將虛擬保險產品與實體養老社區對接的“幸福有約終身養老計劃”。
該計劃包含兩層保障:第一,簽約該計劃的同時就能拿到泰康之家的入住確認函,相當于提前鎖定了居住資格;第二,只要在規定年限內繳納險金,就能從約定年齡起,終生領取年金作為養老生活費,相當于一筆穩健型養老分紅投資。
“幸福有約”確認函
幸福有約的推出,讓泰康之家與美國CCRC模式發生了本質突變。
尤其是簽約養老計劃,就開啟了定期儲蓄,晚年可以用這筆儲蓄兌現高品質養老服務,還有定期年金回報收入——以“幸福有約”的出現為拐點,泰康首次實現了保險和養老社區,理財和養老消費,保險資金運用和養老設施建設三層鏈通,滿足了我們對長壽、健康、富足的需求。
在模仿西方1.0版養老模式之上,中國養老保險產品銜接養老社區的商業模式正式形成。這個模式的最大優勢,是靠強制儲蓄和理財增值在相當程度上緩解了未富先老的養老窘境。
養老費用的問題告一段落,中國式養老還有第二個結構性矛盾:
醫療資源不均。
中國以公立醫院為主導的醫療體制,導致醫療資源是按城市職級劃分的,大城市好醫院,省會大醫院,縣鎮小醫院,郊外衛生院。這種醫療體制下,一個老人如果不住在大城市,或者住得離大醫院太遠,他的“健康指數”“生存指數”就沒有保障。
一個直觀數字是,中國每年有兩千萬至四千萬老人在家中跌倒,其中成千上萬人因救治不及離世。
正因為如此,養老機構的一個最大附加值就是急性救治和照料護理功能。
以泰康之家為例,很多九十多歲的超高齡老人,有兒有女也愿意住進去,就是因為社區內就有二級醫院,有專家醫療團隊,出現意外情況,能最快時間實施急救,出院后還有慢性病康復和護理管理。這一切對高齡老人而言都是救命資源。
泰康之家醫療專家為居民查看病情
從自建二級康復醫院,到規模化培訓專業護理團隊,泰康之家從第一家養老社區起就對提升醫療水平進行了巨大傾斜,這種社區內自醫、自愈、自照護能力,讓疫情中3000余位老人無一感染。而同期的美國養老社區成了新冠重災區。
高水平的醫療配套,加上獨一無二的保險+養老產品打通,支撐泰康一步步耕深、耕透養老產業鏈,立足壽險基業,一個活力養老、高端醫療、卓越理財、終極關懷四位一體的商業模式正式成熟。
經過一輪輪創新,泰康之家這個從保險業的土壤里生長出的養老品牌,完成了從模仿西方到超越西方,實現了中國新養老模式跨越。
以泰康之家為代表的中式養老機構的成功崛起,給國人養老思維帶來了一系列顯著變化:越來越多人開始由被動養老到主動規劃,由消極養老到活力養老,從傷晚悲老到享受晚年。
另一個更具價值的作用,則是推動中國養老事業從國營化走向社會化,從計劃事業到市場經濟,在創業創新、投資熱情、市場環境等各個維度產生了全方位促進作用。
泰康在北上廣等地建的社區成為現象級養老地標之后,養老行業慢慢成了熱點,隨之而來的是險資、風投紛紛跟進,不被待見的銀發經濟也成了風口。
圖源:艾媒數據中心
從一家獨行走到全行業產業化,泰康之家的十年是國內第一批養老創業者孤絕創新的十年,也是見證中國養老事業大發展大翻身的十年。
談及下個十年規劃,陳東升在“泰康之家十周年大會”上定下了四條軍令:初心不改,創新永續,商業向善,以及長壽時代泰康方案。
概括而言,一是堅定堅守泰康用市場經濟為人民服務、為中國養老事業服務的使命;二是立足十年先發優勢,持續引領養老革命。
這其中,尤其需要增強用科技智能、產業互聯網取代人工服務的速度。一來技術手段的服務效率和精準率更高,二來技術可以降低人工成本,讓泰康之家從高品質高門檻,變成高品質且惠及更多人的普惠養老方式
對整個養老市場而言,新十年目標則是借風起飛,連點成網,爭取再造一百個、一千個泰康之家。
其中最關鍵的是,繼續釋放與鼓勵商業力量,尤其是保險、醫療、大健康類企業,依托頭部企業已經走通的醫養結合、醫養康寧成熟運作經驗,抓緊利用“十四五”國家戰略扶持和老齡化最后窗口期,集中力量搞養老基建、老年福利建設,做好應對中國養老危機的充足準備。
頭部引領,民間參與,舉國應對。
唯有如此,中國才能把老齡危機變成轉機,把“夕陽”產業變成太陽產業,真正用科技、產業化的力量,照見老齡化大國的未來幸福,讓每一位在這片土地老去的建設者,不會因為無處安身的、不確定的未來而慌張老去。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