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熟,一直沒有離開過
“打破了上一代信息不對稱的商業模式,建立了新一代信息不對稱商業模式。”
文/DoNews專欄作者?陳少亮
圖/IC Photo
美團因為“殺熟”,再次被頂上了輿論討伐的風口。和歷史過往一樣的是,美團同樣喊冤,將皮球踢給了不可解釋的“技術BUG”。筆者也能預測到,隨著新熱點事件不斷出現,殺熟這個話題又會被遺忘,直到下一次再有用戶站出來怒吼,重新被輿論注意到,一直這樣循環往復。但殺熟的問題卻一直沒有解決。
殺熟的前提是“養熟”
幾乎所有被爆料出來的殺熟的新聞事件都是各大平臺的忠實用戶,從出行訂票、網約車到如今的外賣,基本上都是如出一轍,此次美團殺熟事件不正是忠實的會員再次被殺熟嗎?登頂輿論,讓網名氣憤不已的是,為什么往往那些給平臺創造更多價值、更多收益的用戶反而是被平臺收割的對象,這并不符合一直以來互聯網所宣稱互利雙贏的商業人設。
筆者在這想說,互聯網的基因在底層來說就是殺熟,只不過是披了一層外衣而已。
殺熟的前提是“養熟”。從互聯網開始發展到至今,最成功的模式是什么呢?是平臺型的互聯網模式,現在可以稱之為巨頭的又有哪一個不是平臺模式呢,阿里是電商平臺、騰訊是社交平臺、滴滴是網約車平臺、字節跳動是信息平臺等等。平臺最大的優勢是可以“飼養”用戶,平臺表面上為第三方的商家提供了一個銷售商品變現的渠道,但平臺最根本的目的就是飼養用戶,通過大量飼養后用戶所產生的行為,進行用戶畫像的描繪,然后實現平臺所說的千人千面這種高效的商業模式。
表面上,千人千面為商家提供了更為精準的營銷場景,但千人千面何嘗又不是新的一種信息不對稱呢?忠實用戶更容易被殺熟的原因是,在進行用戶畫像描繪的時候,忠實的用戶因為有更多的行為表現數據,平臺足以可以根據歷史過往的行為數據進行未來的模型預測。換句話來說就是平臺可以直接預測到你未來的需求情況,既然已經是到手的待宰羔羊,平臺為什么還要浪費給“優惠”呢?
這也就是為何各大互聯網的平臺那么賣力的提高活躍用戶,不顧一切的推廣會員,因為一旦成為高度活躍的用戶或者會員,那么你就已經被平臺方看成是“養熟”的用戶,后續殺熟實現變現收割不就是最初的本意嗎?
互聯網正在重構信息不對稱
所有的商業模式都是建立在信息不對成的基礎上,無論如何變化,這個本質是不會變化的。在傳統經濟時代,信息不對稱更多的是銷售商品本身的信息不對稱,上一層商家可以更早或可以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從而掌握了銷售的定價權,層層到消費者手中都是如此。互聯網的出現把獲取信息的時間差和數量級的不對等一夜之間全部透明化了,如果商家的定價超過了市場價,那么消費者就會毫不猶豫的轉身離開,因此定價權從新回到了消費者手中。
以上的過程其實在互聯網發展的早期非常常見,但在中期直至現在,定價權似乎從消費者手中又回到了大的平臺手中。對于交易雙方而言,兩者掌握的信息幾乎是差不多的,信息的不對稱演變成了平臺和消費者、商家之間,平臺成了那個掌握最多信息,手握定價權的角色,殺熟的底層邏輯正是因為平臺掌握了大量的不對稱的隱私信息從而支撐起了新的互聯網商業模式。
因此來說,互聯網模式本身就是一種新的商業信息不對稱,殺熟在這個模式誕生之初就已經決定了,擺脫了商家的宰割,但卻掉進了平臺的收割的圈套。避免殺熟最好的辦法就是市場出現多元化的競爭主體,而不是一家獨大的模式。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