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又切入了一個萬億賽道
超前戰略,過程痛苦,結果導向
來源:好貓財經(ID:haomaocaijing)
作者:好貓
要談恒大的新物種“房車寶”,先要從恒大的營銷策略談起。
回到9月初,恒大董事局主席許家印在營銷會議上,放了一個深水炸彈:
全國600多個樓盤,七折賣房;
9月和10月,單月銷售目標1000億元。
你沒有聽錯,是單月突破1000億元,全球任何一個房企都沒有實現過的業績。
許家印做出這個決定,并不是沒有理由,融資新政之下,沒有地產商敢說自己不缺錢,銷售就是生死線。
從年底降價潮來看,恒大那時只是搶跑,結果已經出來了:
9月、10月、11月實現總銷售額2339.8億元;
11月實現銷售額460.7億元,9月、10月實現了1819.7億元。
雖然沒有達成千億目標,但月均900多億元的數字,仍然創造了歷史。
背后最大功臣是恒大拋出的優惠折扣,以及線下線上銷售團隊,其中主打全民經紀人的線上銷售神器“恒房通”居功至首。
每一次市場行情往下,高額渠道轉介費用就是成為開發商心中最痛,給政府打工、給銀行打工,最后還要給渠道打工。
中國最大的渠道公司貝殼找房上市,市值超越任何一家房企;天貓拉來60位百強房企董事長、總裁,宣布與易居成立天貓好房,直接與貝殼競爭。
這兩家公司,恒大都沒有參與,理由直到“恒房通”升級為“房車寶”才浮出水面。
今天,聚焦房產、汽車交易的互聯網科技服務巨無霸“房車寶集團”正式揭牌誕生:
官方簡介稱,房車寶由恒大與全國152家中介機構于今年下半年重組成立,以“數字科技、房車合一”為愿景,創新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虛擬現實等數字科技,構建房產、汽車線上線下全渠道交易服務平臺,打造全球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互聯網科技服務集團。
接著看干貨,房車寶擁有房車寶全民經紀平臺、房車寶平臺、房車寶SaaS管理平臺。這樣來看,房車寶具有極強包容拓展性,也展現出一個初創平臺的創新技術力量與野心。
房車寶集團擁有全民經紀人2162萬,線下門店30635家,平臺年精準導流實地看房客戶超2000萬,年交易規模1.2萬億元。
由于恒大汽車尚未入市銷售,這1.2萬億元的交易規模都是房產交易,體量上看幾乎是再造了一個貝殼,后者2020年總交易規模目標在2萬億元左右。
房車寶線下門店是3.06萬家,貝殼找房門店4.2萬家;房車寶擁有全民經紀人2162萬人,貝殼平臺經紀人45.4萬人。
很顯然,房車寶由于采取全民經紀人模式,在人數上超越貝殼找房,渠道的本質是什么?應該沒有人會否認包含人海戰術這一策略。
針對房產互聯網交易服務市場,恒大當然劍指貝殼找房,試圖打破一家獨大的趨勢,不要把命運交到別人手里。
房車寶目前采取出資控股形式擴展加盟門店,不干預門店經營,不調取門店資金,唯一的要求是門店需要遵守規則、執行指令。
房車寶之前,恒大在新房17萬億銷售額市場中打拼。房車寶之后,恒大切入7萬億元的二手房交易市場,以及5萬億元(一手+二手)的汽車交易市場。
郁亮曾經說,找不到一個和房地產行業賺錢且前景相當的行業。很顯然,恒大找到了一個12萬億元的大市場,與新房相差無幾。
恒大的野心夠大,未來房產服務市場如家居家裝,汽車交易后服務市場,房車寶都有天然切入優勢,實現千億營業收入、萬億估值,似乎也不是沒有可能。
從現實出發,科技、創新、服務,是房車寶競爭制勝的關鍵。
以汽車交易為例,利用APP線上銷售汽車,利用距離客戶最近的房產中介門店來銷售汽車,咋一看起來有異想天開的成分。
但現實就是這樣上演,現在的新能源汽車造車新勢力,只有少數體驗中心,線上付費選購汽車,客戶并不拒絕。
恒大之前也有計劃選擇傳統模式,2018年底入股了汽車4S渠道商新疆廣匯,代價高達144.9億元。兩年后,恒大選擇了創新,出售了這部分股權。
用這140多億元資金用于門店,必定能取得更好效果。門店看似重資產,但與門店具備的三大功能相比絕對值得:
觸及客戶、廣告展示、服務拓展。
這三點也是貝殼從線下走向線上,再從線上融合線下的成功之道。
對于致力于成為房產、汽車巨頭企業的恒大來說,沒有比親自下場,更能把握自己命運的方式了。
碧桂園的機器人戰略,以及建筑機器人、機器人餐飲;農業戰略下的碧優選零售;萬科的地產相關多元化業務擴展,商業、物流、物業、養老、教育;融創的文旅度假,以及與樂視之間的合作。
本質上看,都是地產商在產業鏈上把握自己命運的手段。戰略從來需要超前,過程從來是痛苦,商業從來以結果為導向。
就像萬科物業CEO朱保全常說,建筑業的數字化轉型是不可逆的趨勢,數字化不做肯定是等死,做了也可能是找死,但找死總比等死強。
作為四大巨頭之一,恒大當然只能選擇主動出擊,再一次搶跑,將命運抓在自己手里,切入新的萬億賽道。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