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mv跑出i7性能,Risc-V會顛覆CPU行業嗎?
未來,RISC-V會顛覆CPU行業嗎?
文/DoNews(ID:ilovedonews)
專欄作者?maomaobear
圖/IC Photo
前一段時間,因為美國的限制,關于自主處理器的很多。有的企業買ARM的公版IP,找臺積電代工處理器作為自主處理器宣傳。有的企業購買ARM授權,但是自己研發架構,流片自主處理器。有龍芯,自己重新定義指令集,從指令集開始做自主處理器。有阿里,用RISC-V開放指令集,自己設計架構,制造處理器。
這就引發了真假自主之爭,是用ARM公版算自主?還是自己定義架構算自主?用RISC-V這種開源指令集算自主,還是自定義指令集算自主?
就是中國為了自主爭論的時候,美國那邊爆出大新聞,一家叫MicroMagic的公司放了衛星,這家公司用RISC-V造出性能功耗比逆天的CPU。用69mv功率跑出來第一代i7處理器的性能。
這種遠超主流處理器的表現,令科技界震驚,Magic Mirco公司的發言人稱已經有包括蘋果,谷歌在內的巨頭聯系了它們。
未來,RISC-V會顛覆CPU行業嗎?Risc-V對中國自主處理器的發展有什么啟示呢?我們來看一下。
來自MicroMagic的超級衛星
MicroMagic是在EETimes的一篇報道上放衛星的,這家公司的顧問AndyHuang聲稱,它們設計的處理器在1.1V電壓下可達到5GHz和13000CoreMark,在0.8V電壓下可以在4.25GHz上提供11000CoreMark,功耗200mW。3GHz的情況下可以達到超8200CoreMark,而此時功率只有69mW。
MicroMagic展示了照片,CPU在3Ghz運行跑分的時候。連接到板上的萬用表的讀數是69mv。
也就是說,在4.25GHz的頻率下,MicroMagic可以用不到三分之一的功率完成Ryzen4700U相同的工作負載。在3GHz時,這個數字驟降到所需電量的八分之一以下。
在每年處理器效能進步20%就算巨大進步的時代,這種八倍的提升是衛星級別的。
第一代i7級別的性能
Coremark測試是一個很簡化的計算性能測試,這個測試跑一些表操作,矩陣算法操作和狀態機操作。測試可以跑單線程或者多線程,看一秒鐘能跑多少次循環。
MicroMagic在3Ghz下單核心8200分的成績已經不低了。
第一代i7在2.66Ghz,單核Coremark是8215。目前最強大的ARM處理器,蘋果M1單核是31150,AMD的4700u是32875。
雖然,蘋果M1的跑分看起來很高,但是蘋果M1的單核心超過5W,而工作在最佳能效的MicroMagic處理器是69mv。
相比第一代i7上百W的功耗,MicroMagic處理器更是讓人驚掉下巴。
按照這家公司的說法,它們是利用RISC-V開放的特性,以內存為核心設計處理器,解決內存墻的問題,避免了邏輯電路空耗功耗等內存數據,才有這么離譜的性能功耗比。
這家公司創始人在Sun和蘋果工作做,是Sun處理器的設計者之一。他們很早就有一項SRAM高速的專利,只是以前的指令值限制了他們對處理器架構的設計,而RISC-V的開放給了他們機會。
RISC-V會顛覆CPU行業嗎?
RISC-V所謂開源,只是指令集開源,各個公司自己設計的架構還是要錢的。RISC-V最大的魅力在于沒有歷史包袱,以前不可能使用的提高性能的辦法可能在RISC-V上實現。
而因為有標準,無論各家怎么搞,基本的軟件兼容性還是可以有的。擴展指令集各家不一樣無法支持,基本的指令只要有,就有達成生態系統的可能。這是其他自研指令集無法做到的。
當年ARM崛起,也是性能功耗比有優勢。通過是多年的積累,最終通過智能手機逆襲。RISC-V可能也會有這樣一個過程。
對中國來說,RISC-V是自主的一條道路,如果我們能發展出最強的RISC-V架構,造出最快的處理器,生態就會跟著中國走,這比龍芯自建生態要容易一點。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