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抗疫成為常態,相關公司能否開啟新一輪行情?
疫苗終是主線。
作 者?/ 關 關
編 輯 /?小市妹
每當歲末年初,各式“復盤”提上日程,信息量密集釋放,重新審視投資風向及標的之際也由此到來。
近期關注到,“最牛A股”英科醫療動作頻頻,先是發布公告稱,受疫情刺激,公司預期全年凈利潤達68億元-73億元,同比增長37-40倍左右,隨后順勢向港交所遞表,尋求“A+H”兩地上市。
行情方面,英科醫療曾以超14倍的年漲幅冠絕市場,近期雖然股價有所回調,但至今也已漲逾17倍;“英科轉債”去年漲近18倍后,于今年成為兩市史上首只超3000元的可轉債。
同時看到,近期不乏疫情股接連預喜,板塊呈現出普遍化的趨勢。諸如,達安基因預計公司2020年盈利超20億元,同比增長20.70倍-22.87倍;東方生物預計公司2020年凈利潤達15.56億元,同比增長18倍左右。
而值得探究的是:疫情帶來的現象級行情背后,英科醫療們的“暴富神話”能否持續?抗疫板塊是否還存在機會?
抗疫常態化,疫情+基本面雙輪驅動行情
時至今日,新冠疫情已肆虐一年有余,抗疫管控趨于常態化,需求始終存在。
全球范圍內,累計確診病例數還在不斷上升,存量仍在高位。2020年6月28日,全球累計確診病例超1000萬;11月8日,這一數字超5000萬;至2021年1月27日,全球累計新冠確診病例超1億,在不足三個月的時間內再次翻倍。截至發稿日,全球累計確診病例超1億1196萬例,現有確診病例超2463萬。
近日,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邁克爾·瑞安表示,即使在可預見的未來,進行了大規模疫苗接種,新冠病毒仍有可能會繼續傳播很長時間,除非人們能夠遵守抗疫規定。
同時他指出,人們不應將消除這種病毒作為成功的標準,而是要在病毒變異、蔓延等復雜背景下降低致死率,阻止其影響我們的經濟和社會生活。
從真實數據和消息面信號來看,抗疫是重中之重,從中國抗疫常態化到全球抗疫常態化的過程中,醫療資源需求只增不減,預期釋放巨大的市場增量。
與此同時,全球化的過程勢必歷經本地化,市場增量還由當地變量需求,如節假日活動等驅動。中國為例,交通運輸部預計2021年全國春運期間(1月28日-3月8日)將發送旅客17億人次左右,相較于2020年增加超過10%,春運壓力較大。
反觀供給側,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鏈,率先全面復工復產,成為全球抗疫物資最大的供應國。數據顯示,2020年3月至同年年底,全國海關出口主要疫情防控物資價值4385億元,已面向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抗疫物資。
基礎之上,海外疫情削弱了本地供應商的競爭力,市場份額得以重新分配,重構競爭優勢的節點隨之而至。
目前來看,疫情所改變的消費者習慣多不可逆,相當一部分中國抗疫企業把握住機遇,通過擴產產能、技術升級等增強了自身在海外市場的話語權,有望在更長遠的周期內攻占市場,實現基本面的不斷優化。
整體來看,抗疫仍是“剛需”,且海外需求或遠大于國內供給,充分利好抗疫企業。不少抗疫企業的增長邏輯已轉為疫情+基本面雙輪驅動,業績或將得到持續的正向催化。相對應的,部分抗疫股將得到更強力的邏輯支撐,呈現相對樂觀的預期。
新局勢之中,高成長、高壁壘股更具關注價值
下一個問題則是:抗疫股涉及多個細分板塊,涵蓋眾多投資標的,究竟如何從中做出“取舍”?
首先,賽道維度上總是“勝于擇時、勝于選優”。
回顧一下抗疫股最初的輪動行情,率先拉升的是防護類標的,口罩、防護服生產企業一時間股價飆漲;緊接著為治療藥物標的,隨著消息面的“風吹草動”花式異動;而后隨著防止傳染的共識達成,檢測類標的、疫苗標的依次啟動。
實際上看,行情的走向與人們對疫情發展的認知變化密切關聯,市場在不斷匹配人們的當下需求,也在逐漸趨向更具空間和壁壘的細分領域,提高安全邊際。
以2020年的中國市場為例,據相關數據,個人防護用品(包括口罩、護目鏡、防護服、安全帽等)市場規模預計約1031億元;POCT(即時檢測)市場規模預計達到780億元。而不包括其他疫苗市場需求,僅新冠疫苗一項的市場規模預計即可高達840億。
同時考慮到,行業進入壁壘的問題??谡譃槔?,這類抗疫物資技術含量較低、供給跟進迅速,雖然在疫情初期沖上風口,但隨著各行各業的跨界生產改寫供需格局,口罩指數即相對波動較大。
▲來源:同花順iFinD
當然,這并非以偏概全,防護類標的也依然能跑出“最強A股”。只是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這類標的“變量”更多,疫苗細分領域的后續行情或相對看好一些。
具體疫苗標的而言,或可把握幾條主線邏輯:
新冠疫苗開發進度領先的企業,逐步進入業績兌現期
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2月初,全球研發新冠疫苗一共有238種,其中已獲準上市的疫苗有10種,分別源自歐美國家的輝瑞-BioNTech(已與復星醫藥達成合作)和莫德納、英國的牛津-阿斯利康、中國的國藥控股、國藥武漢和科興生物、康希諾生物等企業。
直觀來看,中國疫苗的評估進程處于非常領先的階段,產能相對充足,采購價格居于前列。
目前了解到,世衛組織已派團隊前往中國考察相關設施,除國內市場需求外,中國疫苗的海外訂單正相繼落地,土耳其、巴西、智利、烏克蘭、印尼等均已開啟采購,對應打開巨大的增量空間。
而除已獲準上市疫苗,智飛生物等也已啟動新冠疫苗III期臨床,候選疫苗方面,同樣不容小覷。
正值業績預告期,基礎之上尋找績優股
隨著新冠疫苗的穩步接種,板塊可能迎來提前布局行情,績優股預期相對較強。
目前,已有不少新冠疫苗相關上市公司披露業績預告,據筆者的不完全統計,其中多達數十家公司紛紛預增,萬泰生物、安科生物、金雷股份、遼寧成大、冠昊生物、瑞普生物等均預期凈利潤將翻倍。
新冠疫苗外,未來1-2年同時有重磅品種放量或新品上市預期的標的
撇開疫情因素而言,基于巨大的受眾市場,隨著疫苗接種率的上升及創新品種的不斷面世,近年來中國疫苗市場得以持續擴張。
未來,那些市場空間大、行業競爭小,且能帶來明顯邊際效益的核心品種或尤有可期,有望創造更可觀的社會和經濟價值。多家機構研究來看,沃森生物、智飛生物、康泰生物、華蘭生物等創新細分龍頭被多次推薦配置,或值得進一步關注。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