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囂與沉寂:網絡互助十年一場夢?
網絡互助能否等到監管落地的那一天?
題圖來自“收費圖庫”
在過去的一年中,網絡互助用十年構筑起來的陣地,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從公眾視野中加速“坍塌”。
2020年8月,上線300天的百度“燈火互助”宣布關停;2021年1月,撐了一年半的美團互助“因業務調整”而關停;2021年3月,僅相隔兩天,成立近5年之久的行業老二水滴互助、行業老三輕松互助,最終也沒有掙脫關停的宿命。
至此,成員規模排名前三的千萬級互助平臺,僅剩相互寶仍在艱難地運營。
2020年11月第1期至2021年4月第1期,不到半年,相互寶分攤人數自頂峰時期的10580.35萬下降到9265.62萬,減少了17.2%;幫助成員從3441人增加到4032人,增加了12.4%;人均分攤金額增長33.8%。
網絡互助仿佛掉進一個惡性循環的漩渦:成員不斷流失——導致整體患病率相對上升——人均分攤金額上漲——導致成員進一步流失,循環往復。
人們開始擔心,相互寶會是下一個關停的對象嗎?
2021年4月12日,金融管理部門再次約談螞蟻集團,提出“螞蟻集團整體申設為金融控股公司,所有從事金融活動的機構全部納入金融控股公司接受監管”,這意味著相互寶將面臨更為嚴格的監管和更大的不確定性。實際早在2020年10月,螞蟻集團發布招股意向書時就透露,若相互寶無法滿足合規性要求,將會從螞蟻集團剝離出去。
部分網絡互助平臺乘興而來,失望而歸,所剩無幾。擺在它們面前的,似乎只有兩條路:想要活下去,就要滿足日趨嚴格的合規性要求;否則,只能選擇剝離或關閉。哪一條路都不好走。
本文嘗試解讀:網絡互助由盛轉衰為何僅僅用了兩三年的時間,是否一定會走向覆滅?如何破解網絡互助中存在的惡性循環?現存的互助平臺還能否等到監管落地的那一天?
有名無份
2020年3月5日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將醫療互助與基本醫療保險等,共同視為多層次醫療保障制度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直接肯定了網絡互助對于緩解保險保障不足等難題的積極意義。
據國家醫保局公布的《2019年全國醫療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9年參加全國基本醫療保險達到13.54億人,職工醫保、城鄉居民住院費用報銷水平提高到60%以上。
基本醫療保險是由政府主導的福利性制度,說到底只能做到廣覆蓋,難以做到深度保障。但一場大病花費三五十萬是常有之事,按照60%的平均報銷水平,個人仍需負擔二三十萬,這對于一個普通家庭來說負擔不小。
來看兩組數據:
中國人均年可支配收入3萬元,有6億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平均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
據瑞士再保險、招商證券(香港)數據,2019年中國壽險密度(統計區域內常住人口平均保險費的數額)為1540元;
占中國人口總數40%的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大概率不會拿出兩個月的收入購買商業保險。但是因病返貧的風險始終存在,基本醫療保險無法滿足、商業保險又沒有能力購買,該如何轉移風險?
2016年6月22日,當時的保監會正式批準籌建國內首家相互制壽險機構“信美人壽”,標志著相互保險成為“正規軍”入列保險家族。相互保險需要用戶先購買產品,形成資金池用于隨時進行理賠,最大的特點是低門檻。
據ICMIF數據,2016年全球相互保險規模55萬億元,占全球保險市場26.8%的份額。但直到2019年,信美人壽全年保費收入還只有20.11億元,在當年全國保險保費收入4.3萬億元中占比不足0.05%,幾乎可以忽略不記。
國內相互保險比起歐美地區晚了200余年,發展仍然處于起步階段,用戶教育更是任重道遠。很多人都不了解這種聽起來較為新鮮、實際已經存在很久的保險形式。
其實早在信美人壽獲批籌建五年前,一種類似相互保險的民間互助組織網絡互助就已經出現。因母親癌癥去世、父親大病殘疾,張馬丁在探索了四年后,于2011年創立了康愛公社,開創了“事后分攤”的醫療互助模式,是國內網絡互助的鼻祖。
利用網絡低成本獲取流量、門檻較相互保險更低,有利于處于萌芽時期的網絡互助迅速發展,但其實際發展進程受到政策監管的深刻影響。
2016年,網絡互助平臺e互助、輕松互助、水滴互助相繼成立。
2016年12月26日,也就是國內互助保險推出當年,保監會專項整治以網絡互助計劃形式非法從事保險業務,監管把網絡互助和保險劃清界限,并指出網絡互助存在的行業亂象——違規宣傳、違規經營、變相或實際經營保險業務。此后的2017-2018年,新成立的網絡互助平臺大幅減少。
2018年,半路出家的互聯網巨頭開始殺了進來,螞蟻集團、京東金融、滴滴出行、蘇寧金融、360、美團、58集團、百度、新浪,都獨立或以合作的方式推出網絡互助。
2020年9月8日,銀保監會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局在《保險業風險觀察》上撰文稱,網絡互助行業目前處于“非持牌經營”的狀態,涉眾風險不容忽視。因此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網絡互助平臺上演“關停潮”。
可以看出,監管正逐步規范野蠻發展的網絡互助平臺。但自誕生到現在,網絡互助始終有名無份,沒有等到監管的落地。
死于規模
網絡互助從興盛到沒落,前后不過三五年時間,監管的態度(從鼓勵到警惕)固然重要,但不是決定性因素,根本原因是死于規模。
互聯網講究流量和速度,通過燒錢短時間擴大市場規模、戰勝競爭對手,拼多多、極兔快遞的崛起都是成功案例。網絡互助雖也借助互聯網,但不可忽略的是其公益屬性,安全性的優先級理應高于流量或速度。
回溯一下已成立的網絡互助平臺:水滴互助、輕松互助均在2016年上線,水滴公司創始人是美團“18號員工”沈鵬,曾負責美團外賣地推團隊的組建,輕松集團創始人于亮媒體人出身、楊胤則是互聯網營銷出身,曾負責IBM互聯網營銷策略、IDG中國會展。三位身上都有著濃厚的互聯網基因,自然用互聯網的打法來做網絡互助。
效果是顯著的,水滴互助、輕松互助會員規模數倍于康愛公社,僅次于后來的相互寶;問題也是突出的,雙方地推人員為了自身業績,在醫院掃樓時發生沖突;有人偽造籌款人信息,騙取公眾愛心;用戶被平臺強行引流消費,帶來困擾。這些都引發公眾的質疑,也在透支用戶對平臺的信任。
2018年躬身入場的互聯網巨頭,更是直接瞄準網絡互助低價獲取流量的優勢,將其作為拓展流量場景的業務。畢竟網絡互助平臺賺的只是管理費,想要靠此業務賺錢不太現實,這點錢對于互聯網巨頭來說不過是九牛一毛。
截至2019年底,中國網絡互助覆蓋人數達1.5億(艾媒數據),這要得益于互聯網的加持。但人數的劇增,也讓平臺的風險越來越高——
前期,網絡互助憑借低門檻特性,迅速積累了大量用戶,由于平臺初始用戶數量較少、賠付滯后有等待期、逆向選擇風險較小,在快速發展期累積風險不明顯;
中期,平臺用戶數量累計到一定程度基本見頂,再加上經過等待期,賠付和逆向選擇風險增加,累積風險逐漸顯現,賠付環節矛盾變多、平臺可能會變更條款;
后期,逆向選擇風險持續增加,患病風險更高的用戶不斷加入,患病風險更小的用戶不斷流失,平臺用戶數量開始減少,被幫助成員數量在增加,人均分攤金額隨之提高,進一步增加逆向選擇風險,網絡互助由此陷入惡性循環。
那么,康愛公社又是如何“熬死”水滴互助、輕松互助和一眾互聯網巨頭,相對平穩地運行十年呢?其實也是因為規模。
目前,康愛公社會員數量275萬,人均申領互助金是相互寶的1/3,人均分攤金額較相互寶也更低。用戶數量基數小、用戶數量增長較慢(10年做到275萬,相互寶僅用2年就做到1億)、人均分攤金額較低,使得康愛公社運營風險較低,被行業公認是自律、合規的典范,確實有希望做“百年公社”。
但康愛公社也無法避免網絡互助存在的共性問題——在知乎上,仍然有不少用戶提問:康愛公社坑嗎?可靠嗎?是一個騙局嗎?為什么最近付費越來越多?
呼喚監管
沒有一個平臺愿意重走P2P被“一刀切”的老路,但是日益密集的“關停潮”又讓人不得不警惕。
作為一個網絡互助平臺,當然希望在監管框架下,名正言順地合規運營。但現在的情況是,網絡互助缺乏相應的監管,相關政策也不明朗,關于平臺的定性有很多說法。
在監管落地之前,關停真的是大多數平臺的唯一歸宿嗎?
對此,億歐EqualOcean認為:
處于發展前期的平臺,應當摒棄互聯網“多、快”的思維,有意控制用戶規模、增速,匹配相應的風控措施與合規流程;
處于發展中期的平臺,用戶規模已經觸及上限時,各種潛在風險開始顯現,平臺也可以尋找風險轉移的手段,比如利用保險兜底、加強事前甄別降低惡意騙保概率等;
處于發展后期的平臺,可以選擇與金融機構合作,從而分擔用戶賠付壓力、控制逆向選擇風險,度過這個時期后,平臺存量用戶的賠付率將趨于穩定。
回顧發展歷史和剖析平臺現狀之后,我們認為網絡互助行業的未來或將呈現以下幾個趨勢:
“關停潮”持續上演——這是良幣驅逐劣幣的正常表現,對現存平臺提出更高的要求,一定會有運營良好的平臺活下來或誕生;
從網絡互助用戶數量和體現的價值來看——不會重演P2P的悲劇;
未來行業大概率會有更為嚴格的監管措施——有分析說網絡互助或將持牌經營,我們認為可能性較低,原因在于牌照代表著壟斷性和稀缺性,是國家金融領域參與者的標配,目前網絡互助還游離在保險之外,如果持牌經營應先明確監管單位;
監管落地或許已在路上——監管也在循序漸進,先出清不合規的玩家、再出臺相應監管措施可能性較高,一步到位的概率較小。
網絡互助的十年不會如一場夢,風雨過后,監管的彩虹一定屬于最終的勝利者。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