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物業起“高樓”:真泡沫與假繁榮
都2021年了,沒分拆物業公司獨立上市,沒有一份至少增長50%的財報業績,沒有幾千萬甚至過億平方米的在管面積撐門面,都不好意思自稱規模型房企。
來源:一點財經
都2021年了,沒分拆物業公司獨立上市,沒有一份至少增長50%的財報業績,沒有幾千萬甚至過億平方米的在管面積撐門面,都不好意思自稱規模型房企。
眼下,大如碧桂園服務(06098.HK)、融創服務(01516.HK)、恒大物業(06666.HK),小如時代鄰里(09928.HK)、榮萬家(02146.HK)、正榮服務(06958.HK),漸次發布年報。其中多數都是首次公布業績,超高的增速在地產板塊已是多年未見。
參考中指研究院統計數據,截至2020年底,港股上市物業企業總市值達到5636億港元,較年初增長1203%;平均市盈率達到35倍,碧桂園服務的市盈率更是達到71.62倍,遠高于港股平均市盈率的10.3倍;多家上市物業公司市值曾經階段性超過其地產開發業務的上市資產。
人們愿意相信,在地產的一畝三分地兒,已經種不出快速膨脹的希望;但人們更愿意相信,地產做不到的事,物業能做到。趁著二級市場心態轉變,2020年房企扎堆分拆物業IPO,2021年扎堆首發財報——歡迎來到“全民物業”時代。
物業這朵花當然美,可也有些妖:“恒碧融萬”四家有三家分拆物業,碧桂園服務是融創服務市值的3倍;論業務規模,保利物業(06049.HK)的在管面積與恒大物業基本持平,雙方的市值卻相差4倍。
都是按照管理面積收取服務費,規模不存在天塹鴻溝,做的都是環境維護、居家服務、空間資源運營,用戶的滿意度都已轉化為營收和凈利潤,為何市值差距這么大?若非價值評估體系紊亂,那就是大量泡沫作祟。
很遺憾。從已有狀況來看,兩者都存在。地產沒能玩兒出來的花,物業看起來也沒開多好。
為物業狂
2020年提起房子時,房企可以說的不多:上半年疫情來了,房子不好賣,日子不好過;下半年疫情過去了,房子好賣了,好日子回來了。
可是提起物業,故事就豐富多了。
疫情爆發初期,物業人堅守一線,值守崗位;疫情進入穩定期,物業人入戶服務,穩定大局。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倪虹表示,物業管理連接著居民生活服務的“最后一公里”——房子賣了,開發商的故事就此結束,物業公司的故事剛剛開始。
上一個提“最后一公里”的人,還是ofo的掌舵人戴威,結果么,眾所周知。那么物業服務會成為又一輛駛入黑暗的“共享單車”嗎?在物業人眼中,一定不會這樣。
“我們希望在高客戶滿意度之下,與業主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信任基礎。”中海物業集團董事局主席、執行董事張貴清看來,物業是一門“走心”的生意。
向業主日常需求的物業管理服務、面向開發商項目交付前的非業主增值服務,以及區內資源日常管理社區服務的“三板斧”,都是樹立用戶口碑才有未來,哪樣都不是賣房那樣的“一錘子買賣”。
何況這份“走心”還能明碼標價,興業證券面向全國86城12萬小區9088萬住戶開展的一份調研數據顯示,品牌物業比非品牌物業在管房屋均價高14%,在更換物業的小區中品牌物業實現0.82%的超額收益。
能讓房子增值的物業才是好物業。對業主而言,如此實打實的好處要比務虛的用戶體驗、潤物細無聲的笑臉實在多了。
一邊是房企迫切的發展訴求,一邊是用戶資產增值的客觀需要,物業服務在其中搭了一座橋。不要小看這座橋,楊國強與許家印靠著它們成功創造了又一個千億級市值的企業。
回頭看看合同銷售額突破千億的地產企業,禹洲(01628.HK)、融信中國(03301.HK)、正榮地產(06158.HK)、佳兆業(01638.HK),有誰市值達到500億元呢?
既然有空間,就大手筆投入吧。至于方式方法,看著總有些“眼熟”。
整個2020年,是物業公司快速膨脹的一年。通過收并購的方式,物業公司的體積不斷擴張。都說在地產圈兒孫宏斌的大手筆無人可及,其實在物業圈兒大手筆操作已是家常便飯,所有人都想把體積撐得再大一點。
理由很簡單:有規模,企業市值不一定高;沒有規模,企業市值一定不高。參考物業公司的最新數據,更為龐大的規模代表更高的市值,逐漸成為企業信奉的價值觀。
2020年,碧桂園服務收費管理面積為3.77億平方米,同比增長36.6%;同步成長的還包括近10萬人的新增員工總數,增幅達到184%——只要規模上得去,多花點錢不算什么。
“正榮服務將探索戰略投資、收購及合作機會,進軍有增長潛力的新市場。”正榮服務董事會主席黃仙枝的態度可以看出,整個行業要么正在收購,要么正走在收購的路上。
目的只有一個:我要變得更大。
消失的價值
回想地產行業的“黃金時代”,房價如同坐在火箭上,房企在山溝里開發的房子都能快速出清。彼時,大量人員涌入地產行業,滿大街都是手拿厚厚一打宣傳冊的售樓小哥。可即便如此,房企也很少出現一年多出近10萬員工的情況。
那么問題來了:如此規模的在管面積擴容與人員集中流動,能夠孕育幾個千億級的巨無霸?
“只有把服務客戶做到位,才有機會升維。”彩生活董事長潘軍提出了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觀點,不痛不癢。就好像西貝老板賈國龍認為“食品行業良心是關鍵”,“大嘴”余承東直言“研發創新投入是核心”一樣——答案聽上去絕對正確,就是有些答非所問。
別怪物業公司給出如此答案,眼下它們只能這樣回復。為了維持高口碑,物業公司不斷補充員工數量,碧桂園服務就是典型案例之一。始終讓業主覺得自己身邊有人,隨叫隨到的服務就是核心價值。
參考樂居財經研究院發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物業公司服務滿意度榜單,前十名得分都在95分以上,這正是“人海戰略”能夠達到的最終效果。
提起執行“人海戰略”,A股上市公司不少:紡織業的常山北明(000158.SZ)、玩具制造業的奧飛娛樂(002292.SZ)、家具業的大亞圣象(000910.SZ)。它們身處不同領域,卻有相同的歸屬,“勞動密集型行業”。
企業被扣上這頂帽子,市值就像戴上緊箍咒,始終那么大。這么多年,三家公司拼了命出圈:常山北明成立北明軟件,奧飛娛樂投資網游業務,大亞圣象拓展整裝家居業務……不過幾經波折,市值還是在100億元內——沒辦法,靠“堆人”成長的圈子都是這樣。
論“堆人”,物業公司不任何一家類似領域企業弱。看看典型企業的數據,有誰的成本不是翻倍式增長?要想堵住業主抱怨的嘴,就得邁開物業人的腿;讓物業人邁開腿,錢就要給到位。因此,物業公司十分慷慨。
當然,企業的海量投入并非沒有回報。綜合各家公司收入數據,人員最集中的基礎物業管理服務收入占比普遍維持在50%以上。憑著這些足夠“走心”的服務,至少證明物業公司將錢花在了能帶來回報的地方。
可是帶來收入的板塊,反而讓物業公司“勞動密集型”的特點更加明顯。一位業內人士表示,物業公司的核心能力,不能只看誰掃地更干凈,誰垃圾清理得更快,誰維修設備更專業,更要關注降低管控成本與提升服務效力的能力。簡單說來,就是如何降本增效。
如今物業公司的規模與成本兩翼齊飛,“本”降不下去;人員越來越多,增值服務卻不見增長,“效”也提不上來。如此傳統的業務形態,資本市場還會給出動輒數百億乃至千億的市值,這合適嗎?
“當前,房地產行業已經從過去的土地紅利時代、金融紅利時代,進入管理紅利時代和創新紅利時代。”2020年業績會上,金科股份董事長周達對地產行業的點評,其實是物業時代的預警。奈何警報已經拉響,物業公司動起來的卻不多。
再看龍頭企業的千億市值,泡沫不是一般得大。身處其中的人,心里都有數。
出路
物業板塊必然存在泡沫,資本市場普遍達成默契,都有些見怪不怪。
“2020年是物業股的上市窗口期。”是啊,就如同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說的,那是“窗口期”,誰會在此刻脫掉“皇帝的新裝”,在地產行業已經見底、物業板塊好不容易吹起來泡沫的時候,把它們擠得一干二凈呢?
何況眼下的時代,哪門在爐火上升騰的生意沒有一點泡沫點綴——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生物制藥……要是折騰這么久,物業概念股沒有泡沫出現才不正常。
據東方證券分析測算結果,2030年基礎物管物業市場規模將達到1.7萬億元,行業總規模超過2.5萬億元。香甜的蛋糕仍然在,關鍵是要把它做大才好分。泡沫大一些不可怕,找一些價值灌進去就行。
?
2020年10月,國家發改委等多個部門聯合發布的《近期擴內需促銷費的工作方案》,提出“搭建智慧物業平臺、推動物業服務企業對接各類商業服務,構建線上線下生活服務圈”理念;1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發文,將推動物業服務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
這是在頂層設計上指引物業企業得發展方向:增值服務才是實打實的蛋糕,才是支撐物業公司突破百億,甚至千億市值的靈藥,別老想著擴張基礎物業服務版圖。
想來也對,物業服務模式創造眾多典型應用場景:工作人員與開發商、業主、服務供應商等,都存在應用創新技術的條件與需求;AI、物聯網、5G,無論哪個概念,都能在物業服務的場景中找到自己的角色。
一眾科技公司想方設法要奪取的數據和資源都在物業公司手里邊,卻沒有被高效利用過,這就是巨大的浪費。
早在2018年,碧桂園(02007.HK)計劃著5年內投資800億元,招聘萬名科技人才研發機器人,如今幾年過去了,落地的只有六家FOODOM天降美食王國概念餐廳中的炒菜機器人。如果這些機器人能夠應用于物業服務,碧桂園服務是否有必要一年新增10萬員工?
說到底,物業公司的發展模式還比較傳統,仍然在玩著“規模換市值、市值換資本、資本換規模”的套娃游戲,始終沒能將創新元素高質量地與業務相結合,創造更多增值空間。
不要把鍋甩給業主,認為他們思想保守,沒有消費需求和能力。2015年,永升生活服務(01995.HK)就聯合裝修公司、家具商、櫥柜商、家電企業等合作伙伴,面向120戶業主推出產品團購活動。2020年底,這些服務被整合到“旭惠美家”平臺,為業主提供一站式置業服務。
只因為起步早,“旭惠美家”已經從120戶小范圍線下活動,發展為面向線上客戶的大型服務平臺,創新模式的價值顯而易見。可是創新的星火,在物業公司內部只有點點微光。
或許這些業務成長壯大后,才是物業時代真正到來的時候。希望那天不會太遠。
結語
按照中指研究院2020年底的統計數據,后續還會有20多家物業公司準備上市,所謂的“窗口期”會延續一段時間。可以想見,融到錢的物業公司們會繼續揮舞鈔票,在全國范圍內掀起新一輪的版圖擴張游戲。
那里沒有“三條紅線”,沒有“兩集中”政策,也沒有“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只要規模夠大,品牌夠響,市值就能沖上新高。如此簡單的游戲,不參與一把就是浪費。這樣的理念,好像是地產圈生存邏輯在物業板塊的“二次投胎”。
物業公司追求規模增長當然沒有錯,可是總不能只有這一門心思。曾經的多元化布局,面向創業公司的投資,以及那些仍然停留在圖紙上的創新規劃,都應該盡快準備起來。所有人都知道,現在泡沫不會破,可是那些后來者入圈的時候,總要有些拿得出手的賣點,一些規模之外的賣點才行。
都說地產行業需要變革,從追求規模化的粗放發展模式,向利潤與創新導向轉型,物業服務行業何嘗不是如此?至于利潤和創新從何而來,物業公司最好在想明白后再來參與這場游戲。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