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芯利空出盡了嗎?
國產芯片制造現在走的,是最有效且光明的道路。
作 者?/ 甘 弋
編 輯 /?小市妹
來源/市值觀察
全球芯荒之際,一根漂洋過海的橄欖枝以及遠在歐洲的自強號角,是誰讓A股芯片投資者聞風而逃?
5月7日,半導體板塊大玩心跳,早盤上漲1%后極速掉頭下泄,截至當天收盤大跌4.6%。這也是半導體一個月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
5月12日,A股半導體及元件、光刻膠、集成電路等芯片概念股集體走強,板塊指數回升2.15%。
上周還在惆悵國際市場局勢劇變,中國芯或將市場被列強面臨蠶食。這周便是一則中國臺灣疫情的小波瀾就引得投資者們狂嗨。半導體的節奏總是草木皆兵,面對陰晴不定的二級市場,我們又該如何理性看待半導體的真實價值呢?
國際方面的戰局變化是最先浮出水面的邏輯線頭。
美國針對汽車芯片不足和解決本土產能問題,以百億補貼大禮包邀請臺積電在美國建廠。同一時期,歐盟以及日本都相繼開啟了“技術自主化”的道路,印度則對每家在印度設立制造部門的半導體公司提供補助……不夸張的說,但凡是有能力搞半導體研發的國家,都動了起來。
從目前的市場格局來看,2020年全球半導體市場產能份額分別為——中國臺灣22%、韓國21%、中國大陸15%、日本15%、美國12%。可以看到,中國大陸與前排的韓國、中國臺灣仍有距離,但與日本以及美國已經相當接近。而隨著上述國家對半導體領域加大扶持,有人感到中國大陸的市場份額必將受到威脅。
但參考業內人士對半導體二級市場的探討——半導體估值正在經歷一場周期性壓力。基金清倉式減持,以及企業密集定增新增讓個股股價風險系數增加。
觀察君不想蒙眼高呼國產芯片已全球領先這樣的口號,事實上,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的報告顯示,過去一年中國在半導體設備方面銷售1224.2億元,成為全球最大半導體設備市場。
但在這份數據背后,是中國半導體研發在受到美國等不平等制裁之際,全球二手設備市場中的半導體設備,因為中國企業的購買而多次漲價。
也正是這份數據背后的殘忍,讓我們看到,中國半導體在自強道路上的決心。政策方面,2020年國家首次推出十年免征所得稅。在產業鏈上,國內廠商也正在不斷突破瓶頸。上海微電子成功突破了14納米的芯片工藝;中芯國際7納米的流片正在進行測試,量產指日可待;中微半導體生產的5納米刻蝕機已經被臺積電采購,用于為蘋果、高通生產芯片……
而集成電路被納入了一級學科之后,各大高校也在積極配合開設相關專業,前有南京芯片大學,后有清華集成電路學院,未來將輸送更多的芯片人才。
對于國產芯片低端化沒有競爭力的論斷。前半句觀察君是同意的,國產芯片的大規模產量的確聚集在中低端領域(14/28nm),但這也是目前半導體市場最為走俏的產品類型。
去年,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員胡偉武就曾表示,沒必要學美國那樣,人家做5納米我們就要跟著做,14/28納米的芯片可以解決90%的應用,我們更應該注重基礎。
不可否認,國產芯片的先進程度并沒有達到芯片大國那般。但任何一場關于崛起的變革,都是從自主自給開始。回顧國產芯片發展歷史,在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引進國外生產線造芯卻無疾而終,首鋼與日本NEC開展Foundry代工業務卻一無所獲,而華為與思科的那場“世紀訴訟”達成和解后,成立了海思半導體,一路鋪墊芯片自給自足,才有了它今天的風險抵抗力和硬氣。
國產芯片制造現在走的,正是曾經被驗證過的,最有效且光明的道路。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