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輝超市的進與退
永輝超市的進與退
永輝超市自4月底公布2020年財報和2021年一季報數據以來,在資本市場的情況就不怎么樂觀。4月30日跌停,5月6日收獲52周最低價5.21元每股。
從財務數據來看,2020年永輝實現營收931.99億元,同比增長9.8%,年營收處于增長狀態,沒什么大問題。而資本市場反應如此之大的原因,或許與一季度財務數據有直接關系。
2020年一季度永輝超市的營業收入為263.34億元,同比下降了9.99%;歸母凈利潤為2331.8萬元,同比下降了98.51%;經營性現金流也同比下滑65.86%。?
永輝超市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凈利潤下滑?永輝超市又如何才能走出困境呢?
業績下滑不是一時,永輝超市走向“下坡路”
時間撥回一年前,疫情所帶來的隔離生活大大刺激了保障民生的商超業務增勢發展,永輝超市營收出現巨大增長。財報數據顯示,疫情爆發的2020年一季度,永輝超市營收額同比劇增31.56%,凈利潤也增長39.5%。
但隨著下半年疫情逐步被控制,永輝超市業績的高增長狀態也漸漸消失。到了2020年第四季度,凈利潤呈現負值,毛利率明顯下滑。今年一季度下降趨勢更為明顯,凈利潤竟然同比下降98.51%。
股價和市值反映的是資本市場投資者對企業財務數據研究之后判定的價值,永輝超市的財務數據在過去一年中由增長轉為下降,資本市場對其價值的判定自然也不會太好。
永輝超市的股價隨著財務數據的變化而變化,疫情期間股價曾上漲,但是隨著疫情結束之后,股價就開始下跌,如今永輝超市的市值從疫情初期的千億級別已經縮水近半。
基金機構一類的投資者對永輝超市價值的判斷與大勢近乎一致。在2020年一季度基金機構對永輝超市加倉,永輝超市的基金持倉金額達到83.51億元,但是到了2020年第四季度,基金機構幾乎全部減倉。
面對這一情況,永輝超市開始回攏股票以求振奮股市。永輝超市近日發布公告稱,截至4月30日,公司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累計回購股份2.86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3%,支付資金總額為21.12億元。
財務數據下滑,資本市場不看好,但永輝的退步還不止于此,產品的質量問題早已甚囂塵上。
永輝超市半年內上了三次熱搜,皆因為產品質量問題。出現質量問題之后,董秘張經儀回應又引發爭議。表述里:“近30萬次的檢測中,出現15批次的不合格,你說多不多?”引發網友批判。股市隨即一片綠色,永輝超市不得不發布公告自糾自查,挽救市場。
自2018年以來,永輝超市就成為了各地監管部門的“黑榜”常客,公司的股價也如過山車般起起伏伏。
商場如戰場,正所謂“敵退我進”,永輝超市在財務業績、資本市場、質量問題方面紛紛退步之時,在主要的生鮮市場陣地,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
生鮮電商大進軍,永輝超市在彷徨
永輝超市是一家以生鮮起家的線下商超,近一年永輝超市的“退步”,與生鮮電商們的進軍,也有一定的關系。
生鮮電商早幾年就已經出現,但困于冷鏈運輸、消費習慣等問題,并沒有出現爆發式增長。而疫情黑天鵝出現,培養了人們在線上購買生鮮的習慣,資本市場很快洞悉到這一改變,在疫情期間就對生鮮電商領域加大了投資,互聯網巨頭們也紛紛進入生鮮電商賽道。
生鮮電商的主要商業模式有二,一是以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等為代表的前置倉模式,二是以興盛優選、多多買菜、十薈團等為代表的社區團購。
前置倉模式主打用戶在APP或者小程序下單之后,平臺倉庫發貨,一般在一小時內送貨上門,優點是及時性,缺點是重資產投入,成本高。而社區團購則是,用戶下單之后,次日平臺把菜送至社區團長處,用戶自提,犧牲了一定的時效性,但是不需要投入太多成本,且按需采買浪費少。
或許是因為成本原因,社區團購的商業模式更方便新入局者入場,2020年下半年,互聯網巨頭紛紛殺入社區團購,拼多多、美團、滴滴、阿里等企業紛紛退出社區團購業務,恒大、碧桂園、萬科等地產公司也通過物業服務進軍生鮮電商。
入局者眾,抬高了社區團購整體的市場份額。根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0年社區團購市場規模720億元,到2022年預計達到1020億元。
不過,新入局者為了搶占市場,推出激進的價格補貼,生鮮零售市場價格體系被打亂,就曾有糧油調料供應商華海順達禁止經銷商向社區團購供貨,國家也在不斷出臺政策防止資本的無序擴張,但“九不得”新規和反壟斷罰款,依然難以阻擋社區團購迅猛發展。
據36氪報道,滴滴、美團、拼多多三家巨頭下的社區團購平臺在去年12月分件單量峰值均已突破1000萬。
生鮮電商大進軍進一步壓縮了線下生鮮零售的市場空間,永輝超市基本盤受到影響。而永輝超市這幾年向新業務的進軍,卻多數時間處于彷徨的狀態。
實際上在早期生鮮電商襲來之時,永輝超市就推出了自己的規劃,在新零售業態下積極拓展,爭取占得先機。
永輝云創是永輝超市的新零售版塊,具體包括永輝生活店、超級物種、永輝到家等業務,負責除商超外的所有新業務探索,創立初期的云創,是永輝超市新的增長寄望點。
然而,云創的運營結果并不是很好。
一是盲目開店。2017年年報,曾提出要在2018年計劃新增超級物種100家、永輝生活店1000家,而實際上2018年超級物種開了46家,永輝生活店截止到第三季度新增233家,根本不可能完成2017年財報制定的目標。超級物種最高峰也就88家,到2020上半年已關門30多家店。
二是戰略重復。永輝超市的管理層在對云創的發展上產生了分歧,哥哥看好餐飲,弟弟認為送貨到家才是重點。而永輝云創又處于虧損狀態,拖累了財報,也就順理成章的剝離主體。但是在永輝云創剝離之后,永輝超市的云超板塊推出與永輝云創相似的業務,如永輝生活與永輝買菜APP,永輝生活店與永輝mini店,這是對資源的浪費。
而且,永輝超市在mini店的拓展上,也陷入盲目開店的困境。永輝超市宣稱2019年開1000家,實際數量僅為573家,而在2020年,永輝mini店也從降至的373家到只留下156家,這一數字在2021年一季度僅為70家。Mini店的大量關閉,永輝超市則回應“公司還在摸索符合小店經營的方式?!?/span>
值得慶幸的是,永輝云創在去年下半年回歸后,超級物種店雖然還在關,但到家業務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永輝超市線下零售市場空間被壓縮的困境,在一季度貢獻了十分之一的營業額。
永輝超市在生鮮電商進軍之后敗退,自身新業務的拓展彷徨不前多年,還好在第一季度取得了一點成績。不過,目前永輝超市整體上還是處于退步狀態,還沒有走出困境。
進可攻,退可守
古語有云:進可攻,退可守,方能立于不敗之地。永輝超市想要打破自己的困境,或許也可以基于自己的現狀,走好進攻與退守兩條路。
1.進可攻線上:順勢而為
從現在整體的環境來看,線下商超營業額有多家處于下降狀態。據公開數據顯示,中百集團、步步高、人人樂、國光連鎖等商超企業在去年業績下滑均超過10%。線下零售市場空間一定程度上受到線上市場擠壓已成事實。
對于永輝超市來說,可以順應這一趨勢,打通內部生態,依托自身的供應鏈優勢與線下實體店,做出與互聯網巨頭差異化的服務。
另外,永輝超市可以利用好投資方的生態,發展自身業務。據天眼查APP顯示,永輝超市目前有6輪融資,投資方包括騰訊、京東兩個互聯網巨頭。騰訊的社交以及京東的電商可以為永輝超市提供優質的私域流量和線上渠道。
2.退可守線下:守住基本盤
如今的生鮮電商雖然風頭正盛,但并不意味著實體零售就可以被取代。
一方面,生鮮電商自身尚有問題未解決。
一是生鮮電商滲透率低。在2020年上半年生鮮電商市場爆發的情況下,布瑞克咨詢分析認為,按照生鮮交易規模年均7%的增速,保守預計2020年生鮮電商滲透率將達到13%。相較于線下生鮮市場來說,還是很小。
二是大量的補貼不可持續。價格戰是商業競爭中最簡單且最有效的方式,巨頭們有用大量資金,有能力投入補貼。不過,在激烈的競爭之后,補貼總是會消失的。就像當年的打車大戰一樣,但隨著滴滴跑贏對手,現在的打車費用也就不再那么便宜。
另一方面,實體零售在某些方面仍具備優勢。
實體零售的消費體驗和場景交互是線上交易所取代不了的,同時線下零售也具備及時性,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及時獲取到商品的價值。
而且,無論是生鮮電商還是永輝超市,做的都是零售生意,互聯網終究只是一個輔助工具?;ヂ摼W可以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分析用戶的需求,從而更加快捷地滿足用戶。這是互聯網為零售帶來的便利,但是歸根結底,零售生意始終離不開人、貨、場三要素。
對于永輝超市而言,在面對如今財務數據、資本市場等方面處在退步的情況下,不管是做新零售還是做實體零售,或許都要認清自身在人、貨、場三方面的優勢與不足,例如供應鏈有優勢、與消費者之間的聯系少等,繼而擴大優勢,不足缺陷。
而在整體大方向上,還是要兵分兩路,一路進軍線上市場,開拓新市場,一路退守實體零售,守住基本盤。當然,找好大方向之后,還是要對自身業務、決策再審視,避免出現盲目開店,戰略決策彷徨的情況。
期待永輝,再創輝煌。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