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紅眼的車主加油賽道,已經開始初露鋒芒
能源市場風波詭譎,誰將笑傲江湖?
文|螳螂財經(TanglangFin)
作者|老魚
2020年疫情防控期間,“螳螂財經”所在地長沙油價一路跌至3.7元/升,自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油價迎來一波十連漲。現在油價重回7元時代,車主加油從“加滿”又開始變成了“加兩百”。
如今在疫情平穩而經濟持續恢復的形勢下,能源賽道又開始群雄逐鹿。盡管能源消費市場目前態勢還不明朗,誰能搶占頭把交椅仍未可知,但平靜湖面下暗流涌動,仿佛回到當年打車軟件涌現的前一夜。
一、“故伎重演”,互聯網科技企業又盯著能源市場了
2020年中國社會零售總額39.2萬億,其中3萬億為能源消費。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明確,交通領域碳中和成為焦點,基于公安部交管局權威預測我國將在2021年6月汽車保有量的預設下,我國汽車無論是加油或是充電,均表達出對能源需求的渴望;在多重紅利的疊加效應下,中國的“互聯網+能源”市場空間被快速打開。
“螳螂財經”清楚,隨著各大互聯網巨頭試探性的布局與運作,在目前國家政策與互聯網尋覓新賽道的雙重推動下,“互聯網+能源”必然成為眾多巨頭側目的萬億級黃金賽道。
而隨著阿里、百度、華為、小米以及更多巨頭入局造車,能源作為生態鏈最核心的一環,這個市場將會迎來更大爆發。現在活躍的就有老牌選手國企“三桶油”、“阿里”“能鏈”、“小桔”三類巨頭,專注加油垂直行業的“平安好車主”、“佰付美”以及“螞蟻智行”等選手。
在各自發力的現在,我們需要對賽道的時間線有一個梳理。
2016年2月,滴滴小桔加油有了第一筆訂單,對外宣布成立小桔加油;同年團油成立;
2017年,馬云宣布將會加入能源賽道,建立無人加油站(至今未實現)。
2018年,滴滴成立小桔充電,快電上線。就在滴滴傳出遞交IPO申請的當天,能鏈召開了發布會,發布能源數字化方案和全新品牌廣告。
2019年7月8日,滴滴出行合并小桔加油、小桔充電,成立小桔能源事業部。
2020年,阿里進入跑馬圈地流程,但由于進入過晚而沒有強力宣傳和資金注入,速度明顯緩慢。
以上可以看到,在2020年以前,能源行業的速度很慢,巨頭看到的基本是完善自身拼圖,不將能源消費市場作為自己的第一目標,而是作為場景和未來拼圖,暫時存放在現有平臺。
但是,到了2020年就完全變了,經濟出現震蕩,小油站開始入不敷出,因此迫切需要一條全新的拉新渠道,能鏈、小桔加油等平臺此時進入視野,一拍即合大家抱團取暖。而且又恰逢能源政策調整,這讓巨頭們看到了一次可以讓企業估值實現跨越的機會,因此各方步伐在2021年加速。
2020年末,滴滴加油GMV超過300億。
2021年3月能鏈宣布完成新一輪2億美元戰略融資,截至目前團油聚合了全國1800座城的超過2.3萬家加油站;快電覆蓋70萬根充電樁,合作伙伴包括特來電、星星充電等新能源運營商。
2021年4月滴滴出行旗下“小桔加油”正式更名為“滴滴加油”,經過五年的發展,滴滴加油已累計合作中石油、中石化、殼牌、BP等優質油站伙伴,覆蓋全國300余座城市的7000余座加油站,為超過1700萬的各類車主提供過便宜、方便、可靠的加油服務。
與此同時,小桔充電已累計合作國網、南網、比亞迪、BP等近1000家合作伙伴,覆蓋全國100余座核心城市,自建2000余座高體驗、高規格的小桔充電站,同時鏈接超過7萬臺快充樁。
預計2021年7月滴滴赴美正式上市,為滴滴赴美IPO預估值預破千億的另一塊重大籌碼。
二、互聯網科技站姿不同,三桶油是攻還是守?
在互聯網科技公司一番猛如虎的操作下,小型油站擁有更多帶著“互聯網”標簽。在擁有更多流量后,小型油站也有了更具操作性的組合優惠,這樣便能為用戶帶來實惠。這看似雙方利好的未來,又必然會遇到傳統能源巨頭的狙擊。
“螳螂財經”看到,基于互聯網對于能源行業的滲透還處在增速的過程中,三桶油的重點從對資源的管控轉變為與傳統造車大廠合作和對新能源基層服務的開發上,試圖通過這種改變完成對互聯網巨頭流量的反“壟斷”,實現從生產到報廢全過程中全程捆綁。
1、中石油押注線下,想做更精準服務。
中石油明確與一汽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在互聯網汽車及新能源汽車領域合作,加強新能源汽車研發和應用推廣;雙方的合作包括充電業務在加油站的試點和推廣。中石油將在重點城區及高速公路新建或增設電動汽車充電站及天然氣加氣站,在產業鏈上支持一汽集團新能源汽車研發制造和應用推廣。
雙方將建立聯合實驗室,加大潤滑油后續產品研發力度,探討成立符合中國國情和發動機要求的內燃機油品規格。雙方達成合作后,中石油還將依托加油站“人-車-生活”驛站的定位功能,為一汽旗下車輛量身定制專屬汽車后市場服務產品。
2、中石化則押注純電業務,提升自身契合度。
早在2015年7月,中國石化北京石油公司與北汽新能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充分利用北京石油加油站網絡資源建設充換電站,搭建全方位的充電、換電服務平臺,不僅為電動出租車提供換電服務,還為純電動汽車用戶提供充電服務。
中石化將根據電動汽車推廣進程進行充換電站的配套建設,全力打造北京市充換電站群,不斷完善充換電站的配套設施,提供形式多樣的充換電結算方式。同時利用加油站網絡,為北汽新能源提供展示平臺,提供新車銷售、維修、保養等服務。
3、中海油心灰意冷,等待下一個契機。
而中海油,則在初期表現出了不成功便成仁的態度,時任中海油能源經濟研究院戰略研究室主任單聯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甚至表示:“就算做犧牲品,也要朝新能源方向探索。”
而目前中海油卻因為2006年至2019年的13年間,除去2012年盈利993萬元外,其他年份均處于虧損而主動擱置新能源方向探索,轉而繼續開始對清潔能源的研究與發展,等待屬于自己的下一個契機。
成品油本身有“高頻剛需”的特點,燃油成本本身就是困擾商用車和出租車等企業的頭號問題,但同時出行市場和物流時長也呈現出極度碎片化的格局;車隊也好,出租車公司也罷,他們就急需一個新的平臺去整合零散的加油站,進而拿到成品油更優惠的價格以及隨時能找到隸屬于平臺的加油站實現充電或補充,從而節省成本。
“螳螂財經”認為,對于目前形成的格局,互聯網企業所整合的車主以及小型油站,最終形成天秤的兩端,使之兩端均有議價權,隨著邊際效應成本的下降,幾方效益均能得到提升。
在這種大背景下,三桶油正在推動自身的變革,對互聯網企業的滲透實際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經營空間有限,線下地推成本極高,消費補貼巨大,這些都是現實問題。
二是在小型民營油站全面擁抱互聯網平臺的情況下,情況總體良好,就像一條小小的魚塘連通了一條“水渠”,活化了整個魚池,而不是仍然分散死守自己的位置。
互聯網巨頭的滲透對于目前擁有強大“供應鏈”的三桶油似乎還不構成具體威脅,但危機可能已經悄然出現,“供應鏈”、“產業鏈”、“上下游”再強大,也總有一天會被復制和超越,所以三桶油和互聯網企業目前最需要爭取的,就是用戶本身。
三、用戶反復橫跳,互聯網科技企業流“油”還得留人
從目前各方角力的形式與用戶態度來看,絕大部分用戶是樂于見到此種現象;從以往經驗來看,與用戶貼的如此近的高消費頻次行業一旦有互聯網巨頭們的關注,那么迎面而來的將會是價格戰、高補貼以及“人頭費”。
可以看到,現在同一加油站,滴滴和團油的價格差距就比較大,差距高達16元,這與團油廣告內容“用團油省大錢”明顯不符;但深入研究其背后的邏輯可以明顯看出,團油有返現手段,加油后返還的加油金滿300可提現,明顯是要刺激用戶長期駐守與高頻使用,但如果平臺規則邊話或幾次加油才有目前返還的現金池,那用戶是否叛變將變得不可控。
從人性的角度來看滴滴加油直接減免的這種去套路化補貼,可能在看更被消費者喜歡。
(左邊為滴滴加油,右邊為團油)
用戶經歷“補貼大戰”后通常會選擇一個平臺作為長期使用,而其余的平臺將作為備選項,這就需要培育用戶的支付習慣、占據用戶眼球以及配合更多優惠活動;從以往的經驗來看,用戶是否會選擇賽道內某一平臺作為第一選擇,其中最關鍵的是覆蓋率、補貼的通知是否到位,用戶方便使用以及使用時是否能及時用平臺補貼。
從各個選手之前的履歷上來分析,滴滴有其中最強大的用戶培養體系,利用資本力量從那場花樣百出的網約車補貼大戰中登上頂峰,坐上頭把交椅;
很現實的一個的數據,滴滴曾在與uber的對抗中,2014年僅1年的時間僅給用戶的補貼就高達40億人民幣,最終打敗uber成為贏家。
目前高頻使用加油App的車主主要以80、90后車主為主力,這批用戶沒有所謂的品牌忠誠感,哪個平臺能為消費者每升油多省下3毛錢,用戶便愿意選擇誰作為短時間內主要的消費平臺。
我們有理由相信能源+互聯網的這場戰役中滴滴也將擁有亮眼表現。
“螳螂財經”目前來看,混亂的互聯網加油必須面對的大問題:
其中之一就是賽道已經變得清晰,三桶油的改革正在穩步推進,鑒于目前的能源市場混亂局面,三桶油現在控制著中國60%的加油站,為超過1.7億的車主提供服務,在這樣強大的線下支撐下,建立起不計成本的網點,是互聯網企業需要攻克的一座大山。
第二,部分民營加油站選擇自立門戶,多方聯合直接與大中型煉油廠合作,開展以價格戰為主導的營銷,并借助自身對用戶的影響,靈活多段位地調整銷售策略;最好的一位就是“和順石油”,隨著和順石油作為民營油站上市第一股的上市,可以預感還有更多的同類民營油站品牌會追隨和順的腳步,走出這一步。
互聯網企業在兩端受限的情況下如何能夠有所突破將會是重點,沒油沒實體的下一階段,又將如何應對各方傾軋,走出自己的路。
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市場的擴大,將加快能源數字化變革,受益的還是整個行業。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歡迎來到財經愛好者聚集地,同好共同交流請添加微信:tanglangcaijing01
此內容為【螳螂財經】原創,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核實版權歸屬,不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系。
螳螂財經(微信ID:TanglangFin):
?泛財經新媒體。
?微信十萬+曝文《“維密秀”被誰殺死了?》等的創作者;
?重點關注:新商業(含直播、短視頻等大文娛)、新營銷、新消費(含新零售)、上市公司、新金融(含金融科技)、區塊鏈等領域。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