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商品城重金求支付牌照,海爾網絡真的值4.5億?
6月16日,小商品城(600415.SH)發布公告稱,公司擬與海爾集團(青島)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簽訂《股權轉讓協議》,約定以4.49億元收購海爾金控持有的浙江海爾網絡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權。
文|翠鳥資本
6月16日,小商品城(600415.SH)發布公告稱,公司擬與海爾集團(青島)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簽訂《股權轉讓協議》,約定以4.49億元收購海爾金控持有的浙江海爾網絡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權。
據了解,海爾網絡僅有快捷通一家子公司,其主要通過快捷通開展互聯網支付業務。快捷通于 2013 年 7 月獲中國人民銀行頒發的《支付業務許可證》 ,正式成為獲許在全國范圍內從事互聯網支付業務的第三方支付企業。
本次收購完成后,小商品城將獲得從事互聯網支付業務資質。不過,關于本次收購導致的主要出資人變更是否獲得中國人民銀行批準尚不確定,若小商品城無法取得中國人民銀行同意快捷通變更主要出資人的批準,則本次交易存在取消的可能。
燙手山芋?
快捷通成立于2012年7月,原名浙江快捷通網絡技術有限公司,最早由浙江新華泛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出資成立。
2013年7月,快捷通成功獲得中國人民銀行頒發的《支付業務許可證》(Z2024733000013),獲批在全國范圍內從事互聯網支付業務。2018年7月,快捷通支付牌照首次成功續展,牌照有效期延至2023年7月。
在2014年3月,快捷通被海爾網絡全資收購,以海爾網絡下屬唯一一家子公司的身份,并入海爾集團體系,隨后更名為快捷通支付服務有限公司。
收購快捷通支付后,海爾將這張支付牌照主要用于集團內部,公司主要承接海爾及海爾金控旗下多個企業、平臺的相關服務,如為電商平臺、網上金融超市、理財產品在線支付結算服務,以及為經銷商在線采購平臺提供供應鏈融資的相關結算服務等。
然而,這張牌照在海爾集團系統內的價值似乎未達預期,反而因屢次違反業務規定被罰款。
資料顯示,2017年1月,快捷通因違反業務管理規定、損害客戶合法權益的行為,被央行杭州中心支行處以7萬元罰款。
2020年9月,快捷通又因未按規定履行客戶身份識別義務;未按規定保存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未按規定履行可疑交易報告義務三項違反《反洗錢法》行為,被央行杭州中心支行合計罰款250萬元。
同年,快捷通還被爆出為涉嫌高利貸的APP提供支付通道并私自扣款情況。
相關報道稱,有數百名用戶投訴快捷通支付為秒速借、秒下花唄、探探優選、芒芒分期等十余款現金貸APP提供支付通道并私自扣款,經部分已追回扣款的投訴人證實,異議訂單的確發生于快捷通支付平臺,并且上述合作的現金貸平臺,大部分為“問題APP”。其中有些是714高炮非法平臺,還有部分平臺涉嫌收割用戶會員費及收集用戶個人信息等。
海爾網絡一時之間似乎成了燙手山芋。
慘淡業績
除了業務上多次違規,快捷通的業績也十分慘淡。
據收購公告披露,快捷通支付2020年末資產總額為9.3億元,凈資產為1.46億元;2020年度營業收入為9216.77萬元,全年凈虧損1417.87萬元,同期海爾網絡凈虧損1420.54萬元。
公告指出,2020年底,海爾網絡的其他流動負債達7.7億元,而這主要來自于快捷通開展第三方支付業務,客戶或用戶收單交易尚未提現或代付交易尚未支付而留存的款項。
根據公告,海爾金控業務涉及融資租賃、金融保理、金融科技、PE/VC投資、產業并購、資產交易等領域,主體長期信用等級為AAA。2017-2019年分別實現營業總收入54.39億元、74.99億元和75.35億元。2020年度合并營業收入為70.48億元,凈利潤為38.87億元。
目前,海爾金控的業務涉及多個領域,支付其實只占海爾金控業務的一部分。在支付牌照水漲船高的當下,賣掉這張牌照,或許不僅能為海金控換回大量的現金流,還能借此甩掉虧損業務?
有傳言,2019年貨車界“滴滴”滿幫集團為了獲取支付牌照,欲收購海爾金控旗下快捷通支付服務有限公司,但因種種原因最終雙方沒能達成協議。
覬覦已久
小商品城是批發市場發展商,以獨家經營開發、管理、服務義烏中國小商品城為主業,產品包括工藝品、小五金、日用百貨、紡織品、服裝等所有日用工業品。
小商品城所在的義烏市,被譽為“世界超市”。作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的管理方,小商品城旗下擁有的市場面積達640萬平方米,商鋪7.5萬個,與全球2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并引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萬種優質境外商品,是名副其實的小商品之都。
數據顯示,今年1月-4月,義烏進出口總值918.6億元,同比增長32.8%,跨境業務量2319.35萬件,同比增長25.46%,全市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26.73億件,同比增長74%。
財務數據方面,2018年-2020年,小商品城實現的營業收入分別為35.94億元、40.43億元、37.26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0.83億元、12.55億元、9.27億元。2021年第一季度,小商品城的收入為7.73億元,同比增長2.35%;歸母凈利潤為3.77億元,同比增長40.98%。
小商品城于2020年10月上線與實體市場融合的“chinagoods”貿易綜合服務平臺,構建小商品全場景、全鏈路、數字化服務體系,據說是“為更好地服務義烏市場7.5萬商戶和背后的200萬家中小微企業”。
但是,小商品城多年申請新牌照未果,公司欲通過本次收購,獲得從事互聯網支付業務資質,打通商品流通閉環。
天眼查顯示,2011年,小商品城出資成立了義烏中國小商品城支付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搭建起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第三方支付平臺“義支付”。
2013年,小商品城正在準備支付牌照申請材料。2014年,央行杭州中心支行通過了義支付牌照申請,但申報材料在上報央行總行后,一直未能獲批。此后支付牌照的管控日益收緊,直到2016年央行停止核發支付牌照,小商品城也未能如愿拿到屬于自己的支付牌照。
在目前牌照只減不增、供小于求的存量市場中,斥巨資收購已經成為了必然選擇。包括華為、字節跳動、拼多多、攜程、快手等互聯網企業,紛紛通過收購等方式獲得支付牌照,布局支付市場。
4.49億收購價格是否合理,或無法評判,但小商品城這一收購,卻無疑激起了支付牌照市場中的驚濤駭浪。未來,將會有更多的企業虎視眈眈的盯住目前現存的僅剩229張支付牌照。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