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和藍光的博弈
藍光又走到了信用債違約邊緣。
“19藍光MTN001”發行規模9億元,是2年期的小公募,票面利率7.5%,將于7月11日到期。
按照規則,提前5個工作日摘牌準備兌付,提前3個工作日打款到上清所。
主承中信銀行聯系藍光,勉強發出了蓋有公章的兌付公告。
雖說不到最后一刻,不能說實質違約,但無論是內部還是外部,對按期兌付已經不抱期待。
與兌付公告一起發布的是,藍光主體和債項評級瘋狂下調的公告。
接下來兩個月,藍光將有5筆國內信用債到期或面臨回售,總計高達42.4億元。
繼泰禾、華夏幸福之后,第三家千億房企陷入債務危機,似乎沒有太多懸念。
一個月前,在債券違約邊緣,是萬科接盤無錫、常州四個項目,幫助藍光度過危機。
如今的藍光,還有白衣騎士嗎?
商場如戰場,從來沒有雪中送碳,只有錦上添花,白衣騎士降臨存在大大的問號。
藍光老板楊鏗意興闌珊,將爛攤子交予了26歲的兒子楊武正手里。
債務危機下的博弈,注定刀光劍影毫不留情,債務人保留后路、不良資產機構薅羊毛、債權人實現利益最大化,都師出有名。
截至2020年底,藍光短期有息負債為264.4億元,貨幣資金為297.4億元。
藍光也并不是沒有努力過,不斷出售資產,最終好像仍不能覆蓋債務。
藍光重新教育了地產投資者:
賬面貨幣資金有時并不能自由使用,真實有息負債可能比公開數據要翻倍,項目嚴格封閉運作有利于保全債權實現。
債權人平安對藍光的司法保全,可以說是教科書級別。
藍光債務危機肇始于平安,佛山項目一筆債務延遲兌付,平安毅然提前結束與藍光的整體合作。
平安系的深圳安創、深圳聯新,相繼凍結了藍光主要子公司“四川藍光和駿實業有限公司”的股權。
深圳聯新、深圳安創對藍光的債務,其實只有20多億元,且在資產負債表里列為往來款。
藍光的債務很有特點,前期利用“明股實債”擴大規模,導致有息負債比賬面要多;各個項目封閉運作,股權又多數質押給了融資主體。
導致了債務危機出現時,資產處理速度、回款額度均不高。
截至到目前,除了中航信托、百瑞信托,對藍光母公司股權查封之外,只有平安對藍光上市公司子公司進行了司法凍結。
藍光做出了一些反應。
今年以來,至少有9家公司股權,從四川藍光和駿實業有限公司轉移到子公司“四川藍光商業經營管理有限公司”名下,這個反應可能有兩個目的。
一個是為了應對司法凍結對資產處理的影響,比如平安的凍結。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這只能是緩兵之計,司法凍結很快延伸到藍光商業經營公司上面。
另一個可能是為整理資產,以便打包對外出售。實際情況來看,無論是緊急出售,還是債務重組階段出售,仍存在這種可能性。
一筆股權變動,充分表現了平安與藍光的博弈。
由兩名自然人股東控制的深圳市鑫悅源投資咨詢有限公司,接盤了信陽和駿置業和武漢城銳地產兩個項目公司的絕大部分股權。
這兩個項目公司的股權,早前都質押給了“深圳市平安置業投資有限公司”。按照項目封閉運作原則,質押權人享受優先購買權。
深圳市鑫悅源成立于5月底,顯然是為了承接藍光股權才成立的公司,這是一筆交易,還是一筆對平安的債權對沖行為?
在違約和債務重組之前,林林總總的不透明交易,隱約暴露了“薅羊毛”行為。
對于一場千億級別的債務重組,這不會是好的開始。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