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股站上風口!科創創業ETF閃電上市,被動指數基金投資熱浪來襲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來源:新經濟e線
近期,市場亮點紛呈,橫空出世的中證科創創業50指數ETF更是賺足了眼球。據悉,中證科創創業50指數從科創板和創業板中選取市值較大的50只新興產業上市公司證券作為指數樣本,以反映上述板塊中代表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證券的整體表現。
國泰科創創業ETF(場內簡稱創創ETF,588360)7月6日正式上市。而就在當晚七點半,國泰基金還舉行了一場主題為“投資科技觸手可及”的交互式虛擬直播,帶投資者穿越現實虛擬不同場景,科技感滿滿。兩大主播分別為國泰基金量化投資事業部總監、ETF和LOF圈“圈主”梁杏和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副總經理、首席策略分析師王勝。
實際上,今年以來,被動指數基金投資的熱浪是一浪高過一浪。Wind統計表明,截至6月29日,年內新成立ETF數量多達137只,遠超去年全年的101只,募集份額接近千億份,達966.9億份。2020年全年,全部ETF募集規模為1143億份。
特別是行業或主題型ETF更是成為了今年來各大主力機構重點布局的領域。如國泰基金近年來深耕ETF領域,公司旗下ETF產品規模、流動性表現均位居行業前列。
科技股站上風口
復盤科創創業50指數二級市場走勢發現,科技股已站在資本風口之上。該指數的歷史收益表明,2020年以來收益率為109.1%(截至2021/6/18),大幅跑贏多只市場主要寬基指數。今年來,科創創業50指數收益率同樣領先,遠跑贏其他市場指數。
2020年以來科創創業指數與主要寬基指數收益對比
來源:Wind,時間區間2019年12月31日到2021年6月18日
究其原因,隨著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增長的轉變,創新驅動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的核心。2008年至2017年,我國高技術產業增長平均每年帶動GDP增長超過1個百分點,有力支撐了經濟發展,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比近些年也逐年提升,科技創新成為驅動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根據科創板的定位,科創板集中分布于硬核科技行業,未來有望引領科技產業發展趨勢。同樣,創業板設立至今已經歷近12年發展,受益于我國經濟轉型和消費升級,孕育了一批績優股。
從科創創業50指數標的分布來看,薈萃了兩市精華,主要集中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材料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新能源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數字創意產業等新興產業上市公司。可以說,集合科創板與創業板優質龍頭企業的科創創業50指數實現了滬深兩市“硬科技”公司的結合,“高精尖”行業聚集,能夠滿足投資者一鍵布局A股“硬核科技”的需求。
不僅如此,為了能夠較為及時地跟蹤科創板與創業板中的優質個股,科創創業50指數每個季度進行指數調整、對成分股要求上市3個月以上即可,加速優勝劣汰,使指數保持優質硬核科技的本色。
而且,較市場其他主要寬基指數相比,2019年-2021年科創創業50指數盈利增速更高。特別是2021年一季度業績增速達115.8%,在主要寬基指數中位居首位,展現出較強的成長性。從未來三年盈利預測看,也將維持30%以上的較高增速。
有市場人士指出,科創創業50指數所屬權重行業里,醫藥生物、新能源、芯片、計算機等代表未來經濟轉型方向,長期發展空間廣闊,多個龍頭已嶄露頭角,長期投資價值凸顯。
海通證券研報也稱,對比科創創業50指數與上證科創50和創業板指的風險收益特征可以發現,截至2021年6月18日,科創創業50指數近一年的年化收益高達55.04%,顯著高于上證科創50和創業板指。后兩者收益率分別為14.77%和42.95%。
與此同時,近三年科創創業50指數年化波動率為33.76%,處于科創50和創業板指之間,風險相對適中。自基日以來,科創創業50指數的夏普比率達到2.28,高于科創50的1.07和創業板的1.04。
海通證券報告認為,科創創業50指數能夠在控制一定風險和波動率的情況下,實現優于科創50?和創業板指的業績,追求更高的收益表現,可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深耕ETF領域
值得關注的是,經過數年來深耕ETF領域,國泰基金無論規模還是產品種類均在被動指數基金細分領域位居行業前列。截至目前,國泰ETF涵蓋各大類資產,實現A股、美股、商品、債券及貨幣各大類資產的全面覆蓋。
國泰基金被動指數產品基本情況
來源:國泰基金,注:1、ETF規模數據截至2021年4月30日,非貨幣被動產品規模數據截至2021年一季報;2、以上數據為剔除貨幣基金外的全口徑數據 3、指數基金統計口徑包含LOF,ETF,分級基金,指數增強基金;聯接基金規模按5%納入計算 4、排名截至對應年份年底
從管理者角度來看,國泰基金具有成熟的ETF產品開發與管理經驗,資產類型覆蓋全面,產品流動性突出。這些都將為國泰科創創業ETF的穩定運作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公開資料表明,2011年3月31日,國泰上證180金融ETF及其聯接基金成立,國泰基金開始進入ETF領域。而2013年是ETF開啟全面創新的一年,當年,國泰基金率先發行了首只國債ETF、首批黃金基金(ETF)和首只納指ETF,為后來者樹立了行業標桿。
特別是在行業ETF領域,國泰基金始終處于領先地位。2016年7月26日,國泰基金旗下證券ETF和軍工ETF相繼成立,填補了市場細分行業ETF領域的空白,目前證券ETF已成為行業ETF中規模最大、流動性最好的品種。
2019年和2020年,國泰基金行業ETF布局全面開花。2019年公司新布局生物醫藥ETF、芯片ETF、計算機ETF、通信ETF;2020年,新布局鋼鐵ETF?、煤炭ETF?、家電ETF、新能車ETF、上證綜指ETF和醫療ETF。
進入2021年,公司新布局軟件ETF、游戲ETF、養殖ETF、化工龍頭ETF、機械ETF、汽車ETF,創新產品指數增強ETF正在申報中,繼續完善行業ETF產品線。
Wind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30日,全市場非貨幣ETF共有428只,總規模8587.85億元。其中,規模100億以上的ETF有18只,總規模4025.56億元,占比近50%,顯示出明顯的龍頭效應。
整體來看,百億股票型ETF共計17只,寬基ETF獨占鰲頭。而國泰ETF則依靠行業類ETF沖進了百億榜單,公司旗下就有3只百億行業ETF上榜。其中,證券ETF、軍工ETF、芯片ETF對應資產規模分別高達334.25億元、128.54億元、113.82億元。
就ETF投資而言,國泰基金認為,用ETF捕捉大類資產輪動機會,可以做到便捷、迅速和省心。因為ETF擁有像股票一樣的便利性,所以通過核心和衛星資產配置的方法,投資者可以隨時重新安排資產,而不需要進行多只股票的交割和買賣。
其中,寬基指數基金在核心和衛星資產配置中往往可以充當配置底倉的“核心”角色,其他風格更清晰的行業類或主題類指數基金往往充當“衛星”角色,二者搭配做核心和衛星資產配置,用核心做防御,衛星做進攻。以上種種,正是ETF投資的魅力所在。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