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欠債8億資產遭凍結,東莞富豪卻悶聲套現逾20億
持續盈利的搜于特2020年突然巨虧近18億,連續三次下修業績,因為恰好在大股東減持之后,引發投資者掩護股東套現的質疑。
本文由無冕財經(wumiancaijing)原創首發
作者:黃琪鑫
編輯:陳澗
設計:嵐昇
實習生:武宜和
7月3日,服裝品牌“潮流前線”的母公司搜于特(002503.SZ)公告稱,由于債務逾期等原因,公司部分資產被查封、凍結。截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及子公司逾期債務合計8.85億元,占公司2020年凈資產的23.45%。
7月7日,深交所就搜于特深陷多項訴訟、涉訴金額高達6.8億元的情況再發關注函。
公司正面臨危機,現金流枯竭,但大股東早早套現肥了腰包。
2020年連續三次下修業績后“財務洗澡”,搜于特迎來十年首虧,凈虧損17.71億元。而搜于特恰好在大股東減持完畢之后下修業績,引發投資者對其是否在掩護股東“精準”減持的質疑。
盡管搜于特否認上述說法,但實控人在過去三年里頻繁減持套現是事實。從2018年三季度起,實控人及其一致行動人便開始減持,曾在7個月里套現約19億。再加上2020年11月到次年1月的密集減持,實控人及其一致行動人已累計減持至少22億元。而在不斷減持和被強制平倉后,其持股比例從曾經的63.30%降至目前的21.45%。
搜于特依靠“潮流前線”起家,后又劍走偏鋒轉型服裝供應鏈,成為一家百億級別的企業,創始人馬鴻則常年位列東莞富豪榜前排。看似轉型成功的搜于特,是如何走到如今這一步的呢?
?服裝企業成功轉型?
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生于潮汕地區“紡織基地”普寧市的馬鴻,便已開始做布料和服裝批發零售的生意。2005年,正值服裝市場迅猛發展,尤其是女裝銷售一片火熱時,搜于特服飾有限公司在東莞市道滘鎮成立了。
搜于特最初由馬鴻及其兄妹馬少賢、馬少文共同創立,后來馬鴻通過增資等方式,逐步成為該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搜于特實控人馬鴻。
當時,快時尚品牌Zara和H&M正相繼進入中國,國際巨頭優衣庫已經在國內開了不少門店。在新一輪的競爭格局中,本土服裝品牌如以純、美特斯邦威等大都主攻一二線城市。后來者搜于特則將重心放在了競爭不那么激烈的三四線城市,從運營“潮流前線”起步,也將其定位為平價的快時尚品牌。
搜于特恰好趕上服裝市場紅利期,下沉市場戰略又讓其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2008年,公司總資產已經過億,到2010年在深交所上市時,搜于特通過直營和加盟結合方式已擁有982家專賣店,總資產比2008年又將近翻了一番。
上市的前幾個年頭,搜于特業績穩定增長,但受服裝行業低迷大環境影響,到2014年,公司業績開始走下坡路,出現營收、凈利潤雙降的局面,其中凈利潤更是較2013年跌超55%。
為了扭轉頹勢,搜于特在有著布料和服裝批發經驗的馬鴻掌舵下劍走偏鋒,選擇涉足供應鏈業務。
2015年,搜于特通過設立全資子公司東莞搜于特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上游對接大量廠商,下游對接各大品牌,而公司則充當一個中間商的角色,提供原材料集中采購、設計、倉儲等服務。
短短幾年時間,供應鏈業務已成為公司營收的中流砥柱。年報顯示,2016年—2018年,搜于特供應鏈管理業務分別實現43.24億元、148.03億元及154.09億元營收,占總營收的比重在2018年超過80%。官方資料顯示,搜于特目前已在全國各個紡織服裝集群地設立了12家供應鏈管理控股子公司。
▲搜于特2020年主營收入構成。
從整體營收來看,2016年至2017年,公司營業收入、凈利潤都同比增幅均超190%,凈利潤同比增幅都超69%。2018年,搜于特首次入榜《財富》中國500強,位列第402位。
在服裝行業哀鴻遍野之際,轉型押注供應鏈業務的搜于特,業績再迎高光時刻。
?資金危機爆發
盡管搜于特業績一路高歌,背后卻暗藏現金流危機。
2016年至2018年,搜于特連續三年經營活動的現金流凈額為負,分別為-6.12億元、-8.82億元及-5.91億元。相比較公司的百億營收以及上億元的凈利潤,搜于特的現金流卻十分吃緊,這一情況甚至引來深交所質疑,發函問詢其合理性。
而公司業績迅猛增長的勢頭,也在2018年戛然而止,搜于特的凈利潤同比上一年下滑41.50%至3.58億元。進入2019年,搜于特業績繼續呈下滑態勢,公司全年營收、凈利潤同比分別下滑30.08%、43.81%。
雖然從營收上來看,搜于特的數據特別漂亮,但由于供應鏈以及服裝業務會積壓大量存貨,實際上占用了大量資金,就導致搜于特的應收賬款、預付賬款、存貨的比例節節攀升,而現金流情況則不容樂觀。
2020年,在財務報表中計提存貨跌價準備5.14億元后,搜于特應收賬款、預付賬款、存貨余額合計占總資產的比例仍然超過52%,占用了約55.73億元的資金。
潛藏已久的危機終于暴露出來。
2020年,搜于特連續三次下修業績,最后爆出巨額虧損。財報顯示,2020年公司營業收入同比下降33.36%,凈虧損17.71億元,而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也為-16.26億元。
▲搜于特凈利潤情況。
而令外界訝異的是,公司前三季度披露的凈利潤均為正向,截至三季度仍盈利2566萬元。年報的“財務大跳水”也引起了深交所的注意,問詢其作出業績預計時是否經過審慎判斷,內部控制制度及執行情況。
搜于特解釋稱,受新冠疫情影響,供應鏈業務上下游復工復產延緩;同時品牌服飾業務終端店鋪開業時間延遲、客流減少等原因導致營業收入下降。
從搜于特的解釋來看,存貨也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財報顯示,由于庫存積壓大,資金回籠慢,2020年11-12月對庫存存貨進行降價促銷,導致虧損7.5億元。加之報告期內計提存貨跌價準備5.14億元,造成了公司的巨額虧損。
而搜于特“存貸雙高”的情況也引起了監管的注意。2021年4月,搜于特披露因3.69億元債務逾期,公司的銀行賬戶遭到凍結,而在年報中,搜于特表示,搜于特貨幣資金余額為11.37億元,其中銀行存款為7.02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賬面上趴著十幾億資金,卻還不起3億多的債務,這種情況有點似曾相識。
而對于2020年年報,亞太(集團)會計師事務所早出具了帶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的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
?股東悶聲發大財
雖然外界對搜于特這家公司鮮有耳聞,但其實際控制人馬鴻,早在11年前搜于特上市時,就已成為東莞赫赫有名的富豪。
而在上市公司業績開始走下坡路的2018年底,馬鴻就另有了打算,其通過減持套現的資本造富之路就此拉開序幕。
《每日經濟新聞》曾報道稱,在2018年11月-2019年6月,搜于特頻繁從外部引入新投資者,通過近七個月內的四次股權轉讓,馬鴻及其一致行動人興原投資共套現約19億元。
嘗到資本市場的甜頭后,搜于特開始頻繁進行“市值管理”。
2020年初疫情肆虐時,搜于特于2月12日發布公告,稱擬以自有資金2億元設立全資子公司,經營范圍(擬)包括醫用衛生口罩生產等。此后數日,搜于特不斷向外界釋放口罩項目的生產籌備、出口認證等積極推進信息,成為熱門的口罩概念股。
而據《財經》報道,公告發布近1個月后,公司相關產品仍未投產。在醫療概念股被熱炒之下,搜于特創造了十個交易日八度漲停的情形,被股民戲稱為“口罩妖股”。同時,在公司股價上漲后,實控人親屬、公司股東則開始減持。
據財經統計,公司前高管馬少賢以及第三大流通股東嘉興煜宣當時減持3863萬股,套現金額達到約1.36億元。有投資者在深交所互動平臺質疑,公司是借機蹭熱點,大股東及高管則借機在高位減持。
不僅如此,在2021年公布上年業績的節點,搜于特恰好在大股東減持之后下修業績的操作又引發外界議論。
▲搜于特股東減持情況,資料來自公司公告。
搜于特第一次下修業績的時間為2021年1月30日,將凈利潤從-5000萬元至5000萬元下修至虧損7.8億元至9.8億元。而實際控制人馬鴻及其一致行動人興原投資從2020年11月到2021年1月累計套現1.49億股,套現金額3.1億元。2021年1月21日,搜于特宣布該減持計劃已實施完畢。
投資者在互動平臺上提問:公司在2020年12月28日的業績預告還是虧損5000萬,在馬鴻減持完成后業績便開始變臉,公司是否在配合大股東減持套現?公司高管精準減持是否在知道相關內幕交易的前提下完成?
對此,搜于特否認用業績掩護股東“精準”減持,其表示,公司股東廣州高新投資、董事長馬鴻及其一致行動人廣東興原投資的減持行為,是自身資金需求下的依規減持,公司不存在修飾前三季度利潤,配合股東減持的問題。
截至目前,搜于特尚未回復深交所6月2日下發的問詢函。搜于特最新股價為1.51元/股,較最高價9.53元時已經跌去了84%。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