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歲董秘突發辭職,股價暴跌60%!永輝超市真“老”了?
“所有的新消息,都不是好消息!”,大約是永輝超市當下最真實的寫照。7月6日夜,永輝一連發出“董秘離職”、“回購股份用途調整”和“取消股權激勵”等多則公告,條條勁爆,震驚了行業和媒體圈,尤其是62歲的前永輝超市董秘張經儀的辭職,引發浮想連綿……
“所有的新消息,都不是好消息!”,大約是永輝超市當下最真實的寫照。7月6日夜,永輝一連發出“董秘離職”、“回購股份用途調整”和“取消股權激勵”等多則公告,條條勁爆,震驚了行業和媒體圈,尤其是62歲的前永輝超市董秘張經儀的辭職,引發浮想連綿……
年薪396萬高管閃辭疑云!
沒有無緣無故地離開,2021年7月6日晚,永輝超市一紙公告實錘董秘張經儀已遞交離職申請,隨后,張經儀本人的辭職文案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刷了屏,張經儀稱自己已在永輝奮斗12年,眼睜睜看永輝爬上高峰,又一路滑下,“我們正在下山”無不透露出幾份傷感與不甘。
好,傷痛文學到此為止,張經儀辭職的真正誘因,才是我們需要探索的真相,“回家孝敬父母”更像是一句萬能的托詞,懂得都懂。
對多數人來說,張經儀這個名字都是陌生的,但稍關注財經新聞的,一定不會陌生,就在3個月前,這位永輝董秘就曾以雷人言論,遭到了央媒的痛批!隨后,永輝才就食品安全問題正式致歉,一改之前的傲慢與敷衍。
這件事當時對永輝的品牌形象造成了惡劣的影響,連帶造成股市重挫,損害了股東和投資人的利益,我們誠然不能將永輝如今的江河日下全賴到張經儀身上,但是,永輝遭遇央媒重錘,聲名掃地的“鍋”,必須得有人背,也就是說,當時永輝的決策層,可能就已經有了“安排”。
作為副總裁級別的高管,而對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居然能說出如此不負責的言論,其實也從側面反襯出其對消費者權益的漠視,這種偏離的價值觀,非常危險。此外,我們堅稱網友千萬不要被62歲閃辭的前董秘的傷離別文案所蒙蔽還有一個更扎心的數據印證:
據永輝2020年年報顯示,張經儀當年的薪酬高達396萬,近400萬的綜合工資收入,輪得著996社畜來共情來心疼他的不易?如果他算不易,那想必有千千萬網友愿承擔這份“不易”。在永輝工作十余載,人家早實現財富自由了。
回顧這起高層辭職事件,沒那么簡單,但也不復雜,總結就是,張犯了大錯,如果不走人,永輝沒法向股東交代,而且我們注意到,張前腳提離職,后腳永輝就公告官宣了新董秘,這還不明顯?如此高級別的崗位,沒有提前數月的盡調與摸排,能物色到合適人選?張出事是在4月份,新董秘上任是在7月份,時間邏輯一下子就對上了。
但對永輝而言,核心點在于,前董秘辭職也好,新董秘上任也罷,如果永輝的業績與股市仍無起色,那么擺在永輝面前的,就不僅僅是高層振蕩這么簡單的問題了。張經儀的閃辭,只不過又一次揭開了永輝的“傷疤”。
永輝超市步步驚心!
從昔日光輝到今日“四面楚歌”,永輝到底做錯了什么?
業績巨震
查閱永輝2020年年報,我們發現,永輝超市2020年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7.94億,同比增長14.76%,但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和扣非凈利潤,只有5.8億,同比下降45.35%。說明營收和毛利率均在下滑,而到2020年Q4,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和扣非凈利潤更是雙雙出現了虧損。
更恐怖的是,到2021年Q1,歸屬上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史詩級暴跌98.51%,僅有0.23億,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凈利潤也是持續陰跌至1.72億,跌幅超80%。如此疲軟的業績表現,自然也無法提振資本市場的投資者信心,那反映在股市上,就是慘不忍睹的結果。
股價暴跌
2018年1月25日,永輝盤中創下11.93元紀錄,市值高達1179億元,成當年最大白馬股之一。而截至2021年7月8日,永輝的總市值僅剩451億。較巔峰時足足蒸發了728億元。
回購調整、激勵取消
那業績和股市遭遇雙殺,說永輝不急不怕是假的,依據2020年經審計的年報數據,永輝并沒有實現股東對公司的業績預期,公司干脆不做股權激勵,直接將回購的股份注銷了,據永輝超市公告,已將原本用作員工股權激勵或員工持股的27億股份,現在改為直接注銷,而這距離永輝超市去年發布27億股份計劃才剛過去了8個月。羅永浩曾說,企業家不怕打臉,對企業來講,保存實力遠比打臉更有意義,所以,永輝此舉也不是不能理解。
永輝迎來至暗時刻,與“超級物種”的探索失敗和社區團購的擠壓不無關系。
2018年12月,永輝超市創始人張氏兄弟因在公司發展方向與戰略及組織架構與管理等方面存在重大分歧。為避免矛盾激化,張軒松和張軒寧最終簽署《關于解除一致行動的協議》,同時,永輝超市以3.94億元的價格向張軒寧轉讓永輝云創20%的股份,此后,張軒寧以29.6%的股份成為永輝云創第一大股東,永輝超市以26.6%的股份成為第二大股東。
本來被寄予厚望的“超級物種”(即高端超市+生鮮餐飲+O2O的永輝云創),在一系列的跑馬圈地后,卻虧損不斷,2016~2018年,分別虧損達1.16億元、2.67億元及9億元。最終不得已,砍掉“超級物種”。
這背后的原因便是以實體店起家的永輝難以承受超級物種這種新業態模式帶來的階段性戰略虧損,但卻在一開始制定了“蒙眼狂奔”的冒險戰略,可以說,本質上還是張氏兄在賭一個輸贏,不是因為永輝各方面水到渠成才做超級物種,而是永輝想通過超級物種來化解實體超市日趨下行的危機,不行,非但沒能成功,反而消耗了大量的資源,使得元氣大傷。
一方面,新業務沒能做到風生水起,還加劇了虧損,一方面,傳統的超市零售早已經在觸及天花板之后逐年萎縮。
2021年 一季報數據顯示,永輝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同比增長分別為-9.99%和-98.51%,資產負債率從2020年末的63.96%攀升至79.84%,短期借款已高達144.71億元。造成這一局面還有一個外部原因。
巨頭支撐的社區團購平臺業務競爭的白熱化與巨額隱形補貼,搶走和分流了原屬于永輝超市的客戶,說白了,買菜買肉買酒,可以不用去線下超市,直接在各類生鮮APP平臺下單,又有優惠,又免費送貨上門。更重要的是,燒錢補貼,這些巨頭們玩得起。
相比之下,無論現金儲備,供應鏈和運營層面,永輝超市已變得毫無競爭力了。
王興曾說,就在淘寶和京東打得不可開交,以為是各自的宿敵時,最后卻被斜刺的拼多多教做了人,而當下永輝的境遇,何嘗不是傳統零售賽道萎靡不振又遭到了生鮮賽道玩家的強力狙殺?
當下,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等已陸續上市,留給永輝的機會已不多了。
資本只看結果,2016年劉強東和2017年的馬化騰在永輝身上分別砸了超40億,分別占到總股本的5%,可按當前永輝的股價,京東和騰訊這幾年基本上是白忙活一場,騰訊旗下的林芝騰訊甚至浮虧40%,劉強東沉默,馬化騰流淚,資本市場,還有誰敢追永輝?
后記:
始于2000年7月的福州,在2010年上市前就做到了135家線下門店和123億的營收規模,2019年更是壕開205家門店的永輝,是當之無愧的中國500強和傳統零售大哥。如今的永輝正在谷底蓄力,時代前進的巨輪,對每一個積極求變的企業都是公平的,還是期待永輝能力挽狂瀾,抓住翻身的機遇。
原創不易,你的支持是對我們的萬分鼓勵。如果你喜歡我們的原創文章,記得閱讀完以后點贊轉發哦。堅持是一種態度,加油,奧利給!
參考資料:
1,永輝官方公告
2,昔日白馬股跌得劉強東沉默—商業那點事兒
3,“回家孝敬父母”,永輝高管辭職,背后藏著怎樣的隱憂?—ZAKER新聞
4,62歲董秘發文辭職,股價暴跌60%,永輝超市真的老了—老壇財經
5,永輝超市年薪396萬老董秘閃辭盡孝!朋友圈發文有暗示?—首席財務官
6,圖源網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