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節的吸睛力和吸金力,孰強孰弱?
參加音樂節仿佛成了年輕一代熱愛音樂,追逐青春的標志,逐漸演變為一種潮流趨勢遍地開花,大到北上廣一線城市,小到一個縣級市,音樂節的腳步走遍中國大江南北。
你去聽過音樂節嗎?
參加音樂節仿佛成了年輕一代熱愛音樂,追逐青春的標志,逐漸演變為一種潮流趨勢遍地開花,大到北上廣一線城市,小到一個縣級市,音樂節的腳步走遍中國大江南北。
國內音樂節經歷了一波高潮后,因為暑期來臨,下一波熱潮很快到來,甚至出現了熱門音樂節即使票價普漲讓然,一票難求。
根據大麥網發布的《2021“五一”檔演出觀察》顯示,在“五一”假期期間,全國一共舉辦了56場音樂節演出,相較于2019年提升了37%,票房收入增加252%,觀影人次增加173%。據不完全統計,隨著7、8月暑假的到來,已有20多場音樂節正式官宣。
從音樂節整體行業來看,最直觀的就是音樂節數量的顯著增加。尤其隨著疫情的逐漸好轉,壓抑許久的音樂市場迅速回暖。音樂品類也隨著各類音樂綜藝節目的興起而逐漸增加,從最初的搖滾發展到民謠、說唱、爵士等各類垂直音樂領域,滿足了不同愛好消費者的音樂需求。音樂節正成為年輕人娛樂生活的新選擇。
音樂節的火爆市場是經濟利益驅使還是另有原因?音樂節緣何成為各地、各公司紛紛下注的籌碼?音樂節一片繁榮下又存在著哪些隱患?
且看本文分解。
音樂節井噴增長是資本逐利的結果?
千禧之年,第一屆北京迷笛音樂節正式舉辦,當時作為迷笛音樂學院的匯報演出其實并沒有向觀眾收取費用,直到第五屆迷笛音樂節才開始收取10元門票,并在之后逐漸進入了商業化的運營模式。天眼查顯示,迷笛音樂培訓學校的校長張帆實際就是迷笛音樂節的推動者。
2007年,摩登天空在北京舉辦了第一屆摩登天空音樂節,自此國內兩大著名的音樂節品牌迷笛和摩登開始了同臺競技。
雖然音樂節隨之進入加速發展階段,張北、麥田、仙人掌等多個音樂節品牌橫空出世,但此時的音樂節不論是從門票價格還是參與人數來說都保持較為平穩的狀態,屬于“少數人的狂歡”。
音樂節真正走入更多人的視野,大概在2017、2018年左右,《中國有嘻哈》、《樂隊的夏天》、《說唱新世代》等一系列音樂綜藝節目的播出,讓更多的搖滾樂隊、說唱歌手被大眾知曉,而更多通過節目對樂手“路轉粉”的年輕人也紛紛選擇購票參與音樂節。
音樂節的火爆,使其成為音樂廠牌、各地政府、商業品牌的必爭之地。音樂節的舉辦不僅為投資方帶來豐厚的利潤,同時為當地帶來了可觀的旅游收入。
一年二十余場的音樂節演出,讓摩登天空賺得盆滿缽滿,在天眼查中顯示其已經進行了C輪融資。
迷笛音樂節在江蘇省鎮江市舉辦時,鎮江市旅游、酒店、交通、餐飲等收入總額位列江蘇省首位。2009年,第一屆張北草原音樂節舉辦時,張北還是一個國家級貧困縣,2017年張北草原音樂節以3天30萬人次的實際到達人數打破了亞洲記錄,周邊活躍游客數量超80萬,三天旅游綜合收入超3億。。
眾多成功先例,也讓各方躍躍欲試,紛紛加入“造節”運動!
音樂節擴張背后,亂象叢生
音樂節的火爆,確實讓人們看到發展的潛力,其商業化的腳步也在不斷加快。除了音樂節品牌的自身擴張外,地方政府、文旅集團、品牌商家也紛紛入局,希望可以分得一杯羹。
五一期間將近30場的音樂節演出就是各方資本紛紛入局的體現,而盲目擴張的背后,缺少以往經驗、專業團隊的加持,必然會導致音樂節市場的問題重重。
首先,音樂節陣容的同質化不僅讓大眾審美疲勞,也讓歌手們疲于趕場影響演出效果。在前不久的五一假期,五條人、痛仰要輾轉四地參加四場音樂節,重塑雕像的權利、九連真人等樂隊要參加三場音樂節
通覽各大音樂節的海報,就可以發現音樂節陣容大同小異,很多熟悉的名字反復出現在各地音樂節名單。
一方面,因為疫情一部分國外樂手無法進入國內,導致沒有更多樂手選擇;另一方面,其實也和過載的音樂節數量與有限的樂手之間的不平衡有關,音樂節井噴式出現,國內樂手知名的就那么幾個,很難在陣容上創造出心意。
其次,音樂節在場地的選取、安保的設置、配套設施的設定上也存在較大的差距,不少音樂節的基礎設施服務都飽受樂迷詬病。衛生間數量不夠、環境堪憂,雨后的草地變泥地,安保和觀眾起沖突,現場食物和酒水定價過高......
今年五一期間的許多音樂節就被報道散場后垃圾滿地、衛生堪憂等問題,不僅影響樂迷的體驗,其實也不利于音樂節品牌的長久發展。在2016年、2017年、2018年三年均落地并具備一定品牌性的音樂節,只占市場整體的約15%。
最后,某些地方或利益集團把音樂節當做斂財工具,臨時拼湊起一些明星,再加上主辦方缺少演出策劃、運營經驗,讓音樂節成為了一錘子買賣,難以延續口碑效應。
音樂節看似繁榮,但是內部卻問題重重,但以上的問題雖然嚴重,但并非沒有解決的方法,知識需要一些時間。
音樂節這場“火”到底還能燒多久?
音樂節火起來了!音樂節給了年輕人更近距離接觸偶像,享受音樂的機會。
水漲船高的票價也并未勸退他們的熱情,雖然音樂節的票價已經由2004年的10元上漲到現在的1000元以上,但很多音樂節的門票仍然是秒空。
音樂節如何借著這股東風筑牢地位,打造音樂節品牌長久發展將是當下考慮的問題。而抓住核心觀眾的審美認同,不斷滿足大眾不同的音樂需求才是未來音樂節發展的關鍵。
對音樂節來說,若能保持商業利益與音樂內容的相對均衡,其實是一條不錯的良性發展之路。當音樂節熱潮褪去,讓真正的樂迷留下并享受其中,才是主辦方舉辦音樂節的最終目標。
另外,音樂節在舉辦中出現的各種亂象若不及時整治,將是多方損益的事情。
當下除了草莓、迷笛、麥田等音樂節能長期穩定舉辦,形成了較為有知名度的音樂節品牌外,剩下的音樂節則是曇花一現,若要建立音樂節品牌,形成特色、差異之路還有很長路要走。
參考資料:
成都日報:音樂節遍地開花 為何門票價格卻越來越高?
中國新聞周刊:花1000塊錢去音樂節,值嗎?
明星資本論:五一音樂節漲價背后:百萬級壓軸、海外樂隊空缺、五條人跑斷腿
境鑒LeisureInsight:文化演藝丨音樂節到底是賠錢貨還是吸金石?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