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屬性不足,業務進退維谷,依賴政商關系的卓錦環保何去何從?
6年沒有一項發明專利,到底是研發人員水平太差,還是完全沒投入呢?
花朵財經原創??
卓錦環保的卓未龍一路走來堪稱奇跡。出生于1977年,1994年只有17歲,按道理應該是要準備高考的時候,但卓未龍卻已經任職于浙江中平工貿集團公司外貿科。那個年代進入大學要比后來難,但卓未龍似乎連考大學的嘗試都沒有過。這并不是說卓未龍不聰明,因為兩年之后的1997年,卓未龍已經成為杭州光越貿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第二年就已經是上海卓錦工貿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2003年,卓未龍和母親蔡豐英出資500萬設立卓錦有限,這是卓錦環保的前身,出資經會計師事務所驗資,其中,卓未龍出資450萬元。
450萬元在當時是什么概念?《中供鐵軍》一書里回憶當時浙江阿里員工工資在800元。而當時上海房價也在4000左右,450萬元能全款買10套,也就是相當于現在至少1億元的資金。而此時卓未龍年僅26歲,距離參加工作僅僅9年。
這些錢究竟是怎么來的?
卓未龍和他的家人都非常低調,因而并不清楚他早年的資金來源與發家史,以及他并未學過相關專業,早年也是從事外貿行業,何以突然轉為從事環保的緣由。
不過從卓未龍謀得浙江省環保產業協會副會長、杭州市政協委員的身份來看,顯然他很擅長與政府官員打交道。長袖善舞的他也承認,卓錦環保的客戶主要是政府部門、大型國有企業等。近幾年,卓錦環保來自浙江省的業務收入占比基本在80%以上,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卓未龍對地方政商關系的依賴。
蹊蹺的毛利率
做政府生意首先帶給卓錦環保較高的毛利率,2017年卓錦環保的毛利率接近50%,而同行公司的毛利率在38%,毛利率相差11%,到2019年行業毛利率都有所下降,卓錦環保毛利率降為45%,同行降為33%,毛利率差值甚至有所擴大。
另一個特點是回款困難,現金流緊張。2017年,營業收入1.57億元,凈利潤3255萬元,但經營現金流凈額只有63.77萬元。2019年,卓錦環保收入增長到2.91億元,凈利潤5623萬元,但是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卻是-3036萬元,也就是不僅沒賺到現金,還要墊進去3000多萬元。直到2020年才取得915萬元的正向現金流,但把2017至2020年四年現金流相加之和仍為負值。這就導致卓錦環保的債務一路飆升,2017年不到4400萬元的短期債務,同時欠供應商的賬款不足2100萬元,到2020年,短期債務已經在1億元左右,欠供應商的款項超過7300萬元。
鑒于卓錦環保的回款如此之差,指望從業務獲得現金還債很難了,或許只有上市發行股票后,拿著股民的錢才能把窟窿堵上。
畢竟就市場份額來說,同行業的高能環境、建工修復,都遠遠高于卓錦環保,并且卓錦環保局限于浙江的政商人脈,走出去頗為困難。
詭異的合作
2020年,卓錦環保將控股的杭州力錦轉讓。取代杭州力錦位置的是溫州微水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溫州微水環保從事固廢處置,一度成為卓錦環保的第二大供應商。
溫州微水環保的來歷非常奇怪,2019年5月17日成立,第二年就已經成為卓錦環保的主要供應商,速度快得不可思議。那么是不是溫州微水環保的技術能力特別出眾呢?
2020年5月,溫州市環境局執法人員現場檢查發現,溫州微水環保竟然直接將固體廢物露天堆放在空地上,堆放過程中產生的惡臭氣體直接排放到當地空氣中,未采取任何措施。因此環境局對溫州微水環保罰款3.5萬元。如此說來,溫州微水環保不僅技術實力堪憂,連起碼的敬業精神都沒有。
不過,溫州微水環保從卓錦環保拿到的采購金額是1593.9萬元,罰款金額卻不到這個數額的零頭。
卓錦環保為何選擇這樣的公司合作?這在行業內看來頗為詭異。
難以處理的客戶
2017年度,公司前五大客戶之一是太原化學工業集團土地資源管理分公司,然而當年1069萬元合同金額全部轉為了欠款,到2020年,卓錦環保將太原化學工業集團起訴至法庭,不過,一個月后卓錦環保選擇了主動撤訴。
這里面究竟是卓錦環保知難而退,還是為了上市選擇妥協,并未披露。
類似的還有武漢市市政建設集團,2018年卓錦環保完成水體修復項目,合同總價2818萬元。同樣的,該款項形成了應收賬款。到2020年,武漢市市政建設集團欠卓錦環保款項仍有2079萬元。即使考慮二者的補充協議,這收款速度也太慢了。
依賴本地政商關系,而不依賴技術,導致的問題是,省外即使有業務,回款也比本省更困難。通常,這些客戶也是不太好得罪的。
因為不能憑借技術向市場要業務,就只能做一些龍頭不愿做的客戶,這些客戶在當地都頗有勢力,不付錢也不好得罪,那能不能不做呢?如果不做,卓錦環保的業務收入就很難看了。但是做了,實際上是需要墊錢的,兩年都難以收回。
這就是卓錦環保的客戶困境,也是卓錦環保實力不足的反映。
科創屬性不足
科創板《暫行規定》要求形成主營業務收入的發明專利5項以上。卓錦環保恰巧踩在門檻上,成立至今擁有發明專利6項。不過,最近獲取專利的時間已經是6年以前,這意味著近幾年,卓錦環保在科技研發上乏善可陳。
并且在專利中,有兩個專利的第一發明人是浙江工業大學,而非卓錦環保自主研發。并且有兩個發明專利都是微粉誘導好氧污泥顆粒化,僅有細微區別。這是不是有湊數之嫌?
卓錦環保在招股書中披露,2017年研發人員44人,到2020年研發人數66人,這么多從事研發的員工,6年來沒有做出一個發明專利,到底是研發人員水平太差,還是卓錦環保實際并未投入呢?
如果讓這樣的企業登陸科創板,真的是對科技創新的鼓勵嗎?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