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班20年,身價近百億,楊元慶還能吃多久PC的老本?
2021年5月27日,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在2020/2021年財報發布時難掩興奮。
來源:財視傳媒
“克服重重挑戰,我們收獲了史上最好的財務表現”,“對過去一年的重重挑戰和復雜多變的局勢,聯想攻堅克難,取得了創紀錄的業績”,“全年營業額年比年提升20%,高達600億美元,達到了新的里程碑;盈利能力強勁,稅前利潤和凈利潤分別高達18億美元和12億美元,分別比前一年增長了74%和77%”……2021年5月27日,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在2020/2021年財報發布時難掩興奮。
?
楊元慶所言的“重重挑戰”無疑是指“一場波及全球的新冠疫情”。疫情爆發之初,他可能沒想到的是,正是這場疫情成就了聯想。在2020年年中接受媒體采訪時,心情不錯的楊元慶反復強調,“PC(個人電腦)依然會很有前途”,“我覺得疫情會帶動PC一波新的增長行情。”財報證明楊元慶的判斷是對的。
?
來源:聯想年報
據聯想集團(00992.HK)(下稱“聯想”)2020/2021年報,截止2021年3月31日,總營收達到607.42億美元,較前一財年的507.16億美元增長100億美元,營收增長了100億美元,確實非常亮眼。不過細讀財報,凈利潤竟然僅有12億美元,凈利潤率僅有區區2%,利潤之薄,讓人驚訝。那么,如何看楊元慶所說的“史上最好的財務表現”?
?
翻看聯想2016-2019年財報則更讓人唏噓:近四年總營收分別是430億美元,454億美元,510億美元,507.16億美元;凈利潤分別是:5.35億美元,-1.89億美元,1.18億美元,6.65億美元;凈利潤率分別是:1.17%,/,0.2%,1.3%。通過數據或許令人疑惑,PC竟然這么不賺錢了,甚至還虧錢?曾經名噪一時的聯想是什么時候過得如此“掙扎”、“無力”與“窘迫”?曾經令人尊敬的聯想去哪兒了?這背后到底經歷了怎樣的變局?
?
20年前,37歲的楊元慶從57歲的創始人柳傳志手中接過了聯想CEO的權杖。高舉“高科技的聯想,服務的聯想,國際化的聯想”旗幟,從此開啟聯想“國際化”之路。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聯想大手筆“蛇吞象”收購IBM的PC業務,讓楊元慶幾乎成為全世界最耀眼的CEO。與此同時,公眾對“民族企業”聯想與楊元慶的期待也達到了高峰,而收購摩托羅拉手機,更是讓公眾對聯想的期待達到了巔峰。
?
在柳傳志的眼中,楊元慶是一個“不服輸的人,有追求,有韌性,懂得建班子、定戰略、帶隊伍”。柳傳志對楊元慶的堅韌非常認同,這可能是柳苦心選了楊元慶作為聯想接班人的重要原因。在2016年接受央視采訪時,楊元慶也直言,“柳總也經常在外面說曾經我剛一接手聯想PC業務的時候非常沖……可能少有顧及周邊的環境。后來像柳總也是給了我很多的指導,什么時候該妥協的時候也要妥協。在這些方面我還是很受益的。”另外,在楊元慶看來,如果不在聯想干,他也許開個餐廳什么的,也能做得不錯,“不一定追求很大的事業”。
?
如今,聯想成為全球PC行業的老大。不過,尷尬的是,楊元慶接班20年,聯想做大的同時也面臨“不太賺錢”的窘境,在外界看來,楊元慶一直在吃PC產業的老本,問題是這個老本還能吃多久?
?
來源:IDC
目前PC行業有4個大玩家:聯想、惠普、戴爾與蘋果,壟斷了80%的市場份額,聯想2020年占據了24%,排在第一位。作為PC行業的老大,聯想的“國際化”的代價非常大,成本非常高昂。據財報顯示,2020/2021財年管理費用達75.88億美元,占總營收的12.5%。
?
作為PC行業的老大,聯想活得遠沒有惠普、戴爾與蘋果舒坦。據2020年財報數據顯示,惠普的營收為566.39億美元,凈利潤28.44億美元,凈利潤率為5.02%;戴爾的營收942.24億美元,凈利潤32.5億美元,凈利潤為3.45%;蘋果的營收為2745.15億美元,凈利潤574.11億美元,凈利潤率逆天達到20.91%。一個蘋果的賺錢能力,簡單類比相當于228個聯想。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出,聯想贏得了規模贏得了量,但卻沒有贏得豐厚回報,楊元慶對于規模是否太過于執著了?
?
“整體行業的利潤率都不高,都沒有核心技術,都為英特爾和微軟打工了”,“都只做一些周邊創新,外觀、輸入方式等,邊緣性突破,沒有核心突破”,“聯想利用價格優勢占領了市場”,一位業內人士這樣表示,對聯想來講,PC的基本盤面暫時無虞,如果沒有革命性科技變革出現,再吃上幾年估計沒有問題,但必須小心經營,管理稍有不善,就會虧損,甚至處在了“危險的邊緣”。
?
除了“不太賺錢”,公眾抑或競爭對手明里暗里對聯想的指責聲浪日盛,聯想的“招黑體質”在近幾年也儼然成為了一個現象,比如,“在中國賣得比美國貴”、“美帝的良心”、“5G投票問題”、“不是中國公司”、“沒啥高科技含量”、“錯失了許多機會”,“只會并購”等等,諸多責難與詰問,這個現象堪稱“聯想現象”。“聯想現象”的邏輯起點在哪兒?是公眾的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背后的本質問題是對國家、對行業的貢獻不夠大嗎?
?
來源:聯想創投官網
對楊元慶而言,一個好消息或許是,他在2016年布子的聯想創投正在迎來收獲期。據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聯想創投總裁賀志強日前透露,歷經五年積累,聯想創投已經進入投資回報期,累計收益超過5億美元。這可能意味著,楊元慶正從柳傳志早年定下的“貿工技”路線轉向“貿工資”(貿易+生產+投資)路線?未來的聯想的凈利潤是否會依賴投資收益?未來的聯想會成為什么?如今已近百億身家、年屆57歲的楊元慶還能否重新定義聯想?他還是《哈佛商業評論》筆下“最會賣產品的CEO”嗎?
?
一、兩個“高光”時刻與一個人生贏家
?
楊元慶1989年從中科大畢業加盟聯想的時候,PC市場可謂一派欣欣向榮,作為一個大學畢業生,楊元慶最初3年是從銷售做起,2001年執掌聯想,至今已有20年。如今的聯想,業務遍及180個市場,在全球約有6.3萬名員工,聯想將自己定位成為一個“全球化的科技公司”。
?
在楊元慶出場的時候,柳傳志在上世紀80年代選了一個水草豐沃的地盤。1994年聯想在香港上市,柳傳志確立了聯想的“貿工技”發展路線。這個在后來頗受爭議的路線,在PC增量時代,讓聯想享盡了榮光,很快成為行業龍頭。
?
1、第一個“高光”時刻
?
就算是到了2020年11月13日,當楊元慶與其安徽老鄉王傳福交流的時候仍提及了聯想當年的榮光。楊元慶表示,1996年聯想在國內推出“萬元奔騰”后,到2000年算是聯想第一個“高光時刻”。“萬元奔騰”正是楊元慶在柳傳志指導下的得意之舉。
?
與英特爾合作,讓聯想的市場份額猛增到品牌機的70%,橫掃國內外對手,第一次坐上中國市場老大的交椅。“思維靈活、頗有雄心”的楊元慶展露出了非凡的營銷能力。在楊元慶接任聯想CEO的前一年,聯想電腦銷量達到了262萬臺,亞洲銷量第一。以“萬元奔騰”為起點,聯想實現了戰略轉折。
?
柳傳志在2001年將權力交給了在市場開疆拓土的楊元慶。體制內出來的柳傳志很喜歡楊元慶身上那股“撞了南墻”都不回頭的沖勁兒,更重要的是柳傳志看到了楊元慶“長于執行”的特質。
?
事實上,當年楊元慶能接手掌舵聯想,并不容易。據2016年央視《遇見大咖》披露,當年聯想的接班人,柳傳志有兩個人選,除了楊元慶,還有郭為。
?
楊元慶/來源:聯想控股官網
十多年后在亞布力論壇上,當復星集團創始人郭廣昌非常尖銳地問郭為:你覺得當時柳總給你們這樣分家分得公平嗎?然后你們相互之間是怎么學習的,或者相互怎么競爭的?暗中的話還捅過刀子嗎?這個講清楚。
?
郭為回答的也很直接:拆之前還想過跟楊元慶PK一下,當時柳總問我,楊元慶做總經理,你做副總經理是否同意?我的回答就是兩段話:第一,必須同意,第二,為什么不是我?
?
一句“為什么不是我”,道出了郭為是非常不服氣,但也必須服從柳傳志的安排。為了避免兩虎相爭,柳傳志將聯想集團一分為二,郭為的團隊從聯想集團拆分出去成立了神州數碼,楊元慶留下領銜聯想集團,成為柳傳志的接班人。
?
2、第二個“高光”時刻
?
2009年,聯想才又迎來另一個“高光”時刻,“隨后又是高歌猛進的五年,聯想將全球市場份額從排名第四提升到第一”,據楊元慶透露。從楊元慶的描述看,追求規模與市場占有率似乎成了他的一個執念。
?
從PC領域這個充分競爭的市場打拼出來的楊元慶深知拓展市場的重要性。2001年接班后,楊元慶迅速制定了多元化戰略,但可惜并不成功。2003年他開始在中國建立新的“雙業務模式”,2004年后取得一定成果,這為聯想后來并購IBM打下非常好的基礎。
?
楊元慶在2001年接任聯想CEO的時候,聯想還是一個年平均利潤率超過5%以上的公司,處于行業平均水平,略微偏低。據財視傳媒統計(按人民幣計):2001-2004年這四年,聯想年營收分別為:192.7億元,202.3億,231.8億元,225.5億元;凈利潤分別達:10.26億元,10.44億元,10.5億元,11.2億元;利潤率分別為:5.3%,5.2%,4.5%,5%。
?
這樣的利潤率其實并不高,但楊元慶仍然看好PC的前景。即便到了2020年,楊元慶接受媒體采訪時仍表示,PC的價值被低估了。“居家辦公、居家學習促使家庭成員人手一臺設備,這會使得PC總的市場規模,在未來兩三年的時間內持續擴大,估計至少達到25%到30%。”楊元慶分析。他還透露了一個細節,疫情期間,“有好多朋友因為買不到PC來找我。”
?
來源:香港聯交所官網
2004年12月,聯想“蛇吞象”并購了IBM的PC業務。這一場舉世矚目的并購,令王傳福這個“技術狂人”印象深刻:“當初讓很多中國企業都捏了把汗,但最后非常成功,也讓聯想在國際化進程上成為中國民營企業的楷模。當時收購IBM,我相信聯想內部爭議也很大,如果沒有元慶的堅持,可能就會‘泡湯’,從中也可以看出元慶的魄力和遠見。”王評價說。
?
也正是在這場合并購后,楊元慶出任聯想董事長。2005年,楊元慶舉家搬到美國。他后來對媒體坦陳,連英語都不會說,就帶領“一幫小伙子小姑娘”過去了。事實上,聯想并購后的五六年,一直處于艱難的整合期,中外人員的溝通一直是一個問題,聯想過得并不太好。金融危機襲來,柳傳志在2008年重回聯想做董事長,楊元慶重新擔任CEO。柳傳志后來評估,楊元慶的執行力強大,董事會“溝通能力”還需提升。
?
3、一個人生贏家
?
2011年聯想改制,楊元慶耗資約31.48億港元一舉成為成聯想最大的自然人股東,持股約為8.7%。此次改制一度被媒體解讀為,擁有股權是為楊元慶套上了“金手銬”。值得注意是的,截止2021年6月1日,楊元慶持股數為1,210,909,608股,持股率為10.06%,持股市值為96億港元,楊元慶個人無疑成了一個人生大贏家,他多年的堅持換來了豐厚回報。
?
柳傳志一直視聯想為“我的命”,楊元慶的命無疑也與聯想深深綁在了一起。2011年,楊再度全面執掌聯想;2013年,聯想登頂全球冠軍。時年,柳傳志公開強調,聯想整合IBM的PC業務已獲成功。
?
與此同時,楊元慶在業內外的曝光率也多了起來。據福布斯發布“2011年中國上市公司CEO薪酬排行榜”,楊元慶以7872萬元的年薪名列H股非國有上市公司第一名。另據媒體統計,楊元慶在2011年、2013年獲得“全球最佳CEO”稱號;2012年,入選“央視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獲“中國最佳CEO”稱號;2014年獲得“愛迪生獎”,這是全球創新杰出貢獻的最高榮譽,分量挺重。
?
二、一個L型走勢、一個3S戰略與三個“不做”
?
接班20年,楊元慶到底做了些什么,或者堅決不做什么?做得咋樣?概括起來,不外有三:一個L型走勢,一個戰略和三個“不做”。
?
一個L型走勢是指:楊元慶自2004并購IBM的PC業務,再到2014年并購了IBM的x86服務器,以及摩托羅拉的手機業務,“并購”、“買買買”似乎成了聯想的一大特色。盡管楊元慶認為,“外界有些錯誤的理解,認為我們只會并購”,但楊元慶確實是通過并購,建構了聯想的一個“基本面”,這個基本面背后,近20年來,聯想的凈利潤率呈現出一個“L型走勢”,甚至一度處于2%左右。
?
聯想利潤率/自制
一個戰略是指,2019年前后楊元慶推出了“3S戰略”,要向智能PC要效益,即智能物聯網、智能基礎架構和行業智能(簡稱3S戰略)。從這個戰略看得出,楊元慶也很想重新“定義聯想”,改變人們對聯想的刻板印象。
?
三個“不做”是指:一是聯想堅持不做芯片和操作系統;二、不會去追風口,不需要跟隨誰,應該做的是把握自己的長項;三是堅決像華為一樣不會造車。楊元慶公開表態的三個“不做”,主要是還立足于賣好聯想的產品。“有些CEO表現得像是哲學家,有些CEO則似乎只是喜歡賣產品。楊元慶屬于后者,而他是把賣產品這件事做得最好的CEO之一。”《哈佛商業評論》在2014年這樣評論。
?
1、一個L型走勢
?
2004年,聯想開啟并購之路。2005年楊元慶去了美國總部進行整合,若整合失敗,他肯定會“負很大的責任”。從這個角度看,楊元慶當時非常有壓力,但也沒有回頭路。好在完成之后,占全球PC市場份額第9位的聯想一躍升至第3位,僅次于戴爾和惠普。
?
普遍認為,這場并購的動因是聯想國際化的需要。2000年聯想在國內的市場占有率已有30%,面臨戴爾和惠普兩大國際巨頭和其余中小品牌的激烈競爭。突破瓶頸,國際化是當時的聯想的一個出路。賣產品,要市場,倒也無可置喙。
?
不過這次收購之后,聯想在隨后的5年活得并不舒暢。據統計(按人民幣計):2005-2009年這五年,聯想年營收分別為:1036億元,1178億,1197億元,1088億元,1088億元。1135億元;凈利潤陡然下跌分別達:1.73億元,13億元,35億元,-15.4億元,8.8億元;利潤率分別為:0.17%,1.1%,2.95%,0及0.77%。
?
通過數據可以看出,雖然規模擴大了,管理的邊際效應隨之擴大,這么大體量的企業,不要說賺錢,不虧錢能活就不錯了。在聯想國際化的同一時期,中國電商正在風起云涌,比如阿里、京東,這些后來的巨頭正在快速成長,但聯想做的是硬件生意,不可能掉頭。
?
聯想的第二次收購是以2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IBM的x86服務器硬件以及相關業務。通過此次并購,將占有全球14%PC服務器市場份額,并成為第三大服務器廠商。現在已經被華為超過。同在2014年,聯想以29億美元的價格從谷歌手中收購了摩托羅拉移動,當時有很多人認為此舉是在復制當年收購IBM的PC業務的成功案例。這是楊元慶的第三次并購。
?
楊元慶后來復盤:整合手機業務有點急,以為買來了業務就是買來了能力,但實際上這個能力對于有些市場適用、有些市場不適用。“這個是交了學費的。”楊元慶2018年對媒體表示。兩年后,楊元慶再復盤:過去幾年手機做得不是最成功的,當然在海外還可以。這個沒什么關系,總有起起伏伏的,總有這一波趕上,下一波沒趕上的。通過兩次復盤看,楊元慶并不認為手機業務已經失敗了。
?
縱觀聯想的三大并購,可以看出一些規律:就是找到最老牌的企業購買他們的技術、品牌和渠道,完成從技術開發到市場開拓的捷徑,希望實現“彎道超車”。
?
聯想并購的“邏輯線”非常清晰:選擇并購的時機是在國外市場由盛轉衰之前,市場利潤率已下滑,支撐不起他們那個市場對高利潤的渴求了,才把業務賣掉的。但那些利潤率下滑的業務,在聯想手中則不一樣,背靠全球最大的市場,有低廉的勞動力和物料成本,中國的市場和國外的市場之間有個時間差。
?
這確實是一個“賣產品”的邏輯。只不過,隨著經濟躍遷,經歷了市場經濟的培育,這樣的“收購窗口”在未來也將越來越小。
?
值得注意的是,歷經三次并購,聯想的規模確實是大了,PC市場占有率成了全世界第一。楊元慶接班的這20多年,有人說聯想的PC占比太高,達到了近80%。PC業務“不太賺錢”,特別是2004年并購后,凈利潤率大多沒有超過3%。
?
為何楊元慶還要堅持?他始終認為,PC產業被低估,還有機會,PC智能化的下半場還沒有完全到來,“現在我們成立了一個OEM團隊,把PC賣到做機床的公司、做醫療設備的公司。我們的PC越做越小,嵌入式的,可以進入各種不同的設備里,同時在嚴寒、高溫各種環境下都可以使用。”
?
資本市場似乎并不太看好,目前沒有給出聯想過高的估值。通過統計發現,聯想近20年的凈利潤率拉出了一個長長的、平滑的“L型曲線”。在外界看來,楊元慶這就是在吃PC業務的老本。
?
2、一個3S戰略
?
2019年前后楊元慶推出了“3S戰略”,他的邏輯是向智能PC要效益。即智能物聯網、智能基礎架構和行業智能(簡稱3S戰略)。“聯想早就不固步自封于PC”,楊元慶談及3S戰略時如此表示。
?
楊元慶的3S戰略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戰略?據媒體人王如晨撰文描述:3S前兩個S,即智能物聯網、智能基礎設施,相當于“建筑材料”。后一S即智能垂直行業,才是“蓋成大樓”的關鍵。沒有它,不會有真正落地。在楊元慶看來,聯想“建筑材料”已齊全,緊迫的就是落地具體行業。“提出了很多年了,這是一個趨勢,落實估計還得要很多年,現在還處于PPT階斷”,一位業內人士評估。
?
王如晨還描述了這樣一個細節:楊元慶似乎對行業應用很興奮。北美舞臺,他講了石化行業的例子。采訪時,再度滔滔不絕講起,并強調說“我就講了一個,老賀那邊還有很多”,“老賀”是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聯想創投集團總裁賀志強。
?
來源:聯想集團官微
按王如晨描述,聯想的“建筑材料齊全”,剩下的就是執行進行建設。據聯想集團官方微信公眾號一篇題為《聯想投了近200家企業,找到了創投與企業聯動的最優解》的文章描述:聯想創投自2016年創立以來,始終堅持專注于“物聯網、邊緣計算、云、大數據、人工智能”所驅動的產業互聯網,為聯想布局IT的未來。
?
這個描述很契合楊元慶的3S戰略。“我們也會投資一些合作伙伴,它們普遍在技術等方面比較強,但沒有充足的資金,投資讓它走得更長遠;大聯想生態體系由聯想創投那邊去投。大家相輔相成,慢慢地把生態體系搭建起來。”楊元慶曾這樣對媒體介紹3S戰略實施后的“遠景生態”。
?
3、三個“不做”
?
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楊元慶在不同場合表達了3個“不做”的事情。
?
第一個“不做”是指芯片和操作系統。聯想目前作為世界最大的PC廠商,堅持“不去做”占據聯想營收80%的核心部分:芯片和操作系統,邏輯是什么?
?
“我們依然相信全球化是一個趨勢。對于一家公司,沒必要自己去做所有的東西;所以我們沒有計劃,去自己做芯片,做操作系統,我們有自己的角色。我們為用戶提供最好的產品,使用最新的技術,與值得信任的伙伴一起合作,這是我們的戰略。”2019年聯想香港第四財季集團業績會上,楊元慶用英文闡述了他的戰略。
?
從聯想的戰略定位來看,楊元慶選擇相信全球化,聯想將自己定位在全球最大的PC組裝廠,做貿易的定位20多年來沒有變過。這也可以視為楊元慶一直堅定地秉持了柳傳志的“貿工技”發展路線,投入研發芯片和操作系統得不償失,這種表態之后,也被外界視為“聯想的科技含量”不大。
?
第二個“不做”是指追風口。比如有人說,聯想錯過了很多風口,沒能成為BAT。在楊元慶看來,面對這樣那樣的風口,從來沒有動過心要去成為“某某第二”,聯想不需要跟隨誰,應該做的是把握自己的長項。
?
聯想的“長項”是什么?是制造、組裝產品?還是市場?“過去,可能很多聯想自己的人也未必認識到我們是個制造業公司,也未必理解我們的生命線是什么。疫情期間可能大家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要是不出產品了,聯想這個公司就倒了。因為哪怕研發終止一個月兩個月這個要不了命,但是一兩個月不出貨、不生產東西那就不行了!”楊元慶確認了“制造是聯想的生命線”之說。
?
第三個“不做”是指汽車。“我們肯定不造車,比華為還堅定”,楊元慶在2020/21第四季度及財年業績媒體溝通會上表示。據楊元慶介紹,聯想集團有足夠寬的賽道,有足夠清晰的戰略,把有限的資源和精力放在明確的賽道上,“聯想集團一向有很強的執行力,再下一步,我們就要把已經非常明確的‘3S戰略’做好,不會去趕熱鬧,會堅持在自己的方向上。”
?
值提一提的是,楊元慶在與王傳福的交流中還提及一個“痛苦”:“聯想現在除了電腦,也在積極往新的業務方向發展,包括基礎架構、數據中心、5G網絡,未來將更多向解決方案服務方向發展,這又將會是一個痛苦的創業期。”
?
三、一個“聯想現象”與一條“貿工資”路線
?
相較聯想“痛苦的創業期”以及多年平庸“不太賺錢”,另一個“聯想現象”一度讓楊元慶惱火不已,卻又無能為力。所謂的“聯想現象”是指聯想近幾年來頻頻招黑,在網絡與坊間充斥著大量指責聯想的輿情,輿情大致分為幾類:
?
第一類是:“美帝良心”,主要指聯想電腦在國內售價比美國還高。在聯想并購了IBM的PC業務后,國人發現聯想的電腦在國外賣的比在國內便宜。針對國內售價過高的問題,楊元慶作了兩次解釋:
?
第一次是2012年的全國“兩會”上,他稱,“我們的聯想電腦在國內沒有辦法賣得不貴,有17%的增值稅必須加到價格里面,但產品毛利率只有15%”;第二次是在2015年的全國“兩會”上,他的解釋是:這是國內征收高額增值稅所致,實屬無奈。
?
楊元慶講述的稅賦過高是一個因素。注意,他也提到了“毛利率”。我們在前文分析時提到了聯想的凈利潤率,在聯想進行并購后很少能超過2%,這側面說明了聯想的一個窘境,他無法自如地調整價格,利潤太薄了。
?
來源:聯想集團官微
有意思的是,2019年5月5日,聯想集團官方微信公眾號發表了一篇題為《保持思考,青年不老》的文章,最引人矚目的是,聯想官方對“美帝良心”在評論區非常罕見地做出公開回應:“PC市場是充分競爭市場,我們不是美帝良心,惠普也不是社會主義,消費者買的時候都會貨比三家,我們不會瘋了把市場讓出去,惠普戴爾也不會瘋了看我們瞎搞不捅一刀,請用常識思考問題。”
?
更加罕見的是,有人在評論區留言,“弱弱問一句,中國區,北美區營業額與利潤小編敢說么”。而署名為“聯想新媒體辦公室”也做出了“非常犀利”的回應:“2017年,聯想中國區美國區都盈利,整體虧損。你想說是聯想拿中國補貼外國……這個邏輯很詭異,聯想是想虧損嗎?虧損不是因為沒做好嗎?今年整體盈利了,又代表啥呢?聯想不補貼外國了?按這邏輯,A股虧到幾百億的都是補貼中國人民了唄,在中國虧的越多越愛國,那p2p暴雷是不是愛國啊?難道有公司能保證在全球每個地區都永遠盈利?不盈利就是賣國?”
?
從這個回應看,還是較為情緒化,整個回應都是用反問的方式,回避了是否存在“補貼”的現象,然后又偷換概念,將企業虧損與愛國聯系在一起,舉的P2P的例子極其不妥當,最后又給自己列了一個假設性的問題:“不盈利就是賣國?”將聯想塑造成一個“受迫害”的形象,最后還是沒有回答是否存在“補貼美國”的現象。這種回復完全脫離了冷靜的思考,有悖于《保持思考,青年不老》想要倡導的真正思考。
?
來源:同花順F10網站
第二類是:“聯想不是中國公司”。據2021年6月1日聯想集團股東資料顯示,楊元慶占股10.06%,聯想控股占股37.38%,南明有限公司占股13.57%,Legion Elite Limited 占股10.34%,而Legion Elite是聯想控股間接全資附屬公司。
?
從股份結構看,聯想集團就是一家中國公司。楊元慶的表態讓人玩味。2014年《哈佛商業評論》采訪楊元慶,他表示,“我們不是一家美國企業,也不是一家中國企業——我們是一家全球企業。”這可能是引起曲解的根源。
?
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也遇到過類似的問題。2020年當TIKTOK遭遇美國打壓時,他在一封內部信中多次稱,“作為中國人創立的公司,為什么我們內部經常強調我們是全球公司,大家工作中要有火星視角。”信中幾處使用“我的中國同事們”,將自身立在一個非國家的主體,讓網民非常不滿,引發輿論危機。顯然,作為公眾人物,“說什么”與“如何說”很重要。
?
第三類是2018年4月曝出的“5G投票問題”,竟然陷入“賣國”的旋渦。
?
“投票事件”不過是個導火索,被人再度拉出來鞭撻,更像是一種情緒宣泄,這種情緒積淀并非一天兩天的形成的。曾經的聯想,作為一個民族企業讓公眾寄予過高的期待,這些年平平的表現,失望在所難免,情感上更像是“恨其不爭”,總體上看,“聯想現象”的邏輯起點是國內售價比美國高,終點是“5G投票”。本質上是公眾對楊元慶的“科技的聯想”期待過高產生的反噬。
?
過去享受了多少贊美,如今就得承受多少挑剔。辯證的看,“聯想現象”對楊元慶何嘗不是另一種鞭策?聯想在PC業務上的規模,仍然不容忽視的是,聯想對中國PC產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未來的5G時代、物聯網建設方面,聯想同樣不可或缺。如今,接班已20年的楊元慶,又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了。
?
擺在楊元慶面前的問題是,聯想會成為誰?有一個值得關注的動向,雖然聯想在PC業務上賺錢能力平平,但聯想創投在投資方面正在贏來收獲期,而且對接的正是楊元慶提出3S戰略,做硬件的聯想也要做生態了,這似乎是在預示楊元慶有意重新定義聯想,具體的做法如前文所述,通過投資“慢慢做出一個生態”。
?
聯想究竟能做出一個什么樣的生態?小米雷軍同樣也在做投資“做生態”,做著與楊元慶類似的事,聯想未來的利潤會多大程度上依賴投資收益?仍然未知。一條“貿工資”路線能讓楊元慶擺脫“不太賺錢”,只能“吃PC老本”的刻板印象?
?
從這個角度看,楊元慶所言的“痛苦的創業期”并非夸張,在肉眼可見的市場中,到處都站滿了一批又一批的新人,他們年輕、有沖勁,甚至很饑渴、很狼性。群雄環伺、追兵又至,楊元慶還能再次證明自己嗎?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