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紫光集團破產重整,阿里要出500億拿下?
盡管深陷資金困境,但紫光集團手中仍然掌握不少優質資產和科技、人才等資源。
本文由無冕財經(wumiancaijing)原創首發
作者:黃琪鑫
編輯:雷緩之
設計:嵐昇
實習生:武宜和
因資不抵債,清華系旗下的紫光集團難逃破產重整的命運。
7月16日,距紫光集團被債權人徽商銀行申請破產重整一周后,法院裁定受理該申請,并指定紫光集團清算組擔任紫光集團管理人。
這意味著3000億芯片巨頭紫光集團,在債務危機爆發八個月后,最終走到依靠重整尋求再生希望的階段。
根據市場傳言,此前已有多方投資者表示出接盤意向。其中包括阿里巴巴集團與幾家由政府支持的企業考慮收購紫光股份的股權,出價或達人民幣500億元;此外,還有其他幾家投資人也向紫光集團提交了重組方案。
?負債2000億,重整求生
紫光集團破產重整的序幕,是由同樣處在輿論焦點之中的徽商銀行拉開的。
2020年,徽商銀行的凈利潤出現了自上市以來首次負增長,不良貸款增加了136%。正值大股東轉讓權撲朔迷離之際,7月8日,徽商銀行以債權人的身份向北京一法院申請,對紫光集團進行破產重整。
法院受理紫光集團破產重整的申請后,紫光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紫光股份、紫光國微、學大教育等先后發布公告表示,紫光集團進入重整程序,將可能對公司股權結構等產生影響。
作為清華校企的三大派系之一的“紫光系”,清華控股有限公司持有紫光集團51%的股份,為其大股東和實際控制人。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紫光集團的總資產為3007.53億元,總負債為2106.86億元,資產負債率為70.05%。
▲紫光集團的股權結構。圖片由無冕財經制作。
自2020年11月起,紫光集團的幾只債券相繼違約后,這家千億校企的資金困局徹底暴露出來。為了回籠資金,紫光集團曾經通過轉讓旗下公司紫光展銳、紫光股份的部分股權回籠上百億資金。但由于債務規模巨大,紫光集團自救乏力,從2021年1月開始與戰略投資者進行廣泛的接觸。
終于,在北大方正進入破產重整一年半后,紫光集團也將通過此途徑化解巨額債務。
值得注意的是,破產重整不同于破產清算,重整是指在法院主持下由債務人與債權人達成協議,制定重整計劃,使面臨困境但有挽救希望的企業避免關門清算,從而獲得恢復生機的機會。而踩雷紫光集團的銀行、私募基金等相關債權人,都不會希望紫光集團倒下,而作為輝煌一時的清華校企,從社會影響上來說,各方也希望能夠盤活企業。
?多方力量角逐,誰來接盤?
盡管深陷資金困境,但紫光集團手中仍然掌握不少優質資產和科技、人才等資源。
紫光集團的前身是清華大學成立清華大學科技開發總公司,成立于1988年。紫光集團主攻芯片及大數據儲存領域,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擁有3000億資產的芯片行業巨頭,旗下包含上市公司紫光股份、紫光國微、學大教育,以及非上市公司長江存儲、紫光展銳等。天眼查顯示,紫光集團旗下控制企業超300家,間接參股企業超1000家。
▲紫光集團的產業布局。圖片由無冕財經制作。
與北大方正重整招募時出現幾十家投資者競爭的局面相似,頗有價值的紫光集團也吸引了不少投資者。
7月13日,有媒體報道稱,阿里巴巴集團與幾家由政府支持的企業正考慮收購紫光股份的股權,出價或達人民幣500億元。截至目前,阿里巴巴尚未回應此事。
阿里巴巴為何對紫光股份感興趣??資料顯示,紫光股份是紫光集團云網板塊的核心企業,也是全球新一代云計算基礎設施建設和行業智能應用服務的領先者,紫光集團持股有紫光股份46.45%的股份。而紫光股份及旗下新華三集團近年來加速拓展物聯網、智慧云等業務。
另一方面,紫光股份的業績表現也比較出色。據悉,2020年,紫光股份全年實現營業收入597.05億元,其中,新華三營收367.99億元,成為紫光股份最主要的利潤來源和業績增長點。
此外,據“金融監管研究院”報道,2020年底紫光債券違約后,由北京市政府和紫光母公司清華控股領導的工作組進駐紫光集團,向外尋求紫光集團債務重組方案。其中,北京電子控股有限責任公司、無錫市政府和專注集成電路產業投資的北京建廣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等投資人均向工作組提交了重組方案。
上述報道表示,工作組已經否決了另外九名只提交了局部重組方案的投資人,因而紫光集團整體引戰的可能性比較大。
太平洋證券也在研報中表示,紫光集團債務規模較大,賣股票回籠資金可謂杯水車薪,故減持子公司股份的方案并不可取。更為可行的解決的方向是在工作組牽頭下引進戰略投資人。
究竟哪家投資者能從競爭中勝出,最后成為這家復雜且龐大的千億校企的新主人呢?
?為瘋狂融資擴張買單
從2012年起,紫光集團開啟了資本騰飛之路。短短八年時間里,紫光集團從一家總資產不到70億元的校辦企業,膨脹為資產超過3000億元的行業巨頭,總資產和總負債翻了近45倍。
紫光集團以驚人速度擴張的背后,卻因高杠桿運作,負債率攀升,為資金流動性危機埋下了隱患。
而紫光集團大肆并購的關鍵人物,就是健坤投資集團董事長、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在2010年,趙偉國成為紫光集團總經理,后通過資本運作,憑借健坤投資持有紫光集團49%股權,成為紫光集團的第二大股東。
▲“芯片狂人”趙偉國。圖片來自網絡。
在趙偉國的主導下,紫光集團在半導體行業迅速整合,據野馬財經不完全統計,從2013年至今,紫光集團累計斥資1000億元收購,收購標的包括展訊通信、銳迪科微電子、新華三和法國智能芯片元件制造商Linxens等。而趙偉國其人也被稱為“芯片狂人”。
然而,半導體業務投入高周期長,資金回籠慢,加之紫光集團過度依賴債券融資,不斷累積的債務危機爆發。
從2018年起,紫光集團舉債擴張的模式失靈,開始尋求引入戰略投資者化解危機,然而,引戰工作未能有進一步進展。2019年,紫光集團無法繼續依靠發債融資,加之紫光集團頻繁收購,到該年末,紫光集團的商譽已高達539億元,占凈資產比重達68%,資金流動性風險一觸即發。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末,紫光集團的有息債務已經累積到1566.91億元,其中一年以內到期的債務為814.28億元,占比51.97%%,短期償債壓力巨大。
如今,紫光集團破產重整,引發了業界對于旗下長江存儲芯擴產計劃能否順利進行的關注。在當下芯片供應緊缺的背景下,以長江存儲、合肥長鑫和福建晉華為首的國產存儲企業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對此,7月16日,長江存儲向外界表示,紫光集團是其投資股東之一,而長江存儲有獨立的公司治理架構并始終保持獨立經營。目前,長江存儲的管理團隊穩定,運營正常,資金儲備充裕。長江存儲的經營活動將不會受到紫光集此次破產重整的司法程序的直接影響。
對于紫光集團而言,在校企改革的背景下,過去十年經歷了快速崛起又全面崩潰。下一步引進戰略投資者后能否涅槃重生?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