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挑釁”王傳福
一個月前,雷軍被王傳福狠狠地揶揄了一頓:互聯網企業就不要造車,你們玩不起,比如小米。
文丨方文
出品丨牛刀財經(niudaocaijing)?
一個月前,雷軍被王傳福狠狠地揶揄了一頓:互聯網企業就不要造車,你們玩不起,比如小米。
當然,王傳福還是澄清了一下:我不是特指雷軍,而是在座的各位。
事實上,相對于突然“轉行”的雷軍,王傳福有資格指責、勸說雷軍。畢竟國產汽車品牌里,王傳福是當之無愧的老師傅,但這次雷軍是挑釁者,會不會亂拳打死老師傅呢,王傳福要提高警惕。
互聯網新勢力進入造車圈,王傳福也真是急了。畢竟面對小米這個互聯網“野蠻人”進入到制造業,王傳福面臨的,是與董明珠2013年和雷軍打賭一樣的境地。
誰進誰退?不勝則敗。
雷軍準備下手的風口,王傳福等了十年
王傳福是誰?新能源汽車勢力里絕對的大佬。
2009年,巴菲特入股比亞迪,也是那一年比亞迪股價大漲,王傳福國內財富排名從103位直升到首富。
只是好景不長,電動汽車的普及一波三折,很長一段時間里市場熱度都不夠。
電動汽車一度被市場懷疑,熬了10年才熬出頭。即便是2020年,比亞迪的燃油車銷售數量還高于新能源汽車。
勝利不是熬出來的,也要靠打。
新能源汽車的風口來臨,國內市場競爭沒完。除了傳統車企,蔚來、小鵬、理想的進場,風頭甚至蓋過了比亞迪們。
出行教父李斌、UC創始人何小鵬、汽車之家創始人李想,這些互聯網圈子跨界造車的新貴們,有錢、有資源,關鍵是,個頂個都是“攪局”的好手。
雷軍自然更是大佬大。
今年3月底小米官宣造車,幾天后雷軍在華夏同學會上,便和一眾互聯網造車新勢力聚頭,何小鵬、李斌、李想,還有王傳福。此次是由雷軍發起的華夏同學會的聚會,尚不確定小米是否會跟蔚來、理想、小鵬或比亞迪有造車方面的合作。
細看下來,與會的這些企業家與投資人參與抱團,每個人都有十分充分的理由,也與彼此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王興曾在社交媒體表示,現在中國的車企格局基本是3+3+3+3角逐下兩輪,包括3家央企(一汽、東風、長安),3家地方國企(上汽、廣汽、北汽),3家傳統民企(吉利、長城、比亞迪),3家造車新勢力(理想、蔚來、小鵬)。
關于造車,雷軍的身份比較特殊。
何小鵬作為UC的創始人,雷軍本人是天使投資人,等到小鵬汽車創立,雷軍旗下的小米和順為資本,又是早期投資人。小米上市時,何小鵬自己掏腰包買入1億美元小米股票支持雷軍。
李斌也不例外,蔚來汽車成立之初,雷軍同樣也是早期投資人。
雷軍對小鵬汽車、蔚來汽車的支持,都處于造車新勢力起步燒錢階段,這種對于夢想的支持,格外顯情義。
雷軍的這種資源,最適合造車,更何況,作為手機圈的老對手們,有頭有臉的都去造車了,雷軍不去造車都說不過去。
今年51歲的雷軍,開始追逐自己的第三個夢想。
3月30日晚,雷軍在小米春季新品發布會上表示,造車將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創業項目,會押上自己全部的榮譽和身價,首期投入100億元人民幣,未來十年投資100億美元。
華夏同學會上的合影中有一個特點,李斌、李想、何小鵬都是造車新勢力的代表,當然,雷軍將要成為新代表。
這應該是雷軍某種意義上的一種高光時刻。小米創業時,雷軍還擔心最后做不成,偷偷地干,失敗了就不承認。小米的成立儀式,是八個創始人一起干了一鍋小米粥。
如今宣布造車,雷軍不再是從零做起,除了小米的根基外,朋友、合作伙伴一大堆,有種武林盟主的感覺和姿態。
還有一個人身份特殊,那就是比亞迪的王傳福。
比亞迪和小米的關系很微妙,手機業務上雙方還是合作伙伴,即便是小米宣布造車以來,雙方也多次傳出合作的消息。
雷軍和王傳福,會是隊友,還是對手呢?
雷軍和王傳福,不同的兩代“汽車人”?
雷軍和王傳福不同的兩代人。
兩個人有相同點,都是大時代下成就的大人物。
雷軍從金山出來后,踩中了智能手機的大風口,小米成為了風口下起飛最典型的標桿。也正是此,市場認為雷軍造車,是想要踩下一個風口。
金山上市后,雷軍曾感慨道,自己辛辛苦苦這么多年,上市后市值才這么點。如今,小米要面臨同樣的尷尬。
畢竟智能手機的故事不再性感,小米的市值長期徘徊在6000億港元,最慘的時候觸到2000億港元,不及新上市的“蔚小理”。
王傳福更是電動汽車風口下被成就的典范。成為首富得意于此,如今股價起飛,亦是得益于此。
只不過,二人都面臨著一個新問題:下一個大時代下,還有自己的地位嗎?如果只能容下一個人,會是誰呢?
雷軍從手機到追逐汽車是如此,王傳福面臨造車新勢力的挑戰也是如此。
互聯網近20年來,改變了太多,對傳統行業的沖擊和顛覆更是有目共睹。
回到造車上,造車新勢力互聯網出身,擅長營銷搞熱鬧,但是不容忽視的是,“蔚小理”每月的交付數量已經到了破萬的邊緣,和比亞迪的差距在縮小。
王傳??磥恚ヂ摼W造車擅長搞流量,更多的企業加入進來可以提高電動車的滲透。同時又提醒互聯網企業不要嘗試造車,這是糟蹋錢、浪費時間。
言外之意是,互聯網企業湊熱鬧可以,憑什么比亞迪熬了十年,勝利果實讓你們搶走。做做分母、增加滲透率可以,不要妄圖做分子。
如果說小米造車是雷軍創業生涯追逐的最后一個夢的話,那這個夢恰巧是王傳福的夢。
作為互聯網造車最具潛力的代表,小米汽車這個價格屠夫,毫無疑問未來將成為比亞迪的重要對手,較量早已經開始。
雷軍的賭局
如果說“蔚小理”是new car的話,比亞迪就是old car。
王傳福和雷軍的較量,其實已經無形中形成了一個賭注,一個關乎新能源汽車新舊勢力誰會是未來主流的“行業賭局”。
這不禁讓人想起來雷軍和董明珠著名的10億賭局。
2013年,雷軍稱五年內小米營業額將超過格力。如果超過的話,雷軍希望董明珠能賠償自己一元錢。董明珠回應稱如果超過愿意賠10億。
結果是,格力電器披露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1981.2億元,同比增長33.61%,小米為1749億元,雷軍輸了。
有趣的是,2019年小米超過格力。雷軍一年后才回應這場賭約:第6年我贏了,后悔打賭。
王傳福和董明珠其實有幾分相似,二者均是制造業里的翹楚。
2013年的時候,王傳福還看不起特斯拉,表示那只是小眾產品,比亞迪分分鐘可以造出特斯拉。此前,馬斯克放言,全球市場上沒有競爭對手。
比亞迪引以為傲的,是其電池技術,姑且類比為格力的“掌握核心科技”。比亞迪的電池確實能夠在電動車行業壓軸,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比亞迪的電池不對外開放供應。
現在回頭看,雷軍和董明珠的賭局,恰是在一個行業的分水嶺上。
2013年前后,一個線上線下零售的經典事件是,京東與蘇寧開打價格戰,線上線下爭奪全面展開。
小米和格力是兩個不同陣營的代表。
小米當時是典型的互聯網打法,以線上渠道來進行銷售;格力是傳統的制造業,以傳統經銷渠道為核心。
2011年到2013年,格力的營收一直快速增長,這是董明珠打賭的底氣。2018年,格力的營收達到頂峰2000億元,此后便開始下滑,2019年基本保持平衡,2020年為1705億元業績下滑。
反觀小米,2015年的時候營收為668億元只有格力的70%不到,2019年達到2058億元超過格力,2020年為2459億元超過格力700多億元。
比亞迪和格力相似,和小米也處在不同的兩個陣營。
比亞迪作為車企在整車制造方面有更強的優勢,同時,比亞迪的電池作為其壁壘之一在行業有領先優勢。
反觀小米,作為目前還沒一輛車,但是行業寄予厚望的新勢力,在互聯網營銷、智能生態方面更有優勢。另外,雷軍承諾的硬件綜合利潤率不超過5%如果適用小米汽車的話,“價格屠夫”也是優勢之一。
不管王傳福是否勸退過,小米造車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兒,互聯網造車新勢力和傳統車企的爭奪,在電動汽車普及加速的背景下,“遭遇戰”是遲早的事。
正如市場普遍的觀點,雷軍和董明珠的賭局二者都是贏家,持續的話題熱度給雙方省去了一大筆廣告費,而且正如雷軍所言,賭局的激烈下,二者你追我趕、共同進步。
“我愿意壓上我人生全部的聲譽,再次披掛上陣,為小米汽車而戰”。集結了眾多互聯網投資大佬和國內造車勢力的半壁江山,雷軍似乎正在下一盤大棋。
截至發稿,比亞迪A股市值8815億元,小米集團市值6735億港元(折合人民幣5597億元)。二者市值相距很大。
假如5年為期,小米和比亞迪誰又能賣出更多的電動汽車?
雷軍應該和王傳福打個賭。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