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利股價雙暴跌,海底撈正在被年輕一代拋棄?
海底撈還能否“撈”起點新鮮水花?
股價與市值一路狂跌,負面輿論層出不窮的海底撈,不久前發布了2021年中期業績預告,似略有挽尊。
報告指出,預計上半年實現收入約200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98億元增長約104%;凈利潤約為0.8~1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凈虧損約9.65億元,實現扭虧為盈。
這自然是個好信號。然而詭異的是,7月25日晚發布的業績報告,7月26日其股價就以36.9港元/股低開,隨后一路狂跌16.69%,最低跌至33港元/股。
截至發稿,海底撈股價為31.60港元,最新市值為1725億港元,相比今年2月一度高達85.75港元的股價,以及4544.75億港元的最高市值,如今的海底撈屬實有些慘烈。
業績慘烈的同時,海底撈又接二連三遭遇各類負面事件,且再也沒有了當年“老鼠門案”超高路人緣的好運。
更難以逆轉的是,隨著Z世代消費群體的崛起,海底撈日顯土味的風格似乎越來越難以被年輕一代接受。
今年6月,海底撈創始人張勇在交流會上的一番肺腑之言令人唏噓:大家神化海底撈了,我本人非常反感。你們要理性,投資要謹慎。我常常講,要想知道什么是名不符實,看看海底撈就知道了。所有餐飲企業面臨的困難,我們同樣面臨;所有餐飲企業不能解決的問題,我們依然沒有解決。
大眾不免感慨,海底撈這個昔日餐飲霸主到底還能撐多久?一代傳奇會不會就此落幕?
服務主義的反噬
海底撈,一個多年蟬聯餐飲品牌榜首的中國餐飲巨頭,曾經靠極致周到的服務殺出一條血路,成為服務業絕對標桿,全網收獲一堆“精神股東”,風頭一時無兩。
誰也沒料到,形勢發生逆轉,似乎也就在這幾年。
2017年,“老鼠門”事件的曝光第一次讓公眾看到了海底撈表里不一的一面。當時有記者暗訪發現,海底撈火鍋店出現了老鼠爬進食品柜、員工用火鍋漏勺掏下水道等衛生安全隱患現象。好在當時,海底撈在危機公關面前并未失分,以迅速對涉案門店緊急停業整頓并發文真誠致歉的做法,贏得好評。
然而,再好的危機公關手段也不敵負面事故頻發。
僅以2020年為例:3月,王女士在海底撈某店從鍋中吃出魚鉤引市監部門介入調查;4月,有消費者發現海底撈疫情期間悄然漲價,甚至小料臺上的招牌牛肉粒也被暗中換成素肉;7月,繼海底撈杭州某店的1批次筷子被檢出大腸菌落后,同在杭州的另一家店被發現筷子消殺記錄有缺失,且用過的筷子未及時清洗……
本來一場疫情就已經對餐飲業帶來沉重打擊,此類事件的發生對海底撈來說更是雪上加霜,海底撈2020年凈利暴跌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過,盡管2021年疫情已進入尾聲,海底撈的倒霉事兒似乎仍有不少。
4月16日,網爆女子17元吃海底撈引發全網熱議,對此海底撈回應“不區別對待,不設低消”,這倒也符合海底撈一貫的服務至上理念,但網友一句話戳中真諦:“不然海底撈還能怎么說 ?”
這一小小輿論事件,也暴露出海底撈引以為傲的極致服務理念背后,其實暗藏禍根:“欲帶皇冠必承其重”,既然大眾把你捧上了神壇,那就必須有承接住這份榮譽的實力。
盡管海底撈創始人張勇早在多年前就在刻意削弱“服務”之于海底撈的重要性,但人們的印象早已根深蒂固。這也難怪繼“17元吃海底撈”之后,有顧客帶兩個孩子效仿薅羊毛大法吃了一頓僅花費27元的海底撈,也依舊能義正言辭地指責后者,稱其飯后自己做手護時服務員不幫忙看孩子,服務態度不積極。
更何況,如今海底撈的“貼心”服務已經開始走向極端:顧客因海底撈的過度服務被搞得無所適從,異常尷尬的情況時常被人們拿來調侃。
不得不承認,服務主義帶來的反噬正日趨顯現,曾經的行業服務標桿在顧客心中的完美形象一再大打折扣。可以說,對海底撈而言,成也服務,敗也服務。
跑馬圈地后遺癥
海底撈凈利股價雙雙下挫,與其近年來不斷跑馬圈地的經營決策脫不了干系。
早在疫情爆發之前,海底撈就在不斷擴張門店。據財報顯示,海底撈2019年凈增門店數量為302家,幾乎每一天就會新增一家門店,相較2018年增幅高達64.8%。?
對于海底撈這種深度依賴線下門店的餐飲企業來說,疫情防控限制消費場所后,門店不得不停止營業,但全國數百家門店的租金照交不誤,集團上下近七7萬名員工薪資照發,每月的固定支出持續下去就足以導致現金流斷裂。
然而,海底撈選擇反其道而行,并沒有在特殊時期停下高度擴張的腳步,甚至越走越快。
財報顯示,2020年,海底撈新開門店544家,全球門店數量達到1298家,其中1205家位于中國大陸地區,2019年位于中國大陸的還只是716家,這擴張速度甚至比疫情之前更猛。
業內猜測,海底撈大概是要借疫情對餐飲行業的大洗牌,進行大范圍抄底,迅速搶占市場擴大自身基本盤,待疫情恢復,便能搶占先機更進一步穩固霸主地位。
然而逆風擴張并非一本萬利,過度新增門店不僅導致租金、裝修、人力等固定成本大幅增加,而且會加重同一地區的同店競爭,導致翻臺率下降,進而影響單店營收情況,可謂得不償失。
據財報顯示,海底撈2020年除了凈利潤等盈利數據有所下滑,其翻臺率(一家飯店一天內每張桌子平均的使用次數)、同店銷售增長率也在持續下滑。2020平均翻臺率由2019年的4.8降至3.5。
此外,從財報中還能看出,海底撈同店銷售增長率同樣大幅下跌,一二線城市同店銷售增長率甚至一度出現負增長。
這也表示海底撈在一二線城市有些增長乏力,從2020年餐廳數量增長及營收占比中更能窺見一二:2020年海底撈一二三線及以下城市餐廳增長數量分別為65、167、257,三線及以下增速遠高于一二線;營收占比里,三線及以下城市增加明顯,從2019年的22.5%增長至2020年的29.5%。
目前來看,對海底撈而言在一二線城市發展已經趨于飽和,想要開辟新市場,就要在下沉市場與海外市場復制既有模式。
只是海底撈這般重服務、輕產品的線下餐飲模式是否還能持續跑通,這很值得懷疑。就凈利股價雙雙暴跌且似乎還未觸底來看,海底撈很可能是步子太大崴到了腳。
不過,在承認“去年6月進一步作出擴店計劃確實是盲信”之后,張勇也直言,“盲目擴張的事情肯定會發生,一旦我整合好現在的門店,我還會擴張,因為這是我的使命。”
不得不說,勇氣可嘉。
老本還能吃到哪天?
海底撈也不是沒做過增利嘗試。
2020年9月4日,海底撈發布公告,稱公司旗下全資附屬公司四川新派,已與姚云杰及朱安陽訂立協議,有條件同意由四川新派本身或其指定的另一實體收購上海澍海80%的股權;同日,海底撈全資子公司Haidilao Singapore還訂立了收購HaoNoodle的相關協議。
以收購進一步豐富餐飲業務形態夯實顧客基礎,不失為推動公司整體業績增長的有效策略,至于成效如何,就看接下來海底撈如何運作了。
因為不論門店規模還是業績方面都已接近天花板,為尋求持續發展,除橫向收購邁向多元化外,海底撈還使出了另一招——智能化。
早在2018年,張勇就曾放言要打造一個智能化的海底撈,并在當年年底于北京推出了全球首家智慧餐廳,提供智能廚房自動出菜及送菜機器人等智能服務,希冀借此正式邁入餐飲智能化。
但智能化之路似乎并不好走,耗時兩年至今仍未見有較大水花,反而不小心就給服務減了分。
今年2月,一則“海底撈在包間里安裝攝像頭”的消息被網友熱議,在個人隱私問題變得越來越敏感的當下,如此輿論帶來的后果可想而知。?
如此看來,海底撈如今能倚仗的恐怕依舊是曾經的服務優勢,但誠如前文所說,這一優勢正引來更多反噬,這老本還能啃多久目前難下定論。
更重要的是,疫情之后,人們的消費習慣更趨于理性,而日漸成為消費主流群體的年輕人們已經從享受單純的“當老爺”式服務,轉變為更加偏好獨特個性化的消費模式,這也正是越來越多小眾網紅餐飲品牌盛行的主因之一。
海底撈那些為等餐客戶免費提供美甲、護手、食物等的“小恩小惠”,以及過度熱情的服務很難再打動年輕人的芳心。
必須承認,海底撈那套玩法在今天已經越來越不被待見,如若不能找到新的突破點,沒落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或許很快,海底撈這個傳統餐飲老大哥,將與風評早已不堪的狗不理包子一樣,淪為時代的眼淚,誰吃誰土鱉了。
一味研究鄭重聲明:文中觀點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平臺就此提出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應謹慎理性作出投資決策。
作者/小罅
排版/橙默
監制/小罅
出品/一味研究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