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止女性用上衛生棉條的,絕不是高出衛生巾3倍的價格
衛生棉條發明了快100年,為什么中國女性僅有2%使用?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文 | 易不二
來源 | 螳螂財經
“從中國社會的現狀和中國女性的角度來看呢,不建議處女們使用?!?/span>
很難想象,這句話是出現在天貓國際進口超市的丹碧絲衛生棉條產品詳情頁上。
大清早亡了,但觀念上的“清朝”卻還活在不少人的心中。
要不是網友@弦子和她的朋友們的發聲,以及一部分熱心女生及時跟品牌方反饋讓這些字眼很快消失,本還沒來得及進入大多數女性選擇范圍的衛生棉條,距離“將女性從經期不便中解放出來”就又會多出一些困難。
但其實衛生棉條發明了快100年,主打衛生棉條的丹碧絲也在1989年就已經嘗試進入中國市場。只是,到目前為止,僅有2%的中國女性在使用。
阻止女性用上衛生棉條、實現月經自由的,究竟是什么?
衛生巾都要遮掩,何況衛生棉條?
在不少女生互相安利衛生棉條的帖子里,說起使用感,都毫不吝嗇贊美之詞:無感、不悶、打開了一個新世界、解放身體、游泳溫泉自由......
更為關鍵的是,比起極其容易滋生細菌的衛生巾,衛生棉條真的衛生很多。當然,使用門檻確實高出了許多。因為是置入體內的使用方式,很多女生根本就不敢有第一次嘗試,還有其他女生也因為姿勢不對等原因一直無緣擁有經期放飛自我的體驗。
但這些都尚可理解,因為她們的用與不用,都是自己在做選擇。讓人為之瞠目結舌的,是他者力量對衛生棉條的拒絕甚至污名化。
知乎網友shining在嘗試用衛生棉條的時候被媽媽發現后,作為婦科醫生的媽媽,卻以“損傷處女膜”為由,建議不要使用。
已經具備了婦科知識的母親尚且都是這樣的反應,其他被父母反對使用衛生棉條的女生處境更加悲慘。
有網友在豆瓣發帖表示“因為使用衛生棉條,被我媽發現后暴打了一頓”,哪怕她自己覺得特別好用,哪怕她已經22歲了,但仍然無法說服自己母親傳統觀念下的“小姑娘怎么能用這個東西”。
被語言冷暴力的女生也不在少數。只要在微博、豆瓣、知乎等平臺搜索衛生棉條關鍵詞,“你還要不要嫁人的?”、“你這樣會沒人要的!”這些刺耳的話語像是被復制黏貼了一樣出現在各種話題里。
這些傳統母親的擔心,是有原因的。在知乎問答里,就有一個女生求助,表示使用衛生棉條被男朋友發現后要分手。
比這個更慘的是,一個不愿透露信息的女生告訴“螳螂財經”:“我和前男友在準備結婚后開始同居,他發現了我用衛生棉棒后整個人都變了,直接對我蕩婦羞辱,說我那么隨便就往陰道里插東西,這么放蕩還裝什么處女,說不定以前就隨便和別人上過床?!?/span>
這個女生在和前男友同居之前沒有任何性經驗,也多次拒絕過前男友的求歡,但僅僅因為使用了衛生棉棒,就被莫須有地污名化。導致她在分手后很長一段時間,不敢用衛生棉棒,更不敢談戀愛。
這樣的例子,絕非少數。
從這個角度來看,前文所說的丹碧絲衛生棉條產品詳情頁上“不建議處女使用”的字眼,某種程度上更像是一種充滿求生欲的免責聲明。
衛生棉條得到這種“待遇”,似乎也是“情理之中”了。畢竟,已經在消費市場出現了40年的衛生巾,都還沒能改變使用衛生巾、談論月經都要遮掩的“月經羞恥”社會現狀,何況衛生棉條?
女性對這些現象應該都習以為常了:初潮時就被暗示經血的不潔,買衛生巾時商家的黑色塑料袋,大姨媽、好朋友、姨媽巾等相關替代詞,甚至連衛生巾廣告也是視覺清新的藍色液體。
月經是每個女性的生理現象,但這些“心照不宣”的默契,似乎成了某種女性守則。沒有誰規定了一定要這樣說這樣做,卻又沒人敢打破。
不僅如此,在一些熱點事件中,女性對衛生巾的正常需求還會被罵“矯情”。
去年一則因購買散裝衛生巾而引發的“月經貧困”熱議才過去沒多久,今年在河南洪災中,有熱心網友因為發表為經期女性提供建議的言論上了熱搜之后,卻被不少人評論“天災面前還想著褲襠里那點事兒”、“生死時刻,你給我來句大姨媽”。
可是,從1982年國內首次引入衛生巾的生產線,到1985年恒安推出“安樂”品牌將衛生巾消費大眾化普及化,再到如今衛生巾的市場覆蓋率已經超過了96.5%,2020年的市場規模將達到547億元同比增長5.72%,但月經仍然是一種不能見光的禁忌。
哪怕蘇菲、七度空間、護舒寶、安爾樂、ABC等衛生巾品牌鋪天蓋地搶占市場份額的廣告營銷輪番播放在公共場合,卻仍然無法讓人們脫離月經羞恥感,讓這個社會對女性更友好一點。
只要月經羞恥存在,衛生巾就是不能說的秘密,而比衛生巾的使用方式更“前衛”、“激進”的衛生棉條,就久久無法打開市場。
根據Euromonitor的數據,2020年中國衛生巾市場細分領域可以分成片狀衛生巾、護墊和衛生棉條。其中,片狀衛生巾占主導地位,占比達到91.06%;其次是護墊占比達到8.14%,而和衛生棉條僅僅只有0.80%。
消費升級,還得觀念升級
如今,隨著消費升級的趨勢來臨,月經經濟也從精細化的品類創新中走向升溫。衛生巾已經進化到出現了普通衛生巾、液體衛生巾、安心褲等細分品類,也決出了蘇菲、護舒寶、七度空間影響力前三的衛生巾品牌。并且,七度空間所屬的恒安集團在2020年的衛生巾業務銷售收入就有近67億元。
但品牌們對于衛生棉條市場教育和嘗試,仍然還顯得“力不從心”。
就像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丹碧絲,在中國市場經歷了兩進兩退之后,才終于在2017年再次在寶潔的天貓官方旗艦店上線產品而繼續開墾中國市場。
到目前為止,丹碧絲雖然終于有了較好的發展勢頭,在中國的衛生棉條市場占據的份額僅次于強生o.b.。Euromonitor數據顯示,中國市場上的衛生棉條品牌按市場份額前五大品牌依次是o.b.(22.5%)、丹碧絲(17.8%)、非秘(13.5%)、Mytex(5.8%)、Bluetex(5.0%)。
但不管是丹碧絲還是這些能排進前五的衛生棉條品牌,依然難言前方就是一片坦途。
DT財經統計的2020年38促銷活動消費數據顯示,傳統的衛生巾仍然占據了銷量的大頭,在線上商超的月銷量超過50萬件。液體衛生巾和安心褲的擁躉也越來越多,月銷量均達到10萬件以上。而在電商促銷的情況下,衛生棉條的月銷量卻僅占到普通衛生巾的3%,液體衛生巾的八分之一。
其中最關鍵的原因,不是消費升級的趨勢覆蓋不到衛生棉條,而是衛生棉條需要對抗的,不僅是月經羞恥,還有“處女情結”這座壓在很多人心頭的觀念大山。
在前文列舉的被媽媽反對使用衛生棉土的案例中,哪怕很多女生嘗試去解釋衛生棉條并不是“處女膜殺手”,甚至,“處女膜”本身就是一個偽概念。但延續了幾千年的封建思想壓下來,讓不少對新鮮事物接受度高的年輕女孩都被逼對“插入式”產品敬而遠之。
并且,觀念的僵化也使得衛生棉條品牌很難大張旗鼓地去做市場推廣,去普及正確的使用方法,這也導致了衛生棉條的市場教育比衛生巾更加緩慢。
此前,丹碧絲在英國和愛爾蘭就推出過教育消費者安全、正確地插入衛生棉條的步驟,廣告中有直接用手去演示衛生棉條正確使用步驟的畫面,并且配著 “插入得不夠里面”、“你得讓它進到里面去,女孩們!”等說辭,直接導致了廣告以“含有性暗示”等理由被投訴而在愛爾蘭停播。
這樣的廣告在中國會怎樣?怕是只會比在愛爾蘭的遭遇更差。中國的衛生巾電視廣告幾十年都不曾打破的開心畫面、藍色液體,而像衛生棉棒這種使用更私密、更不可言說的產品,幾乎難以見到在各種電視、媒體廣告有宣傳。
直到近兩年,丹碧絲、o.b.這樣的大品牌,才開始通過線下場景合作、kol種草一步一步慢慢做推廣。比如丹碧絲開始請張子楓為品牌代言人,同時與B站科普UP主@夾性芝士聯合,推出視頻《衛生棉條新手指南》讓更多女孩了解衛生棉條。
只是,那些點到即止的畫面,讓衛生棉棒的推廣沒有濺起太大水花,更別說改變人們固有的觀念了。
而另一個阻礙了衛生棉條大眾化的因素,則是衛生棉條的價格普遍比衛生巾的價格高出大約2倍到6倍。
比如目前市場上普通品牌的衛生巾的價格一般不到1元每片,中高端品牌的衛生巾價格一般在1-2元區間浮動,但最便宜的衛生棉條也超過2元每支了,而丹碧絲這種導管式的衛生棉條即使是活動價都高于3元每支。
只是,價格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衛生棉條的發展規模,但并不是決定性因素。這從衛生巾的普及歷程就可以看出:當衛生巾第一次進入中國市場,還在用草紙、月經帶的女性確實因為比紙巾貴出4倍多的價格而猶豫過,但在恒安通過電視廣告推廣之后,銷路就此打開。
畢竟,比起消費衛生棉條的自由,消費衛生棉條的能力反而容易提升。
好在,不管前路怎么坎坷,近年來逐漸興起的女性主義,正在為衛生棉條漸漸地鋪開新的機遇。
Euromonitor數據顯示,中國衛生棉條的市場規模雖然從2014年的9230萬元增長到了2019年的5.98億元。到2023年,衛生棉條的市場規模或將達到21.23億元,預計增長255%。
我們樂于見到衛生棉條市場的高速增長,并不是覺得女性實現月經自由就是從衛生巾到衛生棉條。在任何時候任何,女性有選擇自己想選的衛生用品、談論與月經相關話題,才是真正的月經自由。
而衛生棉條,是一個該納入被選項的選擇。
參考資料:
界面新聞:《衛生棉條誕生90年,為何中國女性很難愛上它?》
DT財經:《從衛生巾到棉條,中國女性的月經自由實現了嗎?》
TopDigital:《丹碧絲三進中國市場,衛生棉條品牌該如何建立影響力?》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歡迎來到財經愛好者聚集地,同好共同交流請添加微信:Tanglangcj
此內容為【螳螂財經】原創,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核實版權歸屬,不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系。
螳螂財經(微信ID:TanglangFin):
?泛財經新媒體。
?微信十萬+曝文《“維密秀”被誰殺死了?》等的創作者;
?重點關注:新商業(含直播、短視頻等大文娛)、新營銷、新消費(含新零售)、上市公司、新金融(含金融科技)、區塊鏈等領域。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