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迎來“小圈”熱,拼多多、淘寶及美團均已上線圈子產品
電商迎來“小圈”熱,拼多多、淘寶及美團均已上線圈子產品
作者:本號特約評論員
“X小圈”已成為電商App的標配產品。
自2020年拼多多上線主打真實評價的產品“拼小圈”后,各大電商也紛紛上線了“小圈”類產品。據統計,除拼多多之外,淘寶目前上線了“淘友圈”,京東上線了“京友圈”,近期媒體報道顯示,美團也開始了“飯小圈”產品內測。
2020年2月,拼多多率先上線“拼小圈”功能。用戶在購買商品和發表評價后,可以自主選擇是否向好友分享自己的評價內容,為好友提供購物決策參考。
此前,拼多多產品團隊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拼小圈”意在鼓勵消費者與好友共享自己的真實購物體驗,將有助于從消費側完成“去偽存真”的鑒別環節,降低用戶的決策成本,“跟著好友的真實評價再下單,就能減少決策失誤”。
拼小圈的上線,顛覆了傳統電商“陌生人評價體系”的行業標準,真實評價+互動社交的玩法,使得各大電商紛紛“借鑒”這一產品,上線了自己的“小圈”。
好友真實評價:“小圈”能為電商帶來什么?
“看著幾萬條用戶評價,有人說強烈推薦,有人說強烈不建議購買,搞得我不知道該相信誰,該買還是不買了。”李小姐最近剛成為一名母親,原本打算在網上購買嬰兒用品,瀏覽了多個商品的用戶評價之后,最終還是決定去線下實體店購買。
越來越多消費者有類似煩惱。拼多多此前的產品負責人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正是為了解決類似問題,所以才有了研發“拼小圈”產品的設想。
“拼小圈”對于拼多多的意義,在于通過“社交信用”來補齊平臺信用的短板。除了百億補貼之外,拼多多始終沒有找到其他能夠樹立消費者信任心智的產品,而拼小圈,則是通過“好友真實評價”試圖讓消費者對平臺建立更多信任。
以傳統電商為例,傳統電商的刷單現象屢禁不止,虛假好評越來越多,帶來的結果是電商評價系統真實性降低,使得用戶決策成本進一步升高,商家也很難做出針對性的運營。
而類似于拼多多這樣的新電商,則在沒有完全解決打假問題之前,更是無法像天貓和京東一樣完成“正品”心智。因此,如果能有用戶愿意向好友分享自己的真實購買體驗,拼多多等新電商的“信用問題”也可以迎刃而解。
這之后,其他電商玩家紛紛效仿,推出基于熟人社交關系的用戶評價產品。去年8月,淘寶率先跟進推出 “淘友圈”。與“拼小圈”類似,用戶在淘寶上的購物動態,會同步到“淘友動態”中,好友跟買后,用戶可以領紅包。兩個月后,京東也推出了“京友圈”。該產品同樣基于用戶社交關系,slogan為“看看好友買什么,跟著買又快又省”。
據統計,主流電商平臺均上線了“小圈”類產品,其中,最晚上線的是美團,據媒體報道,在晚于其他家將近一年后,美團才開始了“飯小圈”的內測。
多多開路,淘寶緊跟,“小圈”將成為電商平臺標配?
“小圈”產品在電商平臺由來已久。早在微博剛興起時,淘寶就嘗試過社交內容的嘗試,但收效甚微。
這一現狀得到了改變。2020年2月,新冠疫情肆虐,人們瘋狂在包括電商平臺所有渠道搶購口罩,這也給不法商人售賣劣質口罩的機會,而由于用戶在平臺選購醫療防護等商品時,缺乏必要決策參考,所以大量出現誤買、亂買的現象。
拼多多公布數據顯示,在疫情剛發生的2個月內,拼多多平臺的退款退貨異常申請同比增加了120%,這些異常申請大部分都是因為商品信息不夠準確而導致的誤買。
為了解決假口罩以及退貨大的問題,拼多多在加大清退涉及銷售假劣口罩的店鋪,同時快速推出了拼小圈產品。
業內人士認為,作為中國電商領域的開拓者,淘寶早年構建的打分寫評論的用戶評價系統,從社交關系的角度看,屬于陌生人用戶評價系統。而陌生人與陌生人之間,并不存在天然的信任基礎,也存在著“信用失真”的空間。
作為中國最大的電商平臺,淘寶最早意識到了這一類型產品的價值。因此,淘寶也是行業內最早跟進推出“淘友圈”的電商。
從產品上看,與“拼小圈”幾乎類似,淘友圈同樣也是基于自建的用戶關系鏈社交圈,用戶可以在平臺上分享好物。當用戶購買商品并發布帶圖評價后,評價就會以“買家秀”形式出現在“淘友動態”中,好友將看到相關訂單及評價之后點贊,評論,轉發。
不過,淘友圈的入口位置不像拼小圈出現在拼多多的首頁,而是在“我的淘寶”入口下。業內人士認為,淘寶是傳統用戶評價體系的受益者,對于“拼小圈”代表的新用戶評價體系,在態度上會有所保留。
作為綜合生活服務電商平臺,美團是最晚推出類似產品的電商。“飯小圈”的產品邏輯和拼小圈”類似,鼓勵用戶和好友共享自己的真實購物體驗。只不過消費者通過“飯小圈”解決的是用戶不知道“吃什么外賣”的煩惱。
上述業內人士認為,電商行業競爭日益激烈,原本真實的用戶評價,逐漸成為商家粉飾業績的工具。長此以往,失去信任的消費者就會從電商平臺流失,重新回到線下購物。拼多多靠熟人關系增加信用,構筑了一個全新、真實的用戶評價體系,值得其他電商平臺借鑒。“小圈“功能或將成為所有電商平臺的標配,成為構建中國電商信用體系的重要一環。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