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曾讓很多城市瘋狂追逐的事情,被國家叫停了!
曾經攀比熱捧,如今不堪回首。
作 者丨趙 原
華商韜略·華商名人堂 ID:hstl8888
圖片:網絡、圖蟲創意
您將在本文看到,人類的第一棟高樓是怎么建起來的,城市的高樓發展與演變,中國高樓的經典故事與事故,以及中國將告別高樓圍城的臺前幕后。
2007年,潘蘇通來到內地大展宏圖。
此時,靠電器發家的他,僅用半年時間,就讓身家從兩三百億暴增至2000億,躋身“香港十大富豪”。
金錢已經無法令他保持興奮,他需要新的目標。
大筆一揮,他花20億買下天津濱海新區的一個地塊,畫下一張藍圖,核心是一座高達117層的摩天大樓——高銀117大廈。
規劃高度596.5米的高銀117,建筑面積為233萬平方米,首層面積達到4200平方米。大廈建成之后,不僅是中國第一高樓,也將打破12項吉尼斯世界紀錄,成為僅次于迪拜哈利法塔的全球第二高樓,當然,也會成為天津乃至國家的標志性建筑之一。
按照規劃,高銀117將是一幢集甲級辦公、酒店、旅游觀光、精品商業于一體的大樓,而且要在世界第二高之下追求更高,還要配套建設世界最高觀光廳、世界最高室內游泳池、世界最高旋轉餐廳……
▲來源:高銀地產官網
在潘蘇通看來,財富稍縱即逝,偉大的建筑則經典不朽,作為建造者,會被世人永遠銘記。
對此深信不疑的不止潘蘇通自己,這番宏偉的構想,一經發出就震動了天津。
就連工地上的保安,也驕傲地向人介紹:“西安有兵馬俑,天津有高銀大廈,將來人們會從全國各地趕來參觀。”
然而,神話很快成了笑話。
首先是過于龐大的工程量,帶來了巨大挑戰。2008年大廈開工,花了整整四年,才建設完成地下室部分。直到2015年,經過2500個日夜的施工,塔樓結構終于封頂。
勝利仿佛近在眼前,但潘蘇通的財富大樓卻塌了:同年5月,潘蘇通持有的兩家高銀系公司股價暴跌超六成,市值蒸發超千億港元。一天之內,他身價縮水了超過600億元人民幣。
墻倒眾人推,自稱已經為大樓投入了500億的潘蘇通,頓時陷入財務危機。還只是鋼筋水泥堆的高銀117,不得不按下暫停鍵。
接下來的五年,是不斷停工、復工又停工……
時至今日,這棟近600米高的龐然大物,依然靜靜地矗立在一片荒涼的工地上。樓頂的塔吊保持著最后靜止的模樣,殘舊的“千秋國筑,封藏世界”廣告牌,記錄著曾經的雄心勃勃。
▲來源:大眾點評
高樓爛尾,不只是潘蘇通一個人的故事。
江西的九江國際金融中心,原本設計高度333米,希望力壓南昌的雙子星,成為江西省第一高樓,2010年開始規劃,至今仍未完工;成都的熊貓大廈從677米驟降到488米;南京江北第一高樓從600米削減到498米;長沙838米的世界第一高樓“天空城市”無限期擱置……
還有極端的例子,如年財政收入才10億元的貴州省獨山縣,曾決定投入400億元大干基礎建設,最后留下了火遍全網的爛尾工程,就是原計劃舉債2億元建造、24層99.9米高的中國最大水族建筑——水司樓。
1871年的一天夜里,奶農凱特的奶牛,將馬燈打在地上,點燃了整個芝加哥。
持續燃燒的大火,吞噬著大廈、工廠、住宅、商店,許多人被逼入湖中。
持續整整三十個小時后,三分之二的芝加哥城被這場大火夷為平地。就連湖對岸一百英里處的荷蘭城也熱浪滾滾,有市民的頭發都被烤焦。
這場大火之偶然,也是必然。
因為,當時的芝加哥城市已埋下嚴重的火災隱患。其大多數房屋都是木材建造,因為還用燒柴煮飯,每年臨近隆冬季節,人們都會收集柴草準備過冬。當時,天氣異常干燥,接連數十天滴雨未下,釀成一場大火就差一顆火星。
而凱特家的這只奶牛,煽動了蝴蝶的翅膀。
大火之后,城市的管理者開始檢討,如何避免再次出現類似的火災,并從建筑材料開始,一步步走到了興建現代大樓的城市建筑新里程。
1885年,人們開始用鋼筋水泥來代替木材建造房屋。不久,世界上第一座“摩天大樓”在芝加哥誕生。整座建筑一共高42米,樓高10層,并被命名為“家庭保險大廈”。
此后,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化程度提高,城市人口急劇增加,土地供應緊張、價格上漲,城市開始加速向高生長。擁有高樓,很快成為城市實力的象征。
科技的進步,鋼結構的出現,更讓高層建筑飛速發展,讓全球城市的天際線越來越高。
1898年,19世紀最高的大樓,135米高的紐約公園路大廈誕生了;
1931年,381米102層的帝國大廈于紐約落成,刷新了世界第一高樓的新紀錄;
1972年,411.5米世界貿易中心大樓在紐約落成。再之后,高樓平地起的城市建筑風潮,從西方加速向東方蔓延。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香港匯豐銀行、馬來西亞雙子塔、臺北101……
2010年,迪拜酋長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馬克圖姆揭開了世界最新最高第一樓的面紗——歷時6年建造,高達828米的哈利法塔。
而經濟快速崛起的中國,則在城市高樓的追逐過程中后來居上,飛速成為擁有世界最多的高樓,而且也是最快擁有最多高樓的國家。
目前,在中國已建成的500米以上高樓中,最高的為上海中心大廈,建成于2016年,高達632米;緊隨其后的是599.1米的深圳平安國際金融中心;此外,北京的中信大廈(中國尊),共有108層,高度528米,也非常有名。
▲來源:2018年高層建筑回顧報告
世界高層建筑與都市人居學會(CTBUH)發布的《2020高層建筑年度回顧》顯示,目前,中國已有150米以上的建筑2395座;其中,200米以上的823座,300米以上的95座。
三項指標,均保持全球第一。
高樓,創造了巨大的價值,諸如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城市人口容納、推動城市經濟發展與形象提升。但過度的高樓崇拜和高樓建造,也造就了諸如高銀117之類的爛尾事故,成為企業、城市與經濟創傷,并在此之外,給城市帶來更多風險與挑戰。
這些挑戰包括不限于:損害城市傳統風貌、造成資源浪費、導致交通擁堵,產生光污染和熱島效應,破壞城市生態;一旦發生火災或者事故,也造成更大的生命和財產災難。
首先嘗到苦頭的,正是一手推動了高樓熱潮的美國。
華爾街高管陳思進回想起2001年9月11日的事情,至今都心有余悸。
他辦公的地方在紐約世貿大廈北樓80層8067號辦公室。這一天,他比以往早到了十五分鐘,喝了口咖啡,準備開始工作時看了眼時間:8時43分。
30分鐘后,震驚世界的災難降臨到他頭上……
▲911事件
陳思進在極度恐慌與迷亂中,逃到30層時,才搞清楚,世貿中心被飛機撞了,然后用了整整一個半小時,他終于從80層逃到了一樓大廳。
然后,他親眼目睹了,大樓的倒塌。
他在許多年后接受采訪依然能回憶起,“轟鳴聲難以用語言來形容……其中還夾雜著人的慘叫聲……黑色的濃煙高達四五十層樓,如漫天洪水,急涌而來……”
事實上,在世貿大廈被撞之前,美國便已對高樓進行了檢討和反思。因而,當東方世界開始大規模高樓運動時,引領了世界高樓建造潮流的美國,卻開始抑制自己的雄心。
在中國,諸如火災甚至在建高層樓宇倒塌引發的事故,也時有發生。
今年5月,高樓之城深圳就一度上演“高樓驚魂”,并引發對高樓建筑安全的討論。
5月18日中午,深圳華強北賽格廣場大廈內的林先生,感覺到大樓有輕微的晃動。起初,忙于工作的他并沒有十分在意,但很快,大樓又開始了持續10多分鐘的晃動。
“我在44層,晃感很強,桌子都在亂跑。”
以為是地震來襲的林先生,于是趕緊跑下樓避難。當天下午,賽格廣場封閉,大廈內人員全部撤出。
高72層、總高度355.8米、實高292米的賽格廣場,是深圳第三高樓,也是世界最高的鋼管混凝土架構大廈。
雖然后來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大廈主體是安全的,可繼續使用,但這也讓更多人看到高樓令人擔憂的另一面。
就在這次“高樓晃動”事件驚魂未定之時,中國對高樓的抑制開始從一些專家學者的反思,變成了政策引導和管理。
7月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關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管理,確保工程安全質量的通知》,明確提出嚴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筑,確需建設的,要結合消防等專題論證進行建筑方案審查,并報住房城鄉建設部備案;不得新建500米以上超高層建筑。
此前文件中,對500米以上超高層建筑的要求還是“一般不得新建”和“嚴格限制”。兩相對比,“緊箍咒”越念越緊。
▲來源:發改委官網
而更早之前,住建部等15部門印發《關于加強縣城綠色低碳建設的意見》提出,縣城新建住宅以6層為主,并明確限高:新建住宅最高不超過18層。
連續的限高令,與賽格大廈的晃動當然只是時間上的巧合,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將從此告別城市的高樓競賽。這或許也會對城市乃至建筑商和地產商的未來產生影響。
比如,讓已建成的高樓得到更好的利用和價值發揮,避免不必要的“內卷”所導致的資源浪費和低效;催生更低層建筑的創新發展,讓城市建筑與人和自然更和諧地生長。
在高度之外更好低生長,這也正是中國城市當前所必需的。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