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強顏歡笑:打擊“一起”來,美團“好”不了 | | 關注
巨罰利劍懸頂、騎手社保重壓……每一個打擊都像一條繩索,逐漸勒緊美團的脖子。王興陷于內憂外困,卻仍要強顏歡笑。
作者/海棠葉??來源/無冕財經(wumiancaijing)
“‘美’意味‘好’,‘團’意味著‘一起’、‘共同’,因此‘美’和‘團’加起來就是一起更好。”
8月30日晚的財報電話會議上,美團(03690.HK)CEO王興開場即表示,共同富裕本身就根植于美團的基因之中。
愿望很美好,現實是,美團自身難保。
罰款或占超9成利潤
美團頭頂至今懸著達摩克利斯之劍。
就在財報發布當天,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官網發文稱,對美團收購摩拜未依法申報開展調查工作。
2018年4月,摩拜股東會通過美團收購方案,美團以27億美元作價收購摩拜,包括65%現金和35%美團股票;此外,美團承擔摩拜債務(5億-10億美元之間)。至2020年12月,摩拜單車全部接入美團APP。
反壟斷調查已成為美團發展中的重大風險因素之一。
2021年2月,浙江省金華市中級人民法院判定,美團金華分公司對商戶進行針對性、歧視性的差別待遇,并強迫商戶“二選一”或者“三選一”,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損害了餓了么的合法權益,賠償餓了么100萬元;3月,江蘇省淮安市中級人民法院判決,美團因“二選一”敗訴,向餓了么賠償35.2萬元。
4月,針對美團的反壟斷調查正式開始。
▲字越少,事越大。圖片來自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官網。
當時市場監管總局發了一份極為簡短的公告:近日,市場監管總局根據舉報,依法對美團實施“二選一”等涉嫌壟斷行為立案調查。
“相關調查仍在進行,”在財報中,美團稱現階段無法預測相關調查的情況或結果,可能會被要求改變其商業慣例或被處以高額罰款。
高額到底是多高?
根據《反壟斷法》,對實施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的經營者,應處上一年度銷售額1%以上、10%以下的罰款。此前4月,阿里巴巴便因“二選一”壟斷行為被調查,被處以2019年中國境內銷售額4557.12億元4%的罰款,計182.28億元。
如果類比阿里4%的處罰額度,以2019年975.29億元的營收粗略計算,美團收到的罰單約為39億元;以2020年的1147.94億元收入來算,美團則將被罰款46億元左右。
交銀國際則認為美團面臨的罰款在40億元-120億元之間,參考基數則是上一年度的綜合營業額。
39億元罰款,相當于美團2019年全年凈利潤的83.8%;46億元罰款,則是其2020年全年凈利潤的97.7%。而對阿里而言,182.28億元罰款僅相當于2020財年凈利潤的12.2%。
而今年上半年,美團凈利潤虧損82.02億元。也就是說,靴子一旦落地,美團利潤池傷筋動骨。
算法優勢遭挑戰
但相比真金白銀的罰款,反壟斷風暴帶來的“改變商業慣例”或許更要命些。
就在王興高談“共同富裕”的前一天,浙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對外重點介紹了“浙江外賣在線”監測系統。
上線系統的初衷,是政府以算法應對算法,對外賣市場進行實時監管,但從一些具體功能看,美團可能會失去對數據的壟斷能力。
在該系統中,浙江省監管部門結合騎行速度、步行速度、路況、負載、天氣等因素,設計騎手配送時間算法,在合理配送時間區間內,平臺不得克扣騎手績效、消費者也不能任意給予差評。
簡單來說,新上線的外賣在線系統,將掌握在外賣平臺手中的商家、騎手、食材供應鏈、用戶消費質量等數據集中統計并管理。
據統計,該系統已實現對美團外賣、餓了么以及29.33萬商家、35.3萬騎手、日均400萬份外賣食品的綜合治理。
有分析稱,本質上,這是一項監管側從外賣平臺手中爭奪騎手自主權的新規。
在此之前,平臺掌握著算法價值觀優化方向,憑借優勢市場份額,不斷壓縮配送時間,騎手難有自主權。從數據角度來看,這也屬于壟斷行為判斷依據之一。
由此也不難理解,為何從遭遇反壟斷調查起,市場對這個本地生活巨頭的樂觀態度不斷下探。
截至9月2日,美團股價報收253.6港元/股,相比今年2月的460港元高位接近腰斬,市值也從2.65萬億港元大幅縮水至1.55萬億港元。
▲北京市人社局勞動關系處副處長王林體驗送外賣,上了熱搜。圖片來自北京衛視。
以往,美團優化算法的能力,成就了其千億營收的基本盤,也成就了市場對其發展潛力的期待,但當這種數據壟斷的能力被監管減弱,美團的估值體系或將發生重構。
博弈間,這家數字帝國的命運似乎不再掌握在自己手中。
上百億的社保費用
落在身上的監管重錘不止一次,涉嫌壟斷外,美團屢屢因外賣騎手的社保問題站上風口浪尖。
7月26日,市場監管總局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落實網絡餐飲平臺責任 切實維護外賣送餐員權益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督促平臺及第三方合作單位為建立勞動關系的外賣送餐員參加社會保險,支持其他外賣送餐員參加社會保險。”
美團股價隨即地震,暴跌13.76%,源于不管以何種方式繳納騎手社保,對于美團而言,用人成本激增。
據年報,截至2020年末,共有950萬名外賣騎手通過美團增收,美團當期餐飲外賣騎手成本為486.93億元。
根據現行社保政策,倘若美團為目前旗下所有騎手繳納社保的話,按照最低32%社保繳納比例(20%養老+10%醫療+1.8%失業)來算,美團每年至少要額外支出約156億元,一年僅外賣騎手成本便643億元。
36氪-未來消費則估算,美團因社保問題每年固定增加的成本支出在100億元左右。
不過活躍騎手并沒有那么多,其中也還分為與第三方外包公司簽訂勞務合同的專送騎手、兼職的眾包騎手。
參考美團《2020騎手就業報告》,2020年上半年,有單騎手為295.2萬人,有65.3%的騎手從業狀態為“騎手是唯一的一份工作”,以此估算美團的專送騎手約為190萬人。
其中,河南省騎手本省就業比例最高。假定這190萬專送騎手都在河南,按照最低3179元基數繳納社保,每人每月繳費金額為635.8元,一個月需繳納社保12.1億元,如果這部分費用由美團或者第三方合作商來承擔,一年就是145.2億元。
▲外賣騎手困在系統里。圖片來自網絡。
上述數字皆為粗略估算,畢竟騎手成分太過于復雜,流動性也較大,但即使按最小數額估計,總社保金額也是個大幾十億元的數字。
這將直接改變美團未來1-3年的營收狀況。
財報顯示,美團2020年全年凈利潤47.1億元,全部用于買社保也遠遠不夠,而一旦增加巨額用人支出、擴張外賣業務規模,美團由盈轉虧的虧損期或會再延長。
“美團已率先響應國家號召推動落實騎手的職業傷害保障計劃,試行了一個給外賣騎手配備工傷保險的計劃。”面對輿論,電話會議上,王興給出答案。
據悉,美團將遵循“工作基礎較好的省市先行”原則,進行“騎手職業傷害保障試點”,社保中的其他險種后續再探索。
此前,美團僅為騎手購買商業保險,專送騎手保險費每天的5元、眾包的3元,皆從騎手的傭金中扣除,具體包括60萬元的身故傷殘險以及5萬元的醫療費用。
如果按照外賣歸屬于居民服務業、對應0.5%工傷保險費率計算,美團100萬名日活躍騎手、月薪5000元的基礎上,美團每年需要支付的費用為2.5億元左右。
這個數據只能作為參考,現行工傷保險制度建立在勞動關系的基礎上,但大部分外賣員沒有與企業建立勞動關系。
新業務巨虧200多億
美團調整商業模式,或已迫在眉睫。
一方面,餐飲外賣業務依舊是集團利潤支柱性,今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長81.8%至437億元,占總收入的54.10%。
但高營收是因為高訂單量,外賣并不如想象中賺錢。
財報顯示,美團外賣業務經營利潤率為10.6%,單均經營利潤是0.69元(訂單量35.41億),因而盡管營收達437億元,僅貢獻35.63億元凈利潤;營收151.87億元的到店酒旅業務,同期凈利為64.12億元,實屬利潤奶牛。
如今半壁江山在監管的重錘下出現搖晃,美團更加需要從底層變革整個外賣生態,將效率與溫度、收入與分配合理化,以平衡往前沖帶來的沖突。
另一方面,美團優選、美團買菜、共享出行等新業務正瘋狂蠶食美團利潤。
上半年,美團新業務營收218.88億元,同比增長123.3%;經營虧損172.83億元,虧損擴大518%,虧損額度已超2020年全年。
而據媒體報道,從去年第三季度至今年第二季度,9個月的時間里,美團以社區團購、買菜為核心的新業務上累計虧損232億元。
對此,美團表示,其在2021年第二季度擴大了對新業務,尤其是零售方面的投資,符合其Food+Platform戰略。其中,社區電商業務美團優選依然是美團該季度最重點的投資領域,進一步擴大了地域覆蓋,并加深了對低線市場的滲透。
熟悉美團高層的人士向虎嗅透露,美團優選是如今美團內部的“一把手項目”。
該人士表示,由于美團業務布局龐雜,王興無暇顧及所有業務的具體進展,但對于美團優選王興態度迥異:他不僅親自過問項目進展,甚至會每天去看數據變化。
吸引王興的是增量用戶。
2021年第一季度,美團交易用戶凈增5870萬人,單季度增量超過去年全年,其中將近50%的增量直接源自美團優選。
更重要的是,有可能帶來業務新增長以外,新業務吸引來的新流量,經過美團主APP的引流、分流,可以轉化為其他板塊的增量用戶。
無奈對手虎視眈眈,實力雄厚者亦不少,如多多背后的多多買菜,阿里全力以赴的MMC事業群,京東押注的興盛優選,還有滴滴旗下的橙心優選。
不過美團還可以繼續賭。
截至2021年6月30日,美團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及短期理財投資的結余分別為714億元及511億元。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