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樂,教培界“海底撈”困獸猶斗
想打好“翻身仗”,思考樂手中的彈藥還充足嗎?
作者/藍鯨教育?祁青?來源/藍鯨財經
2019年6月21日,港股市場K12教培領域殺入一匹黑馬——思考樂。首日高開11.41%,報4.1港元。
僅一年間,其股價從發行價3.68港元爬升至24.45港元,漲幅高達591.82%,一度被捧上教育公司后起之秀的神壇。
然而,今年7月23日,一紙政策落地,這匹黑馬的股價亦隨之大跌。截至9月6日,其股價報2.23港元/股,較發行價跌39.40%,最高點跌去90.88%。
風光已逝,輝煌不在,思考樂是否還有翻身的余地?轉型大潮襲來,機構紛紛自救求生,思考樂又是否選定生門?下半場,思考樂手中的彈藥還充足嗎?
增收不增利,駛入慢車道
據財報數據顯示,2021年度上半年,思考樂實現營收5.17億元,較上年同期的3.26億元增長了58.8%;環比2019年同期的2.95億元增長了75.25%。
對于營收實現亮眼增速的原因,思考樂在財報中表示,思考樂教育收益的增加主要由于入讀學生總人次及輔導課時數增加。其中,學習中心總數由去年同期的127個增加至152個;常規課程每個輔導課時平均學費由去年同期的83.6元增加至88.5元;輔導課時由去年同期的約389萬個課時增長50.1%至約584萬個課時。
然而環比近三年的半年報可以看到,本報告期思考樂的收益確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長速度,但整體卻在駛入慢車道。
對比2016-2019年,思考樂收益年復合增長率輕松超60%的情況。2020年,思考樂的收益增速狠狠踩了一腳剎車,全年實現營收7.49億元人民幣,同比僅微增5.3%。而今,“雙減”政策落地,下半年其業務發展極有可能會受到影響,上半年這樣的增速或許會隨之成為最后一朵曇花。
更令人不安的是,報告期內,思考樂已然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泥淖。
利潤方面,期內經營溢利7779.3萬元,較比去年同期的6665.8萬元增加了16.7%,創近三年同期的同比增速新低。
期內溢利為4274.9萬元,較上年同期的4632.3萬元減少了7.72%。經調整期內溢利為6285.6萬元,較上年同期的6428萬元,同比減少2.22%。自2019年同期實現63.17%激增,到2020年微增6.81%,再到報告期內首次出現負增長,思考樂盈利能力已然難掩頹勢。
那么,隨著各省市雙減細則陸續落地,思考樂還有翻身的余地嗎?
轉型,談何容易
根據財報,截至報告期末,思考樂擁有152個學習中心,分別在深圳、東莞、佛山、惠州、江門、中山、廣州、珠海、茂名、寧波、蘇州等地。從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廣東、深圳地區。
8月2日,廣東省下發了“雙減”政策細則,其中明確,“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不得面向學生(含家長)銷售周末、寒暑假、國家法定節假日的課程、課時包”;“各地要對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重新審核登記,逐步大大壓減”;“各地要督促校外培訓機構堅持公益屬性,依規明確收費標準,堅決遏制過高收費和過度逐利行為,對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進行風險管控”。
對于主營的K12校外培訓業務可能會受到的影響,身處于轉型大潮中,思考樂在財報中透露了轉型方向。
財報內容明確指出,為配合國家“雙減”政策,思考樂將積極推進業務轉型,將進一步加強旗下“樂學”品牌的業務發展,包括美術、體育、繪畫、表演、書法等素質教育。除此之外,思考樂還將積極籌辦校外課后托管服務,將有集團內專業師資團隊每天陪伴學生課后托管。
然而,轉型真的如此簡單?
從歷年財報數據上看,素質教育業務收入在思考樂整體營收中的占比微乎其微。
報告期內,思考樂初階小學素質教育課程收入比2020年同期激增了101.90%,但其收入也僅為0.22億元,占營收總額的4.26%。
回顧歷年同期數據,作為財報中思考樂僅列出的兩項業務之一,該項業務收入占比均在4%左右,僅在2018年上半年占比最高為5.83%。與收入占比95%左右的學業備考課程業務相比,分量微乎其微。
從兩項業務就讀人數上看,2021年截至6月30日,思考樂學業備考業務課程就讀人數為20.27萬人,初階小學素質教育課程就讀人數僅0.63萬人,亦存在極大差距。
如若想扭轉K12學科輔導業務比重過大的情況,轉型向非剛需的小學素質教育課程,用戶量或將出現較大程度收窄。
除此之外,目前,行業內宣布轉型素質教育的機構不在少數,盡管有多年經營經驗,但始終更像是處于“邊緣化”的業務,是否具備獨到的核心競爭力?如何能夠培養用戶粘性,吸引新用戶?
轉型后的思考樂若想僅靠素質教育課程業務,來保證營收及利潤規模持續穩定增長,難度不小,需要思考的問題也不少。想要短期內呈現出效果,可能性也不會很大。
更主要的是,要打好這場“翻身仗”,思考樂手中的“彈藥”似乎并不充足。
根據財報,截至本報告期末,思考樂銀行及現金結余為1.46億元,較截至2020年末的4.43億元減少了67.04%;若同比截止2020年度上半年末的2.11億元結余,本報告期內亦減少了30.81%。
而拋開報告期內較上年度末增長10.23%至5996.6萬元的借款不談,僅要大力發展素質教育業務所需的研發成本、銷售成本、管理成本投入,就是一筆不小的開銷。這些開支會不會讓業績雪上加霜,使得思考樂現金亮起紅燈,也是不能忽視的問題之一。
內憂外患,思考樂還能否翻身?
財報中,思考樂直言,“將對旗下學科輔導業務進行規范調整,為了提高運營效率,將積極關閉一些關鍵業績指標未達預期的學習中心,預計會對未來的收益造成負面影響”。
業務亟需調整,關閉的學習中心,或許也將引發大量裁員。而藍鯨教育發現,在知乎、微博等公開平臺上,近日出現了多條關于“思考樂教育裁員”的爆料投訴。
在知乎平臺上,“思考樂教育現在實行雙休了是嗎”的問題下面,思考樂教育官方發聲稱,“集團自5月起已執行雙休工作制”。但下面兩條回答均表示,雙休工作制下仍有一大批員工離職。
除此之外,有用戶通過微博平臺反饋,思考樂老師暑期離職,“按照制度規定”,暑期假期按照事假算,有員工粗略計算“八天起碼一兩千了”。還有用戶爆料,“校區領導說9月份關停校區,老師全部自動離職,只有職能崗位有補償,老師一個字也沒有;如果不自動離職,就調到偏遠地區,逼走你”。
除了員工對離職的不滿,也有家長對于思考樂課程的退費問題進行投訴。
根據黑貓投訴平臺的信息顯示,有用戶投訴“思考樂補習班退費被要求必須提供身份證復印件,提供賬號后遲遲不退款”;“報名后產生二次費用,在此前沒有告知,或涉嫌誘導消費”;“課都沒上,不給退款,扣款要求卻越來越多”等等問題。
實際上,早在今年6月1日,思考樂就因價格欺詐和虛假宣傳,被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責令立即停止相關違法行為,并處250萬元罰款。
從“K12華南五虎之一”、“教培界海底撈”,到如今盈利下滑、現金大減,思考樂或已風光不再。大潮涌來,只有快速轉身,才有可能存活。思考樂能否解決轉型中的問題,實現其財報中規劃的路徑,還需時間的檢驗。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