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房貸舒適區,成都銀行的大零售轉型不能“光說不練”了
被迫走出房貸舒適區后,成都銀行的大零售戰略需要做出結構調整。
來源/消金界
被迫走出房貸舒適區后,成都銀行的大零售戰略需要做出結構調整。
近日,成都銀行(601838.SH)收到了四川銀保監局的批復,同意其發行不超過80億元的A股可轉換公司債券,轉股后計入成都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
從近幾年數據看,成都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直是下降的,已經從2018年的11.4%,降到了2021年6月的8.23%。
此次發行80億元的可轉換債,全部用于提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可以更好的支撐業務發展,對成都銀行來說無疑是個利好消息。消金界注意到,成都銀行的股價已經在悄然上升之中。
但對業績影響更大的一個問題,成都銀行還沒有解決——成都銀行房貸比例還較高,過渡期內需要壓降房貸比例。如果在壓降房貸的同時,沒有找到新的增長替代點,那么成都銀行的業績將大受影響。
成都銀行喊“大零售”轉型已經喊了很久了,但房貸之外并不見太大起色。現在終于被迫走出了舒適區,零售業務的結構調整迫在眉睫。
房貸占比超標?
除了獲批發行可轉換債之外,成都銀行還交出了一份靚麗的半年報。
財報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成都銀行資產規模為7361.83億元,突破七千億大關,同比增長12.84%。2021年上半年,成都銀行實現營業收入85.41億元,同比增長25.34%,凈利潤33.89億元,同比增長23.11%,不良貸款率1.1%,較2020年末下降0.27個百分點。
業績看起來是非常靚麗的,但在業務層面,成都銀行面對的問題遠遠談不上美好。
最大的問題是個人購房貸款占比過高。
零售貸款方面,個人購房貸款一直是成都銀行的投放重點。截至2021年6月, 成都銀行貸款總額為3436.24億元,其中,個人購房貸款762.71億元,占比達22.2%,如果加上房地產業貸款248.85億元,房地產貸款占比高達29.44%。
2020年12月31日,銀保監會發布了《關于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對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房地產貸款占比及個人住房貸款占比的上限進行了規定。
按照通知要求,成都銀行的個人住房貸款占比不得高于17.5%。而2020年,成都銀行個人購房貸款占比為25.8%,超出要求8.3個點。
也就是說,在未來4年,成都銀行需要將個人購房貸款壓降到《通知》要求的17.5%以內。這將是成都銀行的考驗。
成都銀行的個人住房貸款業務,規模大,不良率底,對成都銀行來說遠稱不上“雷”,但壓降個人住房貸款規模,對成都銀行的業績來說,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雷”。
從數據上看,成都銀行的個人購房貸款,2018年增長了91億元,2019年增長了148億元,2020年增長了125億元。
進入2021年,成都銀行明顯收緊了個人購房貸款的發放。2021年上半年增量為33億元,為近七個季度以來的最低增速。
如果不能真正提升零售板塊其他業務條線的規模,中長期來看,成都銀行的業績必然會受影響。
消費貸上量不容易?
其實,成都銀行早已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很早就提出了提出了“精細化、數字化、大零售”的戰略轉型方向——推進以AUM管理、個人消貸上量以及數據分析平臺建設為主的大零售轉型。
零售業務方面,2021年更是提出,要加速發展消費信貸,優化消費貸產品,擴大消費貸客群,多渠道開展業務推廣,推動業務上量。
雖然大零售的轉型方向和重點都提出來了,但分析目前零售業務結構之后,就能知道,成都銀行要實現“大零售”轉型有多難。
以最新數據為例,截至2021年6月,成都銀行個人貸款總余額為860.49億,其中個人購房貸款占比為88.64%,信用卡透支占比6.89%,個人經營貸款占比2.74%,個人消費貸款占比僅為1.74%。
這還是壓降了半年的個人購房貸款規模之后的數據。可以說,成都銀行所謂的零售業務,其實就是個人購房貸款業務,喊了幾年的“大零售”轉型成果有限。
成都銀行提出個人消費貸提量,但個人購房貸款與個人消費貸款,無論是體量還是占比,差距都過于懸殊,消費貸提的量根本彌補不上房貸壓降的量。
況且,也不僅僅是量的問題。
房貸違約率底,在以前不受限的時候,成都銀行大可放心投放,雖然收益率相對低一點,但是規模大,還安全,是個不錯的業務模式。但個人消費貸、信用卡業務、個人經營貸的邏輯,與房貸完全不一樣。
截至2021年6月,成都銀行個人購房貸款的不良貸款率為0.28%,信用卡透支的不良貸款率為0.49%,而個人消費貸的不良貸款率為5%,個人經營貸的不良貸款率更是高達7.77%。
僅僅從數據上看,做天然就比較安全的房貸,成都銀行還行。但到了個人消費貸和個人經營貸,不良率就立馬高企。這說明,在零售業務中,成都銀行的相關風控能力還需要提升。
因此,今后成都銀行消費貸、經營貸體量,風控能力是個大問題。
雖然零售轉型非常難,但其實成都銀行手中是有一副發展零售業務的“好牌”。
一般來說,城商行的業務發展深受所在地區的經濟狀況的影響,各自的業務方向和特點也與其在當地掌握的資源密不可分。
以2020年的數據為例,成都銀行71%的貸款投放在了成都,營業收入90%在成都,88%的營業利潤在成都。
而隨著“成渝經濟區”戰略升級,成都經濟表現亮眼,人口大幅度凈流入。這意味著成都銀行發展的基礎就要優于很多同樣急于轉型的城商行。
成都銀行還是錦程消費金融公司的大股東,對于一個城商行來說,有一個塊消費金融公司的牌照,就多了一條全國展業的通道。
這些都算是成都銀行零售轉型的“地利”優勢。
消金界還注意到,在2021年的校招中,成都銀行總行擬招聘30名金融科技專才。這表明,在金融科技方面,成都銀行要開始追趕了,而技術能力是發展消費貸業務的關鍵因素。
可以看到,成都銀行的資源并不差,但在房貸業務的舒適區呆太久了,現在被迫走出這個舒適區,做大零售的轉型,其實多少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機,個人消費貸市場競爭已經幾近白熱化了。
但沒有不痛苦的轉型,對成都銀行來說,這是一條沒有選擇的路。提升核心監管指標,短期業績提升,確實都是利好,但或許,零售轉型能否成功,才是真正決定成都銀行未來的“勝負手”。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