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物APP再陷“天價炒鞋”風波:內置分期貸款導流 用戶協議稱對放貸方服務不擔責
得物APP再陷“炒鞋”風波。
作者/雄飛 來源/金融虎APP綜合? ?
得物平臺存在“炒鞋”的情況再度受到媒體關注。據北京青年報報道,近日,得物App上的一款原價僅1599元的“閃電倒鉤”球鞋被炒至69999元,溢價40多倍,受到關注。得物回應表示,球鞋沒有交易成功,平臺也不參與定價,但這樣的回應更加受到質疑。記者調查發現,得物早已成為炒鞋客們的天堂,不少人專門從事這一行業,而炒鞋鏈條的最后一環,就是那些5倍、10倍、甚至數十倍高價接盤的“韭菜”,這其中不乏大量的95后年輕人。為了“幫助”年輕人買鞋,得物甚至推出了專門針對平臺的貸款服務,最高貸款額50000元。得物也從這些“鞋炒不穿”的交易中收取10%甚至更高的手續費。
此前已有北京互聯網法院、央行上海分行等對得物等炒鞋平臺點名批評,提醒年輕人注意防范金融風險,并指出其中可能存在哄抬物價、偷稅漏稅、平臺違規等風險。
據官網介紹,得物系新一代潮流網購社區。公開資料顯示,得物的其運營主體是上海識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2015年,是從虎撲網內部孵化并獨立的。2020年,“毒”正式改名為“得物”。該公司股東包括自然人楊冰、上海唯物信息系統合伙企業、虎撲(上海)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其中,虎撲體育聯合創始人兼總裁楊冰是大股東,持股比例65%。
據了解,近日來,一款由Nike Air Jordan、藤原浩、Travis Scott聯合設計,由于限量銷售,高幫版原價1599元,被炒至最高69999元,溢價超過40倍。而低幫版發售價1399元,目前價格在8000元左右。這一事件一度在近日登上微博熱搜榜。
9月21日晚間,得物APP官方微博曾發布關于“AJ1閃電倒鉤三方聯名款”價格波動說明稱,網傳倒鉤價格69999元為某賣家個人所設置出價,且該價格下并無買家成交。鑒于此商品價格仍存在波動,因此平臺已做下架處理。得物APP還表示,在平臺上,絕大部分商品的價格跟隨大眾類消費口的價格規律,在發售后顯著低于原發售價,對極少數因供需影響產生價格波動的商品,一方面對買家做好理性消費的溝通引導,并在此前提下持續優化改善市場治理工作。
上述出現的一幕似曾相識。今年4月5日,新華社發表標題為《借機哄抬“國貨”價格是自斷門路》的評論。文章指出,有網民發現李寧、安踏等國產品牌部分“限量款”球鞋價格飆漲,其中有一款球鞋價格漲幅竟然高達31倍。當前,部分互聯網平臺在“炒鞋”問題上推波助瀾,甚至有平臺為“炒鞋”、“囤鞋”提供信貸支持,扮演不光彩角色。
而在4月6日,得物APP在官微發布“關于大家關注的近期個別鞋款價格波動的情況說明”表示,針對三款所標價格波動過大的球鞋,已進行下架處理。另經全平臺核查發現,20款球鞋存在賣家所標價格波動較大的問題,對這些球鞋都做了下架處理,并對3名涉嫌惡意影響商品標價波動的賣家采取封禁措施。
需要指出的是,就在今日晚間,金融虎APP通過查詢發現,在得物APP平臺上,僅在藍球鞋一類中,包括AJ系列的單雙價格超過15000元的球鞋就近50余款,而這些球鞋大多數的發售價格僅在1千至3千元之間。此外,一款DIOR與AJ1聯名的白灰色男女同款鞋,得物顯示發售價格為1.6萬元,但目前已被炒至3.7萬元,且最近購買紀錄顯示有2439筆。
根據得物個人用戶的APP界面顯示,錢包中內置有名為“佳物分期”的金融服務,最高可獲5萬元消費額度,分期時間可選擇3個月、6個月和12個月期限。
企查查信息顯示,佳物分期的運營主體為上海德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系得物運營主體上海識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全資子公司,法人也為楊冰。其經營范圍包括:從事信息科技、網絡信息、計算機科技專業領域內的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技術服務,電子商務(不得從事金融業務),廣告設計、制作、代理、發布,從事貨物及技術的進出口業務,商務咨詢,日用百貨、箱包、鐘表、鞋帽、服裝服飾、化妝品、電子產品、通信設備及相關產品(除衛星電視廣播地面接收設施)、針紡織品、廚房用品、衛生潔具、家用電器、體育用品、健身器材、文化用品的銷售。
根據佳物分期的用戶服務協議內容顯示,佳物分期僅為用戶向佳物分期合作的服務方申請消費信用服務提供展示渠道,服務方為與佳物分期合作的金融科技公司及其資金方。佳物分期不對服務方所提供的任何服務作出承諾,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用戶使用佳物分期獲取服務方提供的服務時,應在授信前仔細閱讀協議。用戶需承諾將僅出于個人購物用途使用。明確18歲以下未成年人和在校大學生等不得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金融虎APP注意到,在黑貓投訴平臺上,有關“得物”的投訴量累計達10萬余條,其中佳物分期的相關投訴達300余條,包括不可以一次性還清、支付失敗、退款未能及時到賬等諸多問題。9月15日,有一名用戶訴稱,其咨詢:“如果現在取消訂單,錢會不會原路返回,還是否需要支付手續費,或者原本下單產生的利息”一事,得物APP客服的回答卻顯得“很不專業”。
據業內此前披露,得物個人賣家的手續費是5%,這5%包含了得物的鑒定費用+技術服務費+順豐快遞費+1%的轉賬手續費+包裝服務費。這也意味著,如果網友將鞋價炒的越高,得物APP賺取的服務費越多。
近年來,網絡平臺企業在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和金融體系普惠性、降低交易成本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發展的總體態勢是好的,但同時也普遍存在無牌或超許可范圍從事金融業務、公司治理機制不健全、監管套利、不公平競爭、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等嚴重違規問題。今年4月29日,金融管理部門聯合對13家從事金融業務的網絡平臺企業進行監管約談時曾指出,要強化金融消費者保護機制,規范個人信息采集使用、營銷宣傳行為和格式文本合同,加強監督并規范與第三方機構的金融業務合作等。
這無疑也表明,作為其它互聯網平臺,規范與第三方機構的金融業務合作也是必要的整改要求之一。作為提供現金貸分期服務的導流入口,得物APP方面在“服務協議”中對放款服務提供方“不承諾、不擔責”的態度,也頗為值得商榷。
事實上,依靠大量的短視頻營銷廣告,得物在諸多年輕人眼中已一躍成為了知名的電商平臺,如若對賣家“哄抬商品價格”的行為無法進行有效的約束和規范,并誘使年輕人通過分期付款和借貸的方式進行消費,無疑會存在借貸年輕人能否完成償付的風險隱患。畢竟,在“炒鞋”的利益驅使下,如若買方后續出售無人接盤,也更容易使其淪為“韭菜”。
“炒鞋”等是近段時間興起的熱潮,源于外來的一種球鞋文化,原本只是小眾圈子的愛好,但被蜂擁而至的投機客包圍。據了解,2019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下發了以《警惕“炒鞋”熱潮防范金融風險》為主題的一份金融簡報明確提出,國內球鞋轉賣出現“炒鞋熱”,“炒鞋”平臺實為擊鼓傳花式資本游戲,提醒各機構高度關注,采取有效措施其實防范此類風險。
央行上海分行在金融簡報中提到,一是“炒鞋”交易呈現證券化趨勢,日交易量巨大;二是部分第三方支付機構為炒鞋平臺提供分期付款等加杠桿服務,杠桿資金入場助長了金融風險;三是操作黑箱化,平臺一旦“跑路”,容易引發群體性事件。
當時,包括名稱還為“毒”的得物平臺等10余個“炒鞋”平臺一時被媒體所關注。上述的金融簡報提示,“炒鞋”行業背后可能存在的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金融詐騙、非法傳銷等涉眾型經濟金融違法問題值得警惕。該金融簡報進行了風險提示,要求各義務機構提高對“炒鞋”對關注和研究,加強對相關反洗錢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人質對照上述業務風險,即使開展自查自糾工作,對“炒鞋”背后潛在的金融風險做到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防止“炒鞋”亂象事態蔓延,防范群體性金融事件,引導理性消費和投資,發現相關情況及時上報。
同時,該簡報還稱,各義務機構要加強對涉及“炒鞋”平臺的資金交易監測,強化對“炒鞋”平臺風險特征的識別,發現或有合理理由懷疑平臺參與洗錢等犯罪活動的,應及時提交可疑交易報告。
此前,北京市互聯網法院也曾發文指出,“炒鞋”就是買入球鞋并不用于實際穿著,而是等到價格上漲時再賣出,特別是一些限量款運動鞋更是待價而沽。部分品牌商還使用饑餓營銷的方式,通過發售高端球鞋限量款、明星設計款、不同品牌聯名款等多種方式提升品牌價值,并使用“抽簽”“預約”“排隊”等方式銷售特別款球鞋,增加了稀缺度。為購買到限量款球鞋,一些消費者不惜加價,甚至使用“技術手段”進行搶購。加之各種中間商的層層加價,進一步推高了球鞋的價格。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