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蘇寧退場,網絡互助已行至末路?
網絡互助平臺的關停潮仍在持續,這次落到了滴滴和蘇寧的頭上。
題圖 / IC Photo
撰文/尹太白??編輯/包校千? 來源/Donews
10月11日消息,滴滴旗下大病互助產品“點滴守護”于9月29日發布公告稱,因業務調整,點滴守護于2021年10月11日24點正式關停,將全額返還用戶之前分攤的全部費用。在此之前,首次確診不幸罹患重大疾病的成員,可于2022年4月9日24點前,繼續發起申請,符合原互助條件的,將由平臺承擔相應救助金。?
無獨有偶,蘇寧旗下抗癌互助產品“寧互寶”于一個月前發布公告,宣布原互助在2021年9月14日0點正式終止。而不幸確診大病的會員,可以在2021年9月21日0點前繼續向平臺發起互助申請。若符合原互助條件,平臺會提供合理賠付。?
從“呱呱墜地”到“壽終正寢”,點滴互助和寧互寶的運營時間并不長。事實上,入局網絡互助賽道對于互聯網巨頭而言意義重大:一方面,可以通過流量轉化拓寬營收渠道;另一方面,也可以結合理財、小額貸款等完善其在金融業務方面的布局。?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2月和2020年6月,寧互寶和點滴互助的用戶規模分別為17萬和113萬左右。但這一切,最終以一紙公告戛然而止。分攤人數較少和人數增長停滯,被普遍認為是點滴互助和寧互寶停止運營的主要原因。?
一位保險從業者告訴DoNews(ID:ilovedonews):“網絡互助是一種原始保險形態與互聯網結合,正常而言,在分攤人數足夠多且保持增長的情況下,分攤金額會越來越少。這跟結婚隨份子有些類似,隨份子的人數越多,結婚成本也會被平攤的越低,避免個人負擔過重。”?
相反,如果分攤人數增長停滯甚至出現負增長,或者被救助者人數提高,那么分攤金額就會走高。一旦參與者直觀感受到“每期分攤的錢越來越多”時,會導致分攤用戶的流失率進一步加劇,網絡互助平臺也因此陷入了惡性循環。?
自今年一月以來,美團、小米、360、新浪陸續關停了旗下網絡互助平臺。網絡互助雖然具有一定的保險性質,但并非是保險產品。而且,網絡互助平臺一直處于監管的真空地帶。平安證券曾在研報中指出,網絡互助平臺關停的一大背景就是互聯網金融監管環境趨嚴,平臺非持牌經營,隨著網絡互助監管政策趨嚴,將進一步影響現存平臺的存續。??
網絡互助平臺變天:
巨頭加速退場,用戶持續流失?
網絡互助平臺的關停潮,始于2020年下半年。?
2020年8月,百度旗下的“百度燈火互助”運營時間不足一年便被關停;2021年1月,美團旗下的“美團互助”關停,運營時間一年半;3月,水滴旗下的“水滴互助”宣布終止互助計劃,運營時間超過五年半;4月,小米旗下的“小米互助”關停,運營時間同樣不足一年;5月,360旗下的“360互助”關停,運營時間兩年有余;7月,新浪旗下的“新浪互助”關停,運營時間不足一年半。?
隨著“寧互寶”和“點滴守護”的關停,目前僅剩下阿里旗下的“相互寶”仍在運營。不過,“相互寶”的分攤人數已由2019年年末的1.05億人降至目前的8000萬人。?
與分攤人數流失相伴而生的是分攤金額的上漲。2019年年初,相互寶每期的分攤金額為0.03元,到了2020年年末,分攤金額已升至每期5.31元,而最新一期的分攤金額則顯示,這一數字為7.56元,如果按照每月扣款兩次的規定,那個人全年的分攤金額將超過181元。?
“我擔心的并不是每期分攤金額不斷上漲,如果這些錢能真真正正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自然最好。但擔心就擔心在,網絡互助平臺的資金流向不透明,會不會有人或平臺利用用戶的善心,打著需要幫助的名義行騙。”一位網絡互助平臺用戶對DoNews表示。?
這仍是一個待解的難題。2019年5月,德云社某相聲演員的妻子在水滴籌發起眾籌,想為突發腦出血的丈夫籌集百萬善款,在以“貧困戶”身份籌款被水滴籌審核批準后,結果卻被曝出該演員在北京有房有車,甚至比大部分為其籌款的用戶還要富裕。?
對此,水滴籌曾回應稱:審核信息沒有界定“有車有房就完全不能發起籌款”,平臺“沒有資格去審核發起人的車產和房產”。這樣的回應意味著,平臺對籌款人的身份無法百分百確定,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靠籌款人的道德自律。?
無法否認的是,網絡互助平臺這種“免費加入、后分攤費用”的模式,的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普通家庭獲得保障的門檻,甚至解決了“因病返貧”“因病致貧”等社會問題,但這并未能阻止用戶逃離的腳步。?
“最近經常能看到用戶在理賠的時候遭到網絡互助平臺拒賠的負面消息,由此引發了不少用戶的質疑。”上述網絡互助平臺用戶認為,理賠難已經成為了大多數用戶退出互助計劃的一大原因。?
“用戶之間互相幫助、分攤金額的前提應該是信任。”該網絡互助平臺用戶向DoNews分析,“如果平臺無法設立加入、審核、理賠、監督等機制保護信任,那互助計劃便無法可持續地運營下去,關停也就成了唯一的結果。”?
尷尬的網絡互助平臺:
一邊虧損運營,一邊面臨從嚴監管?
相互寶發布的《2020年運行報告》顯示,2020年全年,共有6.8萬余名大病成員獲得相互寶網友的救助。如果不考慮稅費以及部分扣款失敗的特殊因素,2020年相互寶收取的管理費是所有成員分攤金額的8%,共計7.29億元,管理費是相互寶目前維持平臺運轉的唯一收入。?
而這7.29億元管理費,有21%用于日常運營成本,38%用于科技投入,其余的41%則完全用于調查審核。相互寶報告中指出,2020年,全國各地2000余名相互寶調查員共走訪了4.5萬家醫院、800多家醫保機構,確保互助案件真實、無誤。?
但即便擁有上億用戶,超百億的流動資金,但相互寶仍未實現盈利。
“相互寶的管理費收取標準已是行業較低水平,目前尚未實現盈虧平衡。接下來我們會繼續加大科技投入,不斷提升互助體驗、降低運營成本。”螞蟻集團相互寶事業部總經理邵曉東曾如是表示。?
網絡互助平臺如何實現盈利,成了終極拷問。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網絡互助商業模式在國內或難以長期推廣。?
目前,網絡互助平臺的變現方式大多是提供健康食品的團購,或者保險服務,并未形成一定規模。網絡互助平臺如果想實現盈利,還需要一段時間的摸索。?
此外,一個比探索商業模式更大的問題已經被擺到了臺面上,那就是網絡互助平臺的存續,正面臨著來自監管層面的壓力。?
2020年9月3日,銀保監會官網在《非法商業保險活動分析及對策建議研究》中指出,有的網絡互助平臺會員數量龐大,屬于非持牌經營,涉眾風險不容忽視,部分前置收費模式平臺形成沉淀資金,存在跑路風險,如果處理不當、管理不到位還可能引發社會風險。?
在今年1月美團互助關停時,銀保監會副主席肖遠企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曾表示,“下一步,將對網絡公司做互助業務進一步的關注,了解其運行的方式和風險情況,再根據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肖遠企認為,“網絡互助需規范化發展,是慈善就歸于慈善,如果打著互助旗號從事金融業、保險業,就偏離了互助的本質,需要糾正。所有的金融活動都必須要‘有證駕駛’。”?
監管信號的釋放也迅速傳導至各個網絡互助平臺,這也成為了各家平臺紛紛選擇關閉的根本原因。?
今年3月,在水滴互助終止原互助計劃后,水滴CEO沈鵬在致水滴全員公開信中表示,“網絡互助畢竟不是保險,未來仍然面臨未知和不確定性。”?
“相互寶”們還能走多遠??
2009年,阿里在內部啟動了一個名為“蒲公英計劃”的員工互助計劃,員工每年可自愿繳納80元,公司再補貼每人160元。每當有員工或親人不幸患重病或發生意外時,可以申請相應的援助金。?
受此啟發,2018年10月,相互保正式上線,芝麻分650及以上的螞蟻會員可以0元加入,享受100種大病保障。該服務一經推出便吸引了大量用戶關注和參與,上線短短9天時間,加入人數就超過了1000萬。?
來自《2019中國網絡互助行業白皮書》的數據顯示,79.5%的網絡互助參與者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下,68%的受訪者沒有商業保險。77%的參與者認為,網絡互助給自己帶來了“保障和安全感的提升”。這意味著,網絡互助已經成為我國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積極補充。?
如今,相互寶已然行至在命運的十字路口。”上述保險人士對于互助平臺納入監管表示,畢竟,“不能簡單粗暴地否定網絡互助平臺在整個保障體系中的作用,尤其是其為一些中低收入群體提供了保障。”他認為,網絡互助平臺未來會在監管之下,讓行業更安全、穩定地向前發展。?
截至目前,我國已有170多個城市推出了普惠型補充醫療保險產品。《財經天下周刊》曾報道稱,中國人保、中國太保、中國人壽、東吳人壽、眾安保險等大中型險企參與到惠民保的建設中。這類產品普惠性強、投保門檻低,頗受百姓歡迎,掀起了不小的投保熱潮,被視為是構建多層次保障體系的重要保障形式。?
另據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截至2020年底,共有23省82個地區的179個地市推出城市定制型醫療保險項目,累計超4000萬人參保,保費收入超50億元。?
“惠民保的推廣對于網絡互助行業雖然有一定影響,但本質上來說,兩者仍是不同的保障形態。”上述保險人士稱,“‘相互寶’們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網絡互助對社會保障體系也是一種補充,可以預見的是,監管政策會引導其走向法制化、規范化的道路。”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