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最貴的價格,出最少的份量,海底撈在跌下神壇
作為火鍋界的一哥,海底撈從來不缺話題與流量。
來源/花朵財經
10月15日,河南鄭州一消費者去海底撈新世界百貨店就餐時發現,72元一份的毛肚,規格顯示200g,但實際只有138g。
此事曝光后,“下次海底撈大家都帶上秤去吃,”迅速成為網上一致的筆誅語句。
海底撈對此發布回應稱,是因員工提前擺盤后放入凍庫保存,產品特性導致水分流失。屬操作失誤,已加強整改。
然而這并不能就此堵住廣大網友的悠悠之口,反而又多了一大疑惑:“毛肚流失水分能流失1/3,那你家的水分夠大的。”
消費者付最貴的錢,卻買不到滿意的食材,在海底撈身上發生這樣的事,其實也并非是第一次。
漲價總在悄悄進行著
作為火鍋界的一哥,海底撈從來不缺話題與流量。
站在刀尖上跳舞,“太貴了、性價比太差、海底撈的漲價一直在悄悄進行”,相關話題似乎從未離開過海底撈。
“海底撈現在真是越來越不行了,就是從疫情開始的,東西少了,價格卻高了,已經不愛了。”某網友娓娓說道著。
2020年4月5日,海底撈復工后漲價約6%,就曾鬧得沸氣洋洋。一位北京食客在社交平臺曬出菜單,血旺半份從16元漲到23元;半份土豆片13元,算下來一片土豆1.5元;還有自助調料要10元一位,米飯7元一碗。
隨后吐槽海底撈漲價的消費者開始比比皆是。有網友表示,最近兩個人就吃了344元,而在疫情以前算上折扣,兩個人消費不到200元。
4月7日,海底撈公共事務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是因人工采購消毒成本增加,各城市實行差異化定價所致。
但很快,隨著來自消費者及社會各界的批評壓力不斷發酵,海底撈低下了頭顱。
4月10日,海底撈發布致歉信稱,海底撈門店此次漲價是公司管理層的錯誤決策,傷害了海底撈顧客的利益。對此我們深感抱歉。自即時起,中國內地門店菜品價格恢復到今年1月26日門店停業前標準。
然而公開討好消費者的海底撈,背后卻在偷偷漲價。
到2020年年底,又有網曝在海底撈鄭州公園茂店就餐時發現,相比9月份,部分菜品價格有所上漲。其中澳洲肥牛從78元漲價到84元,鮮切牛肉從72元漲到78元等等。
人均單價加速上升,遇上翻臺率下滑
面對漲價負面輿論橫掃海底撈,海底撈的財報,好像又將它給出賣了。
2018~2020年,海底撈的顧客人均消費分別為101.1元、105.2元、110.1元,同比增長分別為3.48%、4.06%、4.66%,整體呈加速上升趨勢。
換句話說,這是否意味著海底撈的確存在逐年漲價,而2020年在疫情影響下,其漲價幅度最為驚人?
與疑似漲價大好形勢不同的是,海底撈翻臺率正在失去往日的榮光。
2018~2020年,海底撈的平均翻臺率分別為5.0次╱天、4.8次╱天、3.5次╱天。到2021年6月30日,公司平均翻臺率又下滑到了3.0次╱天。
從翻臺率指標的逐年下降來看,顯示出海底撈的到店客流可能已經出現了嚴重不足,從5到3這個指標的下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判定海底撈或面臨比較嚴重的客流下滑問題。
巧合的是,行至當下,海底撈的價格好像也漲不上去了。截至2021年6月30日,海底撈的顧客人均消費已從2020年同期的112.8元減少到107.3元,一改以往只升不降的勢頭。
翻臺率失色,最后終于迎來了看似向消費者低頭的價格。但彼時,海底撈卻又被曝出菜品缺斤少兩,那海底撈是否有偷梁換柱之嫌?
“海底撈除了服務好,口味、分量、價格一無是處;火鍋市場品牌競爭大,競品多,海底撈在火鍋界的地位被取代,不會太久。”某網友憤怒地說道著。
根據36氪發布的《火鍋行業研究及消費者研究報告》顯示,菜品質量已成為消費者最為看重的消費評估因素,而餐廳服務的重要程度只排在第四位,且價格貴、性價比低已成為消費者最為厭惡的事。
無疑,火鍋行業正向產品時代升級,以“極致服務”出圈且價格看似好貴、性價比低的海底撈,最終很可能還是需回到與其他火鍋玩家拼菜品、拼價格、拼性價比的賽道之上競爭。
下沉非易事,擴張神話夢碎
談起海底撈的爆火,公司還是主要以服務取勝,但隨著消費者審美的疲勞,海底撈以服務取勝的策略不奏效該如何補缺,值得深思。
此外在當前布局之下,一二線城市的容納空間終究有限,海底撈以服務重于產品的發展戰略去攻占下沉之地,其實也并非易事。
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海底撈以服務取勝的盈利模式,目前能夠玩轉的市場主要聚焦在經濟發達的一二線城市,而一旦進入下沉市場,是否繼續奏效,尚未可知。
以廣東潮汕為例,當地消費者有著明顯的口味偏差,潮汕牛肉火鍋自成一派,實力不容小覷。而根據大眾點評火鍋排名榜顯示,在汕頭,海底撈的熱度明顯不敵潮汕本地的牛肉火鍋。
不單單是潮汕地區,內蒙古、重慶、四川等地域特色鮮明的城市,也早已充斥著符合當地城市口味的火鍋品牌,可想而知,海底撈的下沉之路絕非易事。
除此之外,受經濟發展限制,低線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一二線城市也存在差距。以揭陽為例,有數據顯示該市火鍋品牌客單價約50元,而海底撈目前的客單價在三線及以下城市約高達100元。
收入水平與客單價的不匹配,從本質上決定了一旦熱度過后,海底撈的高客單價策略在低線城市的持續奏效,海底撈今年上半年給出的財報,也像是證實了這一點。
截至2021年6月30日,海底撈三線及以下城市翻臺率已從2020年同期的3.6次╱天下降到2.9次╱天,明顯要高于同期一線城市翻臺率保持在3.0次╱天,以及二線城市翻臺率從3.5次╱天下降到3.1次╱天的幅度。
從內部經營來看,海底撈過去一年在力推下沉市場。財報顯示,在中國大陸地區的門店里,三線及以下城市已成為海底撈門店數最多的地區,從2020年上半年的267家,迅速增長至611家,而截至今年上半年,公司一、二線城市門店數僅分別為287家、593家。
但從同店平均日銷售額表現來看,海底撈上半年在三線及以下城市下滑最為明顯,同比下滑4.8%,一、二線城市這一數值則分別為-3.3%、-0.01%。據此推算,以服務取勝的海底撈,顯然并沒有找到最好的下沉經營狀態。
在今年6月的投資者交流會上,海底撈創始人張勇也曾坦承預判失誤,并表示對海底撈維持業績增長不抱有希望。神話破滅,市場看空海底撈的聲音也開始不絕于耳。
截至10月20日收盤,海底撈股價報收30.40港元,最新市值為1664.99億港元,與年初85.78港元高點相比,短短不足一年時間,海底撈股價已暴跌超60%。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