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坐擁5700億!金誠財富集資詐騙案首批一審宣判!騙局大起底
金誠隕落
作者/付影??來源/獨角金融
備受矚目的金誠集團(也稱金誠財富)集資詐騙案,日前在杭州市拱墅區人民法院迎來了第一批判決結果,11位涉案高管被判處8年、3年6個月期限不等的牢獄之刑。
2018年7月開始,金誠集團旗下的私募基金產品陷入兌付危機。
2019年1月31日,金誠集團召開了投資人代表溝通會,公司創始人、董事長韋杰在會上承諾,對金誠集團的總負債和存續的基金規模“都會負責到底”。
如今,涉案人員紛紛落網,投資人總計160億元的損失該在何時落袋為安?
“金誠系”涉案高管一審宣判
日前,杭州市拱墅區人民法院對金誠財富做出一審判決,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判處胡瑜、徐恒超等11人8年、3年6個月等不同期限的有期徒刑。
法院查明:韋杰等人以金誠集團為平臺共計向不特定公眾(包括100余家公司)募集資金450 余億元,造成損失160余億元。募集所得資金除少部分用于項目外,主要用于還本付息、支付公司運營成本及購置房產、奢侈品等用途。
2021年5月19日后,金誠集團案次第開庭審理。
金誠案共涉及27人。因人數眾多,該案分三批審理,前二批各11人以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提起公訴,韋杰、徐黎云、蔣雪琦、傅康洲、吳昊天5人以涉嫌集資詐騙罪提起公訴——前者最高刑期10年,后者最高無期。
2019年4月27日,因涉嫌集資詐騙、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杭州市公安局拱墅區分局對金誠財富集團創始人韋杰以及相關涉案人員刑事拘留,同年6月3日被批捕。
2018年7月開始,金誠集團旗下的私募基金產品陷入兌付危機。2019年1月31日,金誠集團召開了投資人代表溝通會,公司創始人、董事長韋杰在會上表示,金誠集團的總負債是103億元,存續的基金規模是157億元,他承諾“都會負責到底”。
2019年4月23日,金誠集團還在苦苦堅持,在官方微信上發布《聲明》稱,“我司的戰略重組目前已進入關鍵落實階段,為避免競爭對手及其他別有用心者通過重組信息牟取不當利益;甚至可能出于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破壞重組,從而損害全體投資人的權益,我司暫時不便透露重組具體細節。條件成熟時,我司將適時向投資人及相關媒體進行披露。”
如今,韋杰身陷囹圄,以及大量的涉案高管紛紛落網。
(圖片為金誠集團投資人提供)
曾經風光無兩
金誠集團,指以浙江誠澤金開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為主體,官網資料稱,金誠集團是一家綜合性的現代城市發展集團,在加拿大、日本、南非、新加坡等8個國家和地區的60多座城市設有分支機構,曾經擁有港股上市公司金誠控股(1462.HK,已退市)及新三板掛牌公司太悅健康(832227.OC,已退市)、麗晶光電(831777.OC,已退市)等5家公司。
在金誠集團發行的私募產品中,有很多產品都投向其運作的“特色小鎮項目”。金誠集團曾對外宣稱,公司從事的新型城鎮化業務,是PPP行業較有名氣的公司,至2017年9月底,擁有特色小鎮項目59個,與政府項目簽約總量超5700億元。
(圖片截自金誠集團官網)
韋杰是金誠集團的創始人、董事長,公開資料顯示,1981年韋杰出生于浙江東陽,他是浙江大學法學碩士,憑借其締造的“新型城鎮化下的金融產業鏈”獲2015中國經濟年度人物,旗下相關公司有177家。早年他曾在律所擔任法律助理,2008年前后,年僅27歲的韋杰創辦金誠,投身金融創業。2016年有雜志報道稱,韋杰曾接到一個電話號稱賺了11位數,躋身至百億身家的地位。
2016年開始,金誠集團以金誠特色小鎮為核心產品,以江、浙為核心,打造融合“PPP+產業化+金融化”的小鎮投資、建設、運營的全生命鏈小鎮。金誠特色小鎮曾在浙江、江蘇、湖南、貴州、福建、江西、湖北、河南、安徽、吉林十省有布局。
“PPP”指的是政府和企業合作成立合營公司,“產業化”指的是為金誠特色小鎮配套金誠文化、教育、酒店、醫療健康等產業,“金融化”則是通過產業基金投資、資產證券化、債券投資等金融手段服務于金誠特色小鎮。
簡言之,就是金誠集團與政府成立合營公司,經營特色小鎮項目,再由金誠集團通過旗下基金管理人發行基金產品參與項目投資。
而金誠集團的私募基金管理和基金銷售等業務主要由旗下的金誠財富運營操作。金誠財富擁有一家基金銷售公司浙江金觀誠基金銷售有限公司(原名“浙江金觀誠財富管理有限公司”,下稱“金觀誠”),金誠財富同時擁有新余觀悅、新余觀復、金誠資管、杭州金轉源、杭州金仲興、杭州觀復6家經備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公司出現問題前,7家私募機構發行登記備案的私募產品共達351個。
2018年5月,金觀誠迎來了“大地震”。因存在借用關聯方經營場地銷售私募基金產品、公開夸大宣傳等情形,金觀誠被浙江證監局采取責令改正并暫停辦理基金銷售認購和申購業務6個月的監督管理措施。
(圖片截自浙江證監局官網)
由于6個月禁售基金的監管處罰,金觀誠半年內不得發售基金產品,而2018年6月需兌付的金額有10億元,可實際上才募集到2億元。后來公司從各方籌措資金完成了兌付。但同年7月份,募集量只有幾千萬,流動性難題再也掩蓋不住了。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金誠集團決定統統展期。
金誠的隕落
據了解,金誠的私募產品期限一般是1-2年,項目的建設期一般是3-5年,在建設期內,通常需要發行新的基金產品來兌付前面的基金。等項目建設完成通過驗收后,政府才會分期撥付款項,并且承擔的利息成本不高于6.5%,低于金誠集團承諾給投資人的8%的收益。
一位熟悉PPP的行業人士曾對此分析,“PPP的收益率只有6%左右,當年就不看好短融長貸模式,且成本收益也不匹配,商業模式很難做到現金流自循環。”
(圖片截自網絡)
金誠集團表示,“金誠財富私募項目主要投向及盈利來自政府融資類項目的利息收入、ppp項目中自營物業及集團自營業務的運營收入、自有固定資產的增值收益、投資影視、股權類項目投資收益。”
根據金誠的運作模式,6個月禁售令無疑是造成其大規模逾期的致命一擊,沒有新的資金進來填補,資金鏈斷裂也就可想而知。更嚴峻的問題是,金誠集團旗下在建的項目大多是靠基金來補血,現在資金鏈斷裂,項目難以為繼,更別談政府會還款。
重新募資來填補資金缺口是最好的辦法。不過,2018年11月,浙江證監局發布公告,暫不解除對金觀誠責令改正并暫停辦理基金銷售相關業務措施的通知。
雪上加霜,金誠集團爆雷似乎已是命中注定。
2019年,私募爆雷情況屢屢出現,先是“阜興系”旗下意隆財富的多個私募基金爆倉;中精國投踩雷18億元,實控人外灘控股銷聲匿跡;后又有國盈基金實控人被警方采取強制性措施。
私募產品大規模出現問題是何原因?如何兌付?投資人權益又如何保障?
北京君佑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曾接受《新華網》采訪時提出了對私募基金監管的幾點建議,“有非法集資傾向的私募基金,關注點沒有放在如何投資上面,必須嚴厲禁止,從嚴懲處;而對于那些致力于吸納社會閑散資金,對高成長性企業進行投資的私募基金,可在搭建法律框架的基礎上,實行較為寬松的管理方式,促進資金自由流動,增加企業成長的活力。”
關于金誠財富集資詐騙案首批一審判決,你有什么看法?留言區聊聊吧。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