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關東”到“飛海南”:東北與海南的“推”“拉”流變
候鳥遷徙、東北賓館、專供餐廳......200萬東北人的4600公里海南朝圣路。
來源/互聯網那些事
候鳥遷徙、東北賓館、專供餐廳......200萬東北人的4600公里海南朝圣路。
春節雖然還早,綏化的李釗就準備了大包小包奔赴海南,準備貓冬。
他的行李中,有東北大米、哈爾濱紅腸、農家大醬和土豬肉,前年退休以后,他最喜歡的就是這種寒來暑往的遷徙。
從北到南,縱貫4600公里,翻越35個緯度,溫差近50℃,這是每年春節前后,全球大規模的遷徙活動中最為耀眼的線路:東北——海南。
像李釗一樣的東北人,還有很多,他們被稱為“候鳥”,寒冬一到就由北飛到南,享受海南的溫暖,來年暖和了,再由南飛到北,享受東北的清涼。
東北“候鳥”人群已成為近年來海南流動人口中不可忽視的群體。
海南真的遍地都是東北人嗎?
經常在短視頻平臺刷到這樣的內容:
硬核紀實博主密切跟蹤東北候鳥遷徙海南的Z384次列車盛況。
東北小伙創業兩年終失敗,一人一車跨越3700公里奔赴海南重拾生活。
90后女生哈爾濱騎行海南,堵車扎胎,冷風中啃面包,只為到“瓊崖”尋找內心的安寧。
最南和最北,最溫暖和最寒冷,如此對立兩種環境,讓海南成為東北人最向往的地方,一言不合就開遼。
有千里奔赴的度假,也有外長期定居。
有數據顯示,海南三亞常住人口不到80萬,其中就有30萬東北人。也就是說在三亞,每三套房中就有一套是東北人的。
更有“好事者”為助力東北人的遷徙,祭出“東北人在海南熱力分布圖”,“海南過冬租房攻略”,從氣候到地形再到臺風登陸地點分布,無一做了詳盡的“登島研究”。
在互聯網的段子里,每一個正宗的東北人從小到大都在心里虔誠的默念著海南,那是東北人的圣地,就如同藏族人的香格里拉,基督徒的伊甸園,穆斯林眼中遍地的牛奶與蜂蜜的天堂。
而海南也早已躍升為除黑吉遼外的“東北第四省”。
“離開海南,你甚至再也吃不到正宗的東北亂燉”,“豬肉粉條”更是要代替原住民“文昌雞”成為新海南特產。
在大眾點評的的東北菜,有各種維度的排行榜,“口味榜”“好評榜”“熱門榜”……每一家飯店下面都有數千條評論。
但真實的情況真的如段子里所說的這樣嗎?
東北人真的一窩蜂盤踞海南讓這里成為了他們的“第二故鄉”了嗎?我們數據說話。
從這張“2005年—2017年全國各地區凈流出人口數”的統計中我們可以發現:
長期以來人口流出最多的幾個省份一直都不是東三省,而基本上都是河南、四川、安徽、貴州、廣西這幾個人口大省,東三省反而一直處于中下游的位置。
如果你覺得2017年的數據稍微舊了一點,那“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結果來看:
凈流出人口最多的還是那幾個省(河南1549萬、安徽1017萬、四川733萬),東三省(黑龍江370萬、吉林194萬、遼寧69萬)加起來還沒有河南一個省流出的人口多。
到這里可能有人會說,雖然東北人流出的少,沒準都去了海南。
但從百度大數據的統計中可以看到,遷入海南的東北人在占比上都排不上號,雖然這類統計難以覆蓋大量冬季聚集海南的北方候鳥人群。
這下總算真相大白,其實東北人口流出對比起來并不多,而流入海南的東北人也不多。
那為什么在當下互聯網環境中,東北人總會給人一種“全面占領”海南的錯覺?又或者說,為什么提到海南會想到東北人而不是其他地方的人呢?
東北人為什么偏愛海南
互聯網曾經流行過對東北人的這么一段調侃,“你不是東北人,你不會明白一個沒有寒冷的地方對身處寒冷地方的人吸引力有多大。”
東北人是勤奮的,他們長年累月的對抗著嚴酷的自然環境,在冰雪中獻出自己,海南的優越自然條件是無法抗拒的。
其實不止是東北人,早在千年前,海南早就吸引了很多漢人流入。
現在海南的主要方言瓊語就是閩南語的一個分支,而海南的軍話則是由明代守邊軍人所留下來,海南方言的變化照應的是人口流變的歷史。
但那會兒還沒輪到東北人們“登島”,到1950年左右,有相當數量的東北人,他們用鋤頭墾出了海南新面貌,并在這里生根發芽。
這就是為什么很多東北人在遙遠還能有親戚的一個原因,也給后面的“大規模”遷移做好了基礎。
當然東北和海南的人口遷移,光看時間里海南對東北人的“拉力”還不夠,還需要回看東北向海南的“推力”。
90年代,各路“熱錢”把發財的小手伸到海南,那時候700萬人口的海南還能出現了2萬多家房地產公司。
而海口的平均房價更是從 1991 年的每平方米 1400 元漲到了 1993 年的 7500 元地價,這邊樓房的施工圖紙還沒畫好,那邊口頭上的房子就轉了好幾手。
到了1993年,海南的最高房價已經飆升到了10000元一平米,而那時候普通工人一個月的工資也就兩三百一個月。
而在此時,東北的工業劇烈轉型,大煙囪轟然倒地時,東北下崗員工的數量占到了全國下崗人數的 22%,每 5 個下崗工人里面就有一個人是在東北失業的。
如同當年闖關東一樣,部分東北人流向了全國各地,其中前往海南工作或做小生意的東北人,把這里水草豐茂的消息帶回了家鄉。
從 2000~2010 年,東北三省從人口流入 36 萬,變成人口流出 200 萬。
其中前往海南工作的東北人,把這里水草豐茂的消息帶回了家鄉。
就這樣,中國的南北兩角在“推”和“拉”中融在了一起。
東北人帶來的“安置錢”給海南注入了新的生機,而海南的商業環境和相對低廉的生活成本,作為經濟特區的就業機會,也為失業的老東北們創造了片再就業天堂。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當時的東北還處在改變的交叉路,但東三省可算得上90年代的發達城市,1990年到2000年這十年間,東三省占據著全國10%左右的GDP,東北人放在海南算得上妥妥的“old money”了。
東北人在海南干啥呢?
東北這些年流出的人口對比其他省份其實并不算多,然而東北人在海南卻能扮演最突出的角色,單純的數量并不能代表海南與東北的融合程度。
就如同當下百萬青年前往大城市,他們更多的是把“那里”當成了“掘金地”而不是“應許之地”,畢竟高昂的生活成本時時刻刻阻礙著他們長期駐留的想法。
比如北京、上海、深圳這樣的大城市的人口居留意愿就不是十分的突出,分別是34%、26%、31%。
但對于東北人來說,海南已經成為了他們的第二個家,東北流動人口以海南的居留意愿值較高,達到 83.45%。
如果說去上海是為了生活,留在海南就是生活本身。
為了生活的目的是單一的,而生活就是方方面面的,就好比一堆人一天只和你為了一件事“打照面”和幾個人天天和你“同吃同睡”,明顯后者的影響更為潛移默化且影響深遠。
東北人對海南的影響可謂無孔不入,民以食為天,老鐵來到海南的第一件事,當然是要吃飯。
當你問到服務員有什么“本地特色菜”可以推薦,很可能這時他推薦的可就不是文昌雞了。
服務員可能會用純正的東北話回應你:老弟,咱這兒能吃到最正宗的東北菜,豬肉燉粉條、鍋包肉、鮮蝦餡兒餃子,晚上還有燒烤。
現實總是如此魔幻而又理所當然,就拿海口舉例,東北菜不僅有,而且實現了對海南行政機關的“半包圍”,金手勺、金掌勺、金碗勺、金廚勺……更是做到了“隨意出沒”的境地。
朝鮮冷面在東北遍地開花后便走出了東北這片黑土地,逐漸演變成“哈爾濱特色烤冷面”,征服了海南人民的胃。
東北美食改變海南餐飲格局,但是免不了入鄉隨俗。
在海南任何一家東北菜館里,亂燉都是榜上有名的“本店特色菜”,而這道特色菜也會針對海南的自然環境做“些許”改良。
作為海島,海南耕地面積有限,90年代那會島上的主要農作物,主要都是椰子芒果之類的水果,蔬菜種類少得可憐,在北方1毛/斤的白菜,在海南卻能賣出天價,即便是物流發達的今天,白菜價都曾高達6元斤。
于是白菜燉粉條便在成本端消失在海南的東北菜館,在海南境內便幾乎全軍覆沒,根本沒機會端上臺面。
于是機智的東北老板只好就地取材,用一些價格比較便宜的燉菜、來取代傳統東北燉菜里的食材,比如青椒、木耳這種可以曬干后再慢慢運輸,降低途中爛菜、時效成本的便宜菜品。
一時間竟不知道是東北菜攻占了海南的胃,還是海南菜攻占了東北人的胃,可能這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一種相互成就,相互影響。
東北人帶來的不只是食物。
80 年代末第一批到海南闖蕩的東北人,也已近乎壟斷了部分海南服務行業,海南的交通、住宿、餐飲、旅游,有商機的地方,就有東北人。
東北人向來善于開枝散葉,他們在海南混的風生水起的消失不會止步于家族里的謠傳,中國互聯網上流傳著一種說法:中國的三大傳染病是感冒、哈欠,東北話。
東北話的感染力和表現力,讓老鐵們無論在哪個需要待人接物的行業都吃的開,天然繼承了老東北人在服務行業的優勢,不管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講東北話都沒那么困難。
如果你也想在寒冷冬季南下避寒,下了飛機回酒店,攜程司機是東北人;入住酒店的時候,熱情的拎包客們是東北人;出去一日游,開車來接的還是東北人。不客氣的說,但凡有商機的地方,東北人都無孔不入。
甚至你還能從熱情健談的東北司機師傅口中得知,三亞的房產30%是東北人的,你所落腳的酒店,半數也都是東北人掏腰包開的。
但伴隨著海南省服務業的逐漸飽和,來海南的東北人群也發生著變化。
東北老年人逐漸成為了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根據1%的抽樣調查,接近8成的三亞東北人現已超過60歲。
2020年的冬季,僅僅在三亞,就迎來20萬左右來自東三省的老人。
海南之所以能迎來這么多東北老人的背后,是東北滿足不了老人的養老需求,漫長的冬季和零下的溫度困擾著千千萬萬的東北老人。
在2019年東北的65周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就達到了近1600萬,但這也真是海南逐步飽和的服務業市場的突破口。
每年遷移到海南過冬的東北人已經逐漸接近200萬,快接近內蒙古自治區280萬老年人口的規模了。
當然面對“遷徙過冬”大軍,最先吃螃蟹還是在海南早已扎根的東北小老板們。
在海南的陵水新村鎮,不少自建房里就提供過冬房屋出租服務,而在約 3000 人的三亞海坡村,每年冬季有近四萬外地人入住,為當地人提供了充足的房租來源。
這種自建房的出租價格也十分公道,一個月幾百到幾千不等,服務不同消費水平的過冬人群,并且打出了接收東北老鄉的旗號,將提供東北飯菜作為賣點。
“誒呀?恁們也到啦?啥前兒來的?”是兩個在黑土地上陌生東北人在海南重逢的暗語。
除了村民的自建房,在三亞也出現了養老社區,專供候鳥老人居住,在三亞有養老院104家,專門的養老公寓至少有300家。
從零散村落到規模化社區三亞養老社群的發達程度可以在全國排上前列。
當然在海南的廣場上,廣場舞曲目也會隨著候鳥的入駐季節性的切換,“東北二人轉”與“海南竹竿舞”這樣的文化碰撞會有什么新的化學反應也值得我們遐想。
隨著東北人的涌入或者季節性的遷徙,海南也積極擁抱變化,開辟直達航線、異地民政服務、異地醫保等東北個性化通道,東北人在海南生活越來越便利,進一步有了家鄉的歸屬感。
而有了房子和社區的東北人自然也懂得感恩,他們與類似“候鳥人才辦公室”這樣的人才通道通力合作,用返聘、參加志愿活動等方式將季節性的人才投入到參與當地的發展建設中。
要知道的是僅僅在在2017 年,海南全年接待游客 6500萬人次,實現總收入860億。
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在三亞街頭見多了具有辨識度的東北口音,于是便把東北人在海南的消息傳播四散,也就形成了“全海南都是東北人”的當代互聯網錯覺。
在李雪琴的脫口秀里,鐵嶺是宇宙的盡頭。
離開東北的人,他們充滿浪漫的理想,去溫暖的地方看春暖花開。但他們從未將自己視為海南人或者南方人,他們骨子里的東北味根本無法抹去。
跟綏化親戚通完電話的李釗總是會感傷:
“離開東北,傷感更多一些,慶幸談不上,每次聽到親戚們聚我都很羨慕。”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