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watch,智能穿戴的破局之路
在剛剛結束的天貓雙十一期間,Apple在京東的銷售額突破了一百億,成為了中國內地雙11消費節創辦以來,歷史上第一個銷售破百億的品牌。
來源/互聯網那些事
Apple要靠手表繼續贏?
在剛剛結束的天貓雙十一期間,Apple在京東的銷售額突破了一百億,成為了中國內地雙11消費節創辦以來,歷史上第一個銷售破百億的品牌。
而除了手機電腦產品,另外一個蘋果布局七年的蘋果手表產品線,同樣成為了消費主力。
今年蘋果最新發布的Apple Watch 7代也獲得了巨大的銷量。同樣,截至11月11日0點30分,小米可穿戴設備全渠道累計銷量突破了200萬件,人氣火爆。智能穿戴設備以及成為了消費者選擇的一個新的市場,各家也紛紛入局智能穿戴行業。
1、從時尚走向健康,“蘋果表”的蛻變
2021年,蘋果發布了第七代Apple watch,伴隨而來的升級,除了更大的顯示面積,還有專門為殘障人士設計的一系列功能,蘋果一直想做的也不只是一塊表這么簡單,Apple watch背后布局的更是蘋果期待的下一代智能終端互聯平臺。
在疫情期間,蘋果推了能夠全天監測血氧飽和度,目前來看,蘋果所正在布局的Apple Watch更加偏向于關注用戶的健康,以健康為中心向周圍擴散,布局運動,醫療等等領域。而隨著Apple watch 7代的發布,從4代開始,蘋果在海外發布的egc(電子心電圖監測)功能,也即將迎來國行版本的更新。
與普通的手環類產品定位不同,Apple watch誕生之初,就更加具有時尚色彩。
無論是其顛覆傳統圓形表盤開創了,方形表盤的設計,還是之后推出了一系列的多彩表盤設計,以及豐富的可替換表帶,甚至還與運動巨頭Nike,時尚巨頭愛馬仕進行聯名,這一些列定位都在彰顯著Apple watch更像是一個面向于運動時尚的產品。
但后來市場證明,如果只是做出了一款售價高昂的方形電子手表,并不能夠獲得市場的青睞。相反,類似于小米手環這種功能簡單,主打運動,售價便宜的產品則得到了更多消費者的認可。
蘋果公司也正是認識到這一點,在不斷的產品迭代過程當中,蘋果也逐步完善了手表當中的運動與健康相關的功能,加入了步數,專門的健康app,心率傳感器,血氧傳感器等等。
正是隨著產品功能的逐步完善,據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數據顯示,。2018年Apple watch的出貨量增加了22%,以37%的市場份額占據了市場第一。
配合Apple watch的功能,蘋果也在其健康app當中更新完善了部分功能,用戶可以更直觀地看到自己的健康狀況,在心率異常時及時預警,為用戶提供客制化的醫療保障服務,女性用戶還可以借助app進行經期管理以及備孕等等一些列功能。
Apple watch為蘋果推出的客制化醫療服務提供了硬件保障,收集用戶的數據,并且進行大數據分析,ai檢測,一些列的功能幫助蘋果鞏固了自己在智能穿戴領域的市場份額,并且為其進入醫療領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越來越多的廠商看到了智能穿戴設備行業的新風口,開始逐步布局智能穿戴設備。
2、智慧醫療,可穿戴設備的下一步?
蘋果在硬件段完成了對于智慧醫療設備的布局,具有強大檢測能力以及算力的穿戴設備為更好地提供個人客制化醫療服務提供了先決條件。
與此同時,各大廠商也開始紛紛入局。據消息稱,華為已經獲得批準,生產腕部單道心電采集器,這一消息意味著華為的智能穿戴設備也發展到從簡單的運動記錄到健康監測到新階段。從簡單的穿戴設備邁入醫療器械產品的生產。
據IDC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第四季度的全球智能可穿戴市場中,華為僅以6.7%的份額排名第四,但在國內市場,華為的市場份額為22.3%位居市場第一。
目前,華為開始在醫療器械領域上進行布局,一方面是在為智能穿戴設備提供軟件以及硬件技術,而另一方面,更是意向通過智能穿戴設備開辟出新的賽道,布局新的戰略發展方向。
“萬物互聯”是華為推出鴻蒙系統的主題,蘋果公司也在自己的產品布局當中強調不同的設備,生態之間的聯動。這些傳統的手機巨頭,都在硬件端開拓新的市場格局來幫助用戶串聯起自己的智能設備。
而其他互聯網巨頭公司嗅到了新的風口,同樣開始在其背后的智慧醫療產業進行布局。
早在2016年,騰訊便陳粒了騰訊健康醫療,提供醫療云服務以及腫瘤助手來幫助用戶解決其健康問題,從軟件層面運用大數據與互聯網服務用戶,華為除了硬件同樣也在軟件醫療云服務,以及AI輔助診療方面布局,協同自家的健康狀態檢測設備更好地給用戶帶來醫療服務,百度投資東軟醫療,京東推出京東健康,阿里有阿里醫療等等。
據天眼查數據顯示,2020年醫療行業專利繼續攀升。各大互聯網巨頭在智慧醫療的布局,必然會帶給國內的醫療產業帶來新的發展,給用戶帶來新的更為便捷的醫療體驗
3、科技的B面:無隱私不健康?
無論是智能穿戴硬件的井噴式發展,還是各大互聯網公司借助大數據以及云服務推出智慧醫療服務,最終受益的都是用戶。
但其代價就是,用戶必須向科技公司奉獻自己的個人隱私數據,以此換取智能穿戴設備的數據服務。
比如Apple watch的心率檢測預警幫助了部分用戶預見了可能存在的心臟問題風險,并且及時地進行檢查,“防摔倒服務”的確幫助了許多老年人在摔倒的時候及時呼救,避免了悲劇的發生。一塊不起眼的智能手表,此時此刻,也許就正在挽救一個人的生命。
但是這也就意味著你無時無刻都在被科技公司后面的“云平臺”監視著。
各大公司紛紛開始布局醫療產業,會給我們帶來更精準地檢測心率設備,曾經也許普通大眾不會在家里準備一臺測量血氧的專業設備,而現在僅需要一塊手表,我們就能全天候地時時檢測自己的血氧,科技的發展讓我們越來越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況,也讓我們能更便捷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
為了健康而讓渡隱私,值得嗎?我想很多用戶都會給出肯定的答案,可是當公司布局智慧醫療的同時,又利用用戶的隱私數據與醫療企業達成生意合作的話,對消費者來說顯然是不利的。智慧醫療+智能穿戴的布局發展究竟能給用戶帶來多大利好,還是會給用戶帶來無窮的困擾,同樣是我們需要去思考的問題。
未來到底是什么樣的?
許多的科技公司開始思考,是不是通過VR串聯起的“元宇宙”能成為下一個互聯網的風口,卻沒有發現每天加班,熬夜,鮮少運動的用戶實然存在著對于健康監測,對于運動記錄運動提醒的需求。
未來會通過VR展現在眼前,還是集中于智能穿戴設備,很難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隨著各大公司的投入,大數據,AI,云服務確實能讓我們享受到更好的更便利的智慧醫療。
也許,在不遠的未來,某一天我們或許不需要真正走入一家醫院進行體檢,只需要佩戴一塊手表,打開一個App,里面就會有一個專屬于你的私人AI醫生,為你匯報你的健康狀況。
同樣,我們依舊需要警惕,在科技設備無時無刻不在檢測我們健康的同時,我們應該怎么保護自己的隱私,公司布局智慧醫療與醫療企業合作又怎么防止隱私泄露,政府又應該怎么監管這部分用戶數據的泄露,都應該是我們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科技讓人向往,但背后的數據權力讓渡同樣讓人恐懼。
數據來源:天眼查,idc,counterpoint research,京東
圖片來源:網絡
參考文章:
鋒見《華為悄然入局,智慧醫療戰場硝煙》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