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倉”恒大、“接盤”泛海,千億洋河為何偏愛理財?
3年前,洋河董事長王耀振臂高喊“千億營收、萬億市值”的宏偉目標,3年后的今天,洋河距離千億營收還差800億,距離萬億市值更是遙遙無期,眼看已掉出白酒上市企業第一梯隊的洋河,卻難掩對信托理財的癡迷,更因“重倉”恒大,導致1.68億本息逾期,或迎發系列危機……
來源/互聯網那些事
3年前,洋河董事長王耀振臂高喊“千億營收、萬億市值”的宏偉目標,3年后的今天,洋河距離千億營收還差800億,距離萬億市值更是遙遙無期,眼看已掉出白酒上市企業第一梯隊的洋河,卻難掩對信托理財的癡迷,更因“重倉”恒大,導致1.68億本息逾期,或迎發系列危機……
01,“百億游戲”引發蝴蝶效應!
當中國著名酒企買了中國最大地產商的信托產品后,原本毫無關聯的洋河和恒大,瞬間成了“命運共同體”,近日,洋河“踩雷”恒大事件爆發,這場危機,也讓3個月前,史玉柱有感恒大的“先知”預言一語成讖。
2021年12月3日,中國恒大發布無法履行擔保責任的公告,其一筆2.6億美元的美元債將無法及時兌付,消息一出,引發連鎖反應,手握多支恒大系信托產品的洋河首當其沖。
12月4日,洋河發布公告,稱去年5月出資1.9億元認購的投向恒大貴陽一項目的信托產品,如今約1.68億本金與收益到期無法兌付,此外,洋河手頭仍持有4只恒大信托產品,將于2022年到期,合計金額達5.93億元,千億洋河,就此“踩雷”。
除“恒大系”之外,洋河還精準踩中了寶能、陽光城和中國奧園的“雷點”,這三家房企合計風險額度高達8.4億元,明知高風險,洋河為何會深陷頻頻爆雷的地產信托漩渦?
夏娃的蘋果:被巨額回報率誘惑
在傳統實業中,熱衷于投資理財的大公司并不在少數,前有炒股巨虧15億的云南白藥,后有年擲百億大玩信托的洋河。
當然,也不能一棒子打死洋河的投資樂趣,畢竟,洋河也曾靠投資信托大賺特賺。
2017年,洋河委托理財高達155.1億元,其中67.75億元用于信托理財產品,71.76億元用于銀行理財產品的購買,剩余部分存銀行和投券商等理財產品,該年度,洋河獲得的投資收益達到6.24億元,占總利潤額的7.05%;
2018年,洋河委托理財發生額為199.57億元,其中,100.4億元用于購買理財產品,85.67億元購買信托理財產品。該年度,因理財產生的收益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和處置產生的投資收益達9.18億元,占總利潤的8.47%;
2019年,洋河狂砸 185億委托理財,其中用于信托理財的產品金額達104.4億元,用于銀行理財產品的有78.68億元,該年度,產生的投資收益達8.51億元,占總利潤的8.71%;
2020年,盡管有疫情的黑天鵝,公司全年營收同比下滑8.76%,但洋河還是委托了160.33億理財,其中信托理財產品有121.2億元,銀行理財產品發生額39.1億元,并且靠著投資賺回了約24億元的凈收益,為當年期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貢獻了32%的份額;
2021年上半年,洋河委托理財發生金額達193.94億元,其中信托理財產品發生額127.34億元,通過股權投資與理財投資在內的渠道獲得的收益為5.43億元,占利潤總額7.24%。
梳理到此,不難發現,洋河之所以把投資重心從低風險的銀行理財向高風險的地產信托傾斜,歸根結底是為了獲取超高利益回報,比如,2021年上半年,洋河投的恒大系信托,收益率最高達到了8.7%,涉及陽光城的收益率高達8.7%,涉及寶能系的回報率高達8.9%(2020年,這一數據達到了驚人的9.4%)。
本次恒大系暴雷,當屬洋河意料之外的事件,比起洋河曾在恒大系信托產品上賺到的收益,1.68億即便無法收回,也難傷洋河元氣,但明年即將到期的4支恒大系信托,以及陸續要兌付的陽光城和寶能項目等,才是懸在洋河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不務正業”的洋河為何如此執著信托理財?
02,千億洋河之痛!
我們將視野拉回洋河的業績基本盤后,不難發現,已然掉隊的洋河,難言之痛:
虧損的B面:存貨高企
依財報數據,2021年前三季度,洋河股份實現營收219.42億元,同比上漲16.01%,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72.73億元,同比微增0.37%,單看下來,數據倒也不算差?
但橫向比對20家上市白酒企業的財報,不難得出,洋河16.01%的業績增速和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增長率是顯然落后于五糧液、瀘州老窖、山西汾酒的。
2021年Q3,洋河實現單季營收64億元,同比增長16.7%,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15.51億元,同比下降13.1%。Q3業績被拖累有投資虧損的直接原因。
據公開資料,2021年8月10日,洋河重金受讓民生信托5.9455%的股權,而民生信托為中國泛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控股,實控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泛海系”盧志強,因此,坊間一度傳言,洋河成了泛海系的白衣騎士。
2020年,洋河營業收入為211.25億元,同比下滑8.65%,凈利潤74.77億(這其中有24億左右來自于投資理財),同期茅臺斬獲455億歸母凈利、五糧液拿下199億歸母凈利…
在洋河凈利潤增速下滑的背后,我們仍發現了其存貨居高不下的事實:
2018年~2021年9月30日,洋河股份的存貨分別高達138.9億元、144.3億元、148.5億元、149.9億元,呈穩步攀升之勢,今年仍然在消化去年的庫存,當年新品增長乏力。這些弊病,遠比洋河投資失利帶來的危害大。
城門失守
洋河曾是酒企營銷的標桿,如今,洋河不得不面對營銷投放效應遞減和渠道分銷受限的雙重窘境,廣告投放的效果下滑后,洋河也曾想堅定地跟隨茅臺和五糧液的漲價路數,怎奈,品牌影響力尚有差距的洋河最終雷聲大雨點小,800元以上的高端白酒產品,迄今并未收獲很好的市場反饋,就連引以為傲的深度分銷體系也暴露了嚴重的弊端。
洋河的深度分銷,也即靠自有銷售人拓展市場,廠商擁有很高的主動權,但是對于渠道經銷商按不同市場、不同品牌和不同渠道做精細化差異對待后,終端價格差的問題就暴露出來,甚至引發出頻頻的竄貨事件,而且差別的定價進一步壓縮了傳統渠道的利潤,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這些渠道主推洋河的積極性,而洋河非但沒有及時安撫經銷商,反而推出了針對經銷商的剛性考核,令經銷商資金承壓,也為市場秩序的混亂,埋下了伏筆。
你所忽略的細節,就是友商超越的機會,經銷商抱怨聲四起時,江蘇另一本土白酒名牌今世緣卻異軍突起,他們給予經銷商足夠的利潤刺激,加速蠶食洋河的蛋糕。
據公開數據,2017年之后,今世緣開啟了強勢逆襲:
2017年,今世緣省內銷售27.75億,增速12%,洋河省內銷售102.3億,增速10%,雖然絕對值洋河仍然是省內老大,但體量本來就小的今世緣的增長速度,已然不容小劇
2018年,今世緣斬獲省內銷售35.14億,同比增長26.2%,洋河銷信116.12億,增長13%,此時的今世緣,增幅已然是洋河的2倍,呈力壓之勢
2019年,今世緣斬獲省內銷售45.27億,強勢增長29%,同年,洋河官宣戰略調整,業績回到了2017年的水平,至此,今世緣完成華麗逆襲。
到此,在產品基本盤上承壓的洋河,利用寬裕的現金流,押注超高回報率的地產信托產品,仿佛成了其補充公司利潤,美化財務報表屢試不爽的奇招,但在“恒大系”和“泛海系”爆雷的當下,合計持有地產信托31億元左右規模的洋河,還將隨時面臨再度“踩雷”的風險。
江蘇本土市場有今世緣在見縫插針般的猛追,全國市場,又被茅臺、五糧液、汾酒和瀘州窖等強壓一頭,昔日的白酒行業“市值老三”,如今凈利潤增速和市值皆已淪落到“TOP5墊底”,亟待破局的洋河,還有新故事嗎?
參考資料:
信源綜合中國基金報,藍騰財經,異評酒,公司研究室等相關報道,圖源財報及網絡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