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殺入寧德時代,3000多人瘋搶千個崗位
中國正在發生全球的第五次制造業大遷徙:一是低端制造業外遷至東南亞、印度等地,二是部分科技實體產業鏈從東部內遷至中西部地區。
文/張藝? 來源/商業數據派
“招滿了,等明年吧。”陳曉雅興致昂揚地跑到招聘現場,卻等到“一盆冷水”。
12月3日,新能源巨頭寧德時代全資子公司四川時代在宜賓開展招聘。現場人山人海,熱鬧程度堪比春運。
?
陳曉雅正是浩浩蕩蕩地“求職大軍”中的一員。“3000多個人搶1000個崗位,競爭太激烈了。”她說。
?
競爭加劇,導致此前未進過廠的陳曉雅,對自身經驗上的短板更加焦慮。
?
如此龐大的應聘人群也在四川時代的意料之外。
?
“有人跋山涉水從云南、甘肅等地奔波至此,有人乘坐4-5個小時的車程趕來至此,也有人凌晨早早便等候至此。”
?
寧德時代官方公眾號發文表示:“由于我們的預判偏差,未預測到有3000+的求職朋友同時來到現場面試,從而導致了現場遠超平日接待人數,產生了招聘現場人手不足、秩序維護不周等情況。故我們在現場不得不采取以現場排號的方式,安排有2000+的求職者回家等候具體面試時間通知。”
?
12月5日,四川時代公眾號發布公告稱:12月10日后,宜賓本地暫緩面試,重啟面試時間預測明年2月。
?
(圖片來源于央視財經)
?
“看這架勢,明年也不一定能進啊。”陳曉雅突然很沮喪,本來以為“進廠”是十拿九穩的事,如今已經辭去銷售工作的她,任憑思緒在風中凌亂。
?
不過,事情很快有了轉機,陳曉雅錯失了“良機”,但卻找到一個“撿漏”機會。據官方公布,12月6日-12月11日、12月13日-12月18日面試現場新增寧德、江蘇等四家公司的招聘場地。
?
陳曉雅決定“曲線入職”:先去江蘇時代上汽工作,半年后可以申請調回宜賓。據悉,時代上汽是上汽與寧德時代合資成立的電芯制造公司。
?
“我7號去面試,11號做核酸,12號出發去江蘇。”拿下機會的陳曉雅甚至來不及在家庭和工作之間徘徊,就開啟了異地工作之旅。“要過年了,很多人不想去外地。”她停頓了幾秒鐘緩緩說道:“可是我也沒辦法。”
?
相比之下,陳曉雅算是幸運,在這場“千人大戰”之中最后奪得一席之地。
?
為什么寧德時代能在四川宜賓掀起了一陣瘋狂的“搶職潮”?隨著制造業從東部沿海撤退,產業西遷,中西部小城開始通過大廠打開新世界的大門,這種新沖擊力如何影響遷移企業本身以及當地經濟?
小城狂歡背后的內卷
四川時代求職熱的背后是寧德時代的大動作。據報道,寧德時代與宜賓簽約的項目已達7期,總投資約380億元,全部建成后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動力電池生產基地之一。自然而然,該基地也將產生巨大的人力資源需求。
?
從四川時代的官方消息可以看出,在當地,主要招聘群體為生產技術工人,此外,一些較為高階的崗位,如工程師等對學歷和經驗要求相對較高,起步為本科。
?
對于當地的其他制造業來說,四川時代帶來了一次待遇內卷,這也是令數千人哄搶崗位的核心原因。
?
在四川時代工作的生產技術工人方永向《商業數據派》透露:“我一個月扣除五險一金可以拿到6000多。”該公司的官方招聘公告給出的綜合薪資也在6000至9000元。“同樣的工作性質,到手三四千和六七千,你會選擇哪個?”他表示與此前的工廠相比,目前工資水平成倍提升。“現在隔壁的幾個電子廠如康佳、朵唯都不好招人了。”
?
(四川時代招聘公告)
“四川時代工資待遇算很不錯的。不過因為是電池生產,部分崗位可能會存在一些危害,如果是未孕的女性可能需要考慮一下,我覺得已經生過小孩的也就無所謂了。”一位負責當地工廠招聘的工作人員表示。
?
“這個工資水平真的令人眼紅,我也有一種想進廠的沖動。”王曉是一名小學老師,她透露班里很多學生家長都進了四川時代,這是最近大家討論的熱門話題。“在當地,這個工資福利可以和五糧液媲美了。”
?
對于基層工人來說,工資福利就是最大的誘惑力,然而對于高級人才來說,進廠的吸引力遠不止于此。如央視財經所報道,許多歸國海龜現在也愿意“進廠”,因為智能制造的升級改變了傳統重復、繁雜的生產模式,工廠也可以“高精尖”。
?
智能制造也隨著大廠的到來,進一步滲透到傳統的基層生產,無形中革新或者教育全民的生產方式。
?
王敏是一位寶媽,聽到機會時也想要試一試。“我在順豐做過挑揀工,應聘流水線工作肯定沒問題。”她不曾想,卻被現場面試難住了。
?
“卡在關鍵一環——不會用電腦,我記得以前進廠也不會嚴格要求這項技能啊。”據王敏透露,面試官對這一項技能十分看重:“有一個女生聲稱自己會用電腦,但是面試官追問了某一快捷鍵有什么用時,她沒答出來,然后就被刷下去了。”
?
顯然,對于很多傳統流水線工人來說,會電腦這一技能要求就是新門檻,這也意味著中國的制造業從基層發生微妙的變化。
?
“這里的機械化操作比一般的半自動化要好一些。我們的工作主要是程序控制,有部分是人為的,主要是拉料、上料、處理異常,會有老師培訓。”李俊是成功“打入”四川時代生產部的一員。
?
曾經主要從事汽車維修工作的李俊表示:修車競爭太大了,所以決定轉行,但也直言現在的工作很累:“工資還可以,主要是累,身體累還好,主要是心累。”
?
在四川時代,和大多數工廠相似,生產工人主要是12小時,兩班倒制度。“我們沒有計件,都是靠加班計時。產量壓力大,關系戶很多。累的累死,閑的閑死。”據李俊透露,四川時代的工人比總部寧德時代多三分之一,產能壓力也大得多。“舉個例子,總部一天需要生產6000個鋰電池,可能我們就需要生產12000個。”
?
不過,盡管如此,李俊并沒有任何放棄的念頭。從千人爭奪大戰中脫穎而出本就不是易事,再加上四川時代擁有嚴格的等級制度,有機會一直做到退休,穩定性較強。“一方面,這個公司比較大,發展長遠;另一方面,現在職業年齡焦慮越來越嚴重,如果可以穩定待下去就可以避免這個問題。”他說。
?
但事實卻是,目前,打工人的年齡焦慮不止于互聯網,連制造業也有所苗頭。據李俊透露,四川時代招聘的工人不能超過40歲,而富士康的招聘條件是不超過45歲。“大部分都是二三十歲的,三十歲左右的偏多。”
?
“隨著年資增加,等級可能越高,工資也就越高。”李俊想,無論如何都要”占坑“,這也是陳曉雅寧可先放下小孩,愿意去異地的內因。
?
第五次制造業大遷徙
中國正在發生全球的第五次制造業大遷徙:一是低端制造業外遷至東南亞、印度等地,二是部分科技實體產業鏈從東部內遷至中西部地區。
?
就像如今談到深圳,首先映入腦海的不再是華強北,而是以騰訊、華為為代表的科技公司,以及各類機器人產業。
?
“低端制造”的標簽,中國已撕去大半。
?
據第一財經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與全球制造業競爭力》顯示,后危機時代,大多數經濟體的平均勞動成本上升在大幅度放緩的時候,中國制造業的平均勞動成本增長速度卻從危機前的11.0%攀升到了危機后的13.1%,為全球主要制造業國家的最高水平。相比之下,印度從10.6%降到了4.7%。
?
耐克、阿迪等服裝制造業,以及蘋果、三星、富士康等電子組裝制造業已嘗試從中國撤退。
?
中國正在從“制造大國”轉向“智造大國”,此時,東部沿海地區憑借成熟的產業形態率先打響科技革命第一槍。
?
同時,也正興起一股產業內遷的潮流。
(圖片來源于網絡)
近年,國內土地租金持續飆升,人力成本飆升,東部工業優勢逐步消退,開始轉向高精尖科技產業發展。此外,政策層面也在不斷推動優化產業結構,我國對低端制造行業的扶持逐漸轉移。
?
多種因素導致,制造業從業者出現了“西遷”趨勢,據21世紀經濟研究院數據顯示,2015年四川省的制造業從業人員為591.23萬人,2019年上升至600.62萬人;2015年貴州制造業就業人員為85萬人,2019年上升到93.7萬人。
?
一直以來,陳曉雅對外出務工并不感興趣。“記得小時候,父母長期在廣東那邊打工,我們這一代人很多都曾是留守兒童,總感覺缺少些什么。”所以,她希望能夠陪伴自己的孩子長大,不讓歷史重演。
?
“這次招聘待遇好,又是在本地上班,可以照顧家庭,所以搶手真的很正常,我也是做長遠打算,半年后申請回調,然后陪在家人身邊,以后不用跑這么遠。”她說。
?
從社會效益上來看,許多科技、電子制造工廠內遷,可以帶動內陸經濟,改善就業結構。對于企業本身來說,這也不失為一次“二次發展”的機會。
?
從顯性層面來看,工廠內遷給企業帶來的是人力、資源成本壓力的降低,企業資源更加合理分配。但從更長遠來看,企業可以為自己建造一個強大的“軍火后備庫”。
?
以寧德時代為例,作為新能源時代的“寧王”,要贏下LG等強勁對手,“中國效率”是決勝密碼之一。
?
動力電池提速擴產迫在眉睫,產業鏈全局觀也要跟上,如何快速完成如此龐大的一項工程?寧德時代需要找到廣大優質的伙伴。
?
其實,這已經是寧德時代第三次加碼四川基地產能,近日又在貴州成立新能源材料公司。
?
除了該地區在用電、人力等方面,可以有效降低制造成本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產業鏈資源非常豐富。數據顯示,四川鋰礦資源占全國已探明儲量的52%,鋰材料生產產業鏈完善。對于寧德時代來說,這是一個天然的電池生產地。
?
此外,一個巨頭帶來的聯動效應也是一大看點。
?
寧德時代內遷也帶動了一次產業上下游的“西遷運動”,如璞泰來擬出資5億元設立四川紫宸,加碼鋰電負極材料。恩捷股份控股子公司上海恩捷擬投資58億元,在重慶建設16條鋰離子電池微孔隔膜生產線及39條涂布線項目。一個生態集群正在形成。
?
四川時代的落座,打破了小城往日的寧靜,也激發了傳統電子廠的“焦慮”。但是,如果這件事可以有“多贏”,那么,卷一卷又何妨?
?
*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