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直錕治喪會毛阿敏朋友眾多,身后中植系至少持股33家上市公司
低調的民營資本大佬,突發心臟病去世。
作者 | 高遠山?編輯丨高巖?來源 | 野馬財經
民營資本大佬、“高調做事、低調做人”的“中植系”掌門解直錕去世。
多家媒體獲悉,“中植系”實控人解直錕于12月18日早間猝然離世。當日晚間,中植企業集團網站發出訃告,證實解直錕因心臟病突發搶救無效,于2021年12月18日9時4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61歲。網站變為黑白色調。
訃告提到解直錕生前最愛詩人朗費羅的詩句“在世界遼闊的疆場上,在生命露宿的營地上,別作默默無聲、任人驅使的羔羊,要在戰斗中當一名英勇無畏的闖將”。
目前,中融信托董事長劉洋受家屬委托,代理主持中植集團全面工作,待新領導選出后再行調整。公司稱,中植集團各級管理團隊團結穩定,各項業務正常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平穩運行。下一步,集團將按照解直錕確定的發展戰略,繼續堅持實業與資管雙輪驅動的理念發展。
治喪委員會主任委員由劉洋擔任,他是前中植企業集團董事局主席、現中融國際信托董事長,也是解直錕的外甥;
委員名單中的于冬和博納影業CEO同名,今年4月,于冬被拍到和解直錕毛阿敏夫婦等人在路邊大排檔喝酒,私交不錯;毛阿敏為解直錕妻子,著名歌星;陳凱歌和夫人陳紅是著名導演和影星;解植春是解直錕的哥哥,現任中國富強金融(0290.HK)董事會主席及執行董事、中國太平(0966.HK)和民生銀行(600016.SH)獨立非執行董事,此前在多家金融機構任職;解子征是解植春的兒子,現任中植企業集團董事;解植秋是解直錕兄弟,曾任中國工商銀行大連市分行行長。
名單中未發現解直錕和毛阿敏子女名字,據公開資料,女兒現年17歲,兒子14歲。女兒解豐鳴曾在抗疫影片《中國醫生》中,客串演員袁泉的“女兒”一角。
一位中植員工表示,昨日還在電梯里看見過解直錕,逝世實屬突然,目前集團運作一切正常。一位曾和解直錕打過交道的投資人對筆者表示,解直錕身材高大,為人和善。
一位跟隨解直錕多年的前中植高層得知解直錕去世的消息萬分悲痛,他形容解直錕“有格局,有情懷,有擔當,有魄力的人,對人很好”,解直錕工作勤奮,每天工作14小時以上,每年只休息兩天,正月初一和八月十五。“公司高層有幾十人,解直錕會在每人每年生日時,寫信(解直錕口述,秘書執筆)并送禮物,令人感動。”
解直錕最后一次在公司新聞露面是今年10月23日,他蒞臨了中植集團在京舉辦的第四屆“天儀杯”合規知識競賽。
白手起家建立萬億版圖
相比于商界大佬的身份,外界更多時候貼給他的標簽是“毛阿敏的老公”、“解植春的弟弟”。
據工商信息,“解直錕關聯公司共8家,其中對中海晟豐(北京)資本管理有限公司100%控股,該公司持有中植企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植集團”)76%的股權。中植企業集團間接對超999家公司持股,涉及教育,能源,保險,房地產開發諸多領域。
解直錕家族在《2021胡潤富豪榜》排名241位,和去年一致,財富規模260億元,同比增加21%。而其實控的“中植系”是資本市場上神秘而又龐大的民營資本巨頭。
從東北的一家普通工廠走出,30年間創立起一個金融帝國,管理萬億財富,執掌“中植系”的解直錕很少接受媒體采訪,“高調做事,低調做人”是業內對他的普遍評價。但是圍繞他和“中植系”許多引人入勝的傳說從未消散,引得人們格外好奇。
解直錕原名解植坤,1961年1月,出生于黑龍江省。畢業于黑龍江省委黨校,參加工作后從黑龍江省伊春市五營區印刷廠的一名普通工人一步一步升任廠長。
至于為何改名,外界猜測解直錕是為了不讓人們過多注意到他與前中央匯金公司總經理解植春的親兄弟關系,但“中植系”一位跟隨解直錕多年的內部人士曾透露,解直錕實業起家,一直都是用解植坤這個名字。是從事金融行業之后,擔心木克金,所以把名字中的“植”改為“直”,把“坤”改為金字旁的“錕”。
1995 年,解直錕成立黑龍江中植企業集團公司,注冊資本總額5000萬元人民幣,當時主要從事造紙材料經營。1997年,中植企業集團進入房地產開發領域,項目遍及北京、上海、昆明、哈爾濱、雙鴨山、阿城、合肥、濰坊等城市。完成了早期資本積累。
2003年,著名歌星毛阿敏低調完婚,她曾在節目中說自己倒追解直錕半年才追上,可見毛阿敏對解直錕的感情之深。二人結婚18年育有一子一女,二人生活低調,也未有負面消息傳出。
目前,中植企業集團逐步發展成為涵蓋實體產業、資產管理、金融服務、財富管理等領域的綜合性企業集團。
根據官網資料,在實業板塊,集團依托控股的十家上市公司和獨角獸培育平臺,大力發展半導體、大數據、大消費、大健康、幼兒早教、新能源汽車、生態環保、企業外包服務等細分行業龍頭。在內蒙古、山西、貴州、云南等省(區),已探明煤炭資源儲量45億噸,涉及采礦權、探礦權30多宗,包括主焦煤、配焦煤、無煙煤等,設計產能超過2千萬噸/年。金屬和非金屬礦遍及全國十二個省份,礦床潛在價值1200多億元,包括金銀銅鐵鎢錳鋰、砂石骨料等。
在金融板塊,集團戰略控股或參股六家持牌金融機構,包括中融信托、中融基金、橫琴人壽、恒邦財險、中融匯信期貨和天科佳豪典當行。控股或參股五家資產管理公司,包括中海晟融、中植國際、中新融創、中植資本、首拓融盛,業務涵蓋不動產管理、困境資產管理、國企混改、并購重組與私募股權投資等。控股或參股四家財富管理公司,分別為恒天財富、新湖財富、大唐財富、高晟財富。
野馬財經梳理后發現,“中植系”目前參與投資的上市公司有33家,其中控股9家,包括融鈺集團(002622.SZ)、康盛股份(002418.SZ)、美吉姆(002621.SZ)、ST天山(300313.SZ)、美爾雅(600107.SH)、凱恩股份(002012.SZ)、準油股份(002207.SZ)、宇順電子(002289.SZ)、中金科技服務(8295.HK)。
另外*ST寶德(300023.SZ)今年8月公告擬變更實控人為解直錕,但目前僅完成部分股份過戶。
另外參股的23家上市公司是達華智能(002512.SZ)、浩澤凈水(2014.HK)、*ST金洲(000587.SZ)、美麗生態(000010.SZ)、青島金王(002094.SZ)、*ST猛獅(002684.SZ)、節能鐵漢(300197.SZ)、天龍集團(300063.SZ)、經緯輝開(300120.SZ)、法爾勝(000890.SZ)、聯絡互動(002280.SZ)、中糧糖業(600737.SH)、*ST康美(600518.SH)、徐工機械(000425.SZ)、ST輔仁(600781.SH)、易聯眾(300096.SZ)、超華科技(002288.SZ)、鼎龍文化(002502.SZ)、經緯輝開(300120.SZ)、眾業達(002441.SZ)、荃銀高科(300087.SZ)、老恒和釀造(2226.HK)、振東制藥(300158.SZ)。
除上述公司外,中植系還參股了兩家新三板公司,分別是五星傳奇(872068)和永樂文化(837736)。
這些上市公司股權穿透后基本集中在了解直錕手中,除上述33家上市公司外,中植系還曾染指大名城、皇庭國際、興業礦業、中南文化等多家上市公司,在此不一一列舉。
一位“中植系”老臣歸納為:“中植企業集團能發展到這么大,最主要的幾個原因是:一、善于取勢,把握住了國家大政方針和經濟走向的機會;二、管理做得不錯,權、責、利清晰;三、重視后備干部隊伍的培養,內部經常組織各類業務、管理的培訓;四、機制靈活,激勵到位,讓能干事的人有足夠的發展空間。五、員工歸屬感強,核心團隊相對穩定。
“中植系”龐大的金融版圖
相比實業 ,金融領域則是“中植系”挺進的重鎮。
2001年開始,中植集團進入金融產業,經過20年的深耕,“中植系”旗下金融板塊囊括信托、財富管理、保險、典當、融資租賃、PE/VC等眾多金融業務,據野馬君不完全梳理顯示,“中植系”控股的金融機構數量至少30家。
通過這些布局,中植系拿下了信托、公募基金、保險、期貨、私募基金等多塊金融牌照,布局可謂相當深遠。
金融業務中,核心無疑就是中融國際信托有限公司(下稱“中融信托”)。中融信托在“中植系”既是融資主體,也是投資主體。
2001年通過參與重組而納入囊中的中融信托,在中植系帝國后來的版圖擴張中扮演了絕對主角。工商信息顯示,目前,由中融信托持股比例達50%以上的企業數量高達352余家。
2021年中融信托上半年營業收入26.78億元,同比增長9.74%;凈利潤6.78億元,同比增長5.65%。
截至2020年末,中融信托自有資產285.58億元(合并),同比增長3.41%;公司及各子公司受托管理資產總規模8898.83億元。
上半年,根據61家信托公司半年報數據,中融信托營收排名為業內第七(部分信托公司為合并口徑),基本與上一年度持平,凈利潤排名第16。這一差距或與公司持續多年在風控和財富管理上的高投入有關。
從持股情況來看,中融信托的第一大股東并非中植系,而是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2010年,恒天集團、中國紡織機械(集團)有限公司入股北京銀行,獲得了中融信托的并購機會,恒天集團決定由經緯紡織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收購其37%的股份而實現控股,中融信托由此獲得了國資背景。
當前中植企業集團有限公司持有中融信托32.99%的股權,中融信托董事長劉洋是解直錕外甥,曾任中植企業集團董事局主席。
在解直錕去世的消息公布后,中融信托強調稱,該事件對公司經營和項目運作無實質影響,目前經營及項目運營一切正常。
再看中植系在公募基金板塊和私募基金的布局。
公募基金領域是成立于2013年的中融基金,控股股東為持股51%的中融信托。而中融基金的另一個大股東是上海融晟投資有限公司,其主要發起人也是持股比例達到83.33%的中植集團。
Wind信息顯示,中融基金的最新資產管理規模為1232.34億元,在149家公募基金中排名第42位。
除了公募基金,“中植系”在私募方面也做了諸多布局,根據官網信息主要分為中海晟融、中植國際、中新融創、中植資本、首拓融盛等五大資管機構。
專注不動產管理的中海晟融成立于2014年2月,中海晟融的不動產項目投資額已超過180億元,投資城市包括深圳、珠海、惠州等。其主要發起方中海晟豐(北京)資本管理有限公司是解直錕本人100%持股的獨資企業。
中基協信息則顯示,中海晟融曾于2015年備案登記,但在2016年7月又選擇了主動注銷,其中原因不得而知。
另一家私募中植國際則于2014年成立于北京,注冊資本金1億元,實控人為解直錕。公開資料顯示,中植國際管理資產總規模為400余億元,員工約100人。
值得注意的是,中植系旗下還有一家潤興融資租賃有限公司(下稱“潤興融資租賃”)。經營范圍包括從事融資租賃業務、租賃業務,向國內外購買租賃資產,租賃財產的殘值處理及維修,租賃交易咨詢和擔保。潤興融資租賃對外投資6家公司。
解直錕通過實際控制的興世投資、世通達世、潤澤投資合計持有潤興租賃100%股權。潤興租賃的資產管理規模一度達到150億元,也因此成為了解直錕金融板塊藍圖中的重要存在。
另外,“中植系”旗下四大財富公司也不容忽視。《今日財富》雜志發布“2020中國獨立財富管理公司TOP20榜單(上半年)”顯示,“中植系”旗下的恒天明澤、新湖財富、大唐財富、高晟財富分別以9373億、6000億、8500億、1000億的累計規模,分別排在第2名、第3名、第4名、第11名。據此計算四大財富公司資產管理規模在2.5萬億元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中植系”恒天中巖因一筆關于新潮能源(600777.SH)的投資糾紛,將“德隆系”掌門唐萬新列為被告。這是唐萬新復出后第一次亮相上市公司公告,兩大民營資本系同框引發話題。
從PE+上市公司到實業+資管
2014年前后,“中植系”參股上市公司的方法是“PE+上市公司”模式,或者說是類似金字塔式的資本結構,即 “X+中融信托+上市公司”。即主要通過參與定增和二級市場來參股上市公司。從以往案例來看,常見的方式包括,通過定增、資產重組、受讓股權、增持、競拍等方式進行資本運作,入主上市公司。
最經典的模式是,以中融信托為核心進行融資,然后再將資金投入到PE等私募基金中,喜歡做二、三股東,將低價投資的資產,孵化成熟再注入上市公司,和大股東共享資本市場的收益。
為了降低風險,中植系還會要求融資方按固定收益回購,也就是“明股實債”。但經濟下行,不少人出現了無力支付的情況。像河南上市公司銀鴿投資就曾向中植系借款3.7億元,雙方約定以4億元還款,中植系可以賺3000萬,但由于銀鴿無力還錢,遂被中植系告上法庭。2020年因為銀鴿投資股價不足一元多日,因此退市。此后傳出消息,銀鴿破產重整,漯河發投發起、中植系出資設立紓困基金,擬全面收購銀鴿,中植系人員已經入主了銀鴿董事會。
事實上因為監管和經濟下行等原因,中植系此前的PE+上市公司模式面臨很多風險。“中植系”在康美藥業、康得新、長生生物、東方園林等股票上頻頻踩雷,中植系逐漸走上臺前,成為“實控人”。
2016年上半年,解直錕以實際控制人的身份直接出現在了上市公司美爾雅(600107.SH)的公告中。這也是解直錕改變資本運作手法的一個明確信號。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被刑拘的百億私募信中利創始人汪潮涌也是“PE+上市公司”模式的擁護者,他曾對野馬君提到,他認為中國未來會出現兼并收購和產業整合的浪潮,并購基金會成為很多交易的主導方。當時他正在致力于做中國帆船運動的拓荒者,并且也因此把名字中的超涌改名為“潮涌”。
解直錕在去世前,已經意識到PE+上市公司模式的風險,并且做出了改變。這一提法在中植集團內部已經不講了,被解直錕本人提出的“實業+資管雙輪驅動”所取代,而且實業在集團內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野馬財經曾于2017年梳理“中植系”實業布局、上市公司和金融資產版圖,內容較當下情形有所不同,供讀者參考。
30年沉浮見證歷史
就在今年下半年,“中植系”亦有不少資本動作。
今年7月,*ST寶德發布公告,實控人擬以5.18億元轉讓部分股權,公司控股股東將變更為北京首拓融匯、實際控制人變更為解直錕。
不久前的11月29日,“中植系”還被曝參與原樂視大廈的司法拍賣,用北京衡盈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名義,以5.73億元拍得樂視大廈。
韜蘊資本集團有限公司發表聲明稱,“中植系”用“馬甲”北京衡盈物業管理有限公司5.73億元拍得樂視大廈,并表示將繼續通過仲裁的方式達到債權追回及商業索賠的目的。
韜蘊資本聲明稱,自己已查明,此次最終競拍人衡盈物業的資金來源系“中植系”公司所提供。多家媒體報道浙江中泰大股東解茹桐,為中植集團實控人解直錕直系親屬,“顯然,在此次拍賣中,躲在殼公司背后的浙江中泰既是拍賣人又是競拍人”。
目前此糾紛仍未有確切結論。
隨著解直錕的離世,一個民營資本系族超級大佬的時代漸行漸遠了。
同期的明天系、AB系掌門人均身陷囹圄,方正系李友雖已保外就醫,但東山再起并沒那么容易;先鋒系張振新在內憂外困之際,長期酗酒導致意外去世。
紫光系趙偉國則不甘心出局,和紫光集團破產重整管理人鏖戰正酣;司馬南把聯想送上風口浪尖后,泛海系盧志強因為2009年收購聯想股權也被造謠遭調查,一邊忙著辟謠,一邊正在解決自身的債務問題和流動性風險。
而復星系郭廣昌則醉心于整合酒產業,控股了舍得酒、金徽酒,參股青島啤酒等,積極推動復必泰新冠疫苗上市;而起家于東北的方大系,則是烈火烹油、鮮花著錦,斥資410億元拿下了海航的航空板塊,掌門人方威意氣風發地出現在海航的干部員工大會上。
所謂幾家歡喜幾家愁,資本是流動的,世上從來沒有大而不能倒。
民營資本大佬們,你方唱罷我登場,走向各自不同的命運。歸結下來,90年代,中國剛剛改革開放不久,這些人成功的很大一部分因素在于,敢為天下先,富有冒險精神。但是當事業起步之后,出現了分叉,有人厭惡風險,致力于實業,做產融結合。有人則對金融杠桿形成了路徑依賴,習慣于賺快錢,一旦經濟下行,資金鏈繃緊,大佬們就承受常人所不能想的巨大壓力。
野馬君接觸過好幾位資本大佬,他們都極具戰略眼光、待人貌似真誠,至于能不能化危為機,關鍵就在于是否頑強、樂觀,命懸一線之機,有的人自暴自棄,有的人則舍得一身剮,自損八百也要傷敵一千。有的人則是堅持再堅持、隱忍再隱忍,但絕不服輸。最終決定成敗的就是最難的時候能不能扛得住,再加上一點運氣。
隨著金融去杠桿和監管從嚴,資本大佬們叱詫風云、揮斥方遒的時代正在遠去。通過金融、資本開道,構建和維持萬億規模民營資本系族企業幾無可能了。
中國政法大學資本金融研究院院長、國務院國資委法律顧問劉紀鵬認為,金融創新是魔鬼還是天使,本身是個辯證的關系。在美國很多的金融衍生品事實上就是犯罪,但是披上華麗的外衣,就成了金融創新,就連美聯儲也不敢質疑。縱觀美國金融發展史,也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企業。歷史“原罪”可以漂白,方式大致有通過慈善、從政、捐助、支持政府重點項目等途徑,民營資本系族企業要想基業常青,都要逐步成為規范化、透明化運轉的現代企業。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教授提到,民營資本系族未來發展應注意以下幾點:“一要持牌經營,放棄“曲線救國”、打擦邊球的想法,規規矩矩地按照監管的要求合法經營;二要高度重視和正確對待金融科技對業務拓展的作用,既要在金融科技研發上加大投入,又要堅持科技向善、資本向善的理念,不能濫用數據和算法,侵害金融消費者權益;三是緊跟國家戰略,密切配合國家在經濟發展領域的部署,牢牢做好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一帶一路、服務創新驅動、服務制造強國、服務數字鄉村等支撐工作。”
時勢造英雄,民營資本系族企業的興衰就是一部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史,他們中既有心系民生、慈善捐款記不住數額的財富英豪,也有攪弄風云、結局未知的梟雄,30年間,這些造系英豪你方唱罷我登場,上演了一出又一出令人嘆為觀止、唏噓不已的資本大戲。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