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四小龍,同道不同命
不是寒冬,而是拂曉,AI四小龍的未來才剛剛開始?
采寫/鄧小軒??編輯/陳紀英? 來源/財經故事薈
12月16日,正值科創板上市的關鍵之際,AI四小龍中的云從科技、曠視科技、依圖科技集體被美國拉入了“中國軍工復合體企業”(NS-CMIC)清單。
而AI四小龍中的商湯科技,也在12月14號被美國財務部列入黑名單,導致港股上市的進程一度按下暫停鍵,近期才重新啟動公開招股。
拋開其中的利益糾紛,從過去的經驗來看,由于被“精準打擊”的往往是具備一定技術實力的,對美國某方面有威脅的企業,從側面反映了這四家企業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實力。
中國的AI行業在世界的影響力持續提升,中國的AI企業數量由2018年的20%提升至2020年的25%。
人工智能的產業鏈,分為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
AI四小龍做的屬于技術層的計算機視覺,這個領域是人工智能最主要的應用領域之一,讓計算機擁有類似人類提取、處理、理解和分析圖像以及圖像序列的能力。
這個領域非常重要且潛力無限。
根據沙利文報告,計算機視覺軟件2020年占全部人工智能軟件市場份額的46.9%,2020年-2025年,將會以36.6%的復合增速,由143億美元的市場規模增長至680億美元。
對國內企業來說,這是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
中國的計算機視覺企業相較于全球發展較晚,海外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已有相關企業出現,而國內1999年才有為海外企業做代理業務的企業雛形。
后來,隨著國內互聯網巨頭們的崛起,為計算機視覺企業積累了大量用戶數據,對計算機視覺公司而言,數據和技術缺一不可,有了大量的數據做支撐,很快在這一領域領先全球。
國內這一領域里的王者,IDC的數據顯示,2020年,商湯科技、曠世科技、云從科技、依圖科技和海康威視的合計市場份額接近50%。
海康威視已經上市,尚未上市的AI四小龍,實力究竟如何呢?
商湯、曠視有阿里撐腰,云從國家隊,依圖難追趕
如果按照公司成立時間來看,曠視科技是老大,依圖科技是二哥,商湯科技是老三,云從科技是四弟。但如果按照估值、融資額來算,商湯顯然是當之無愧的“一哥”。
2011年10月份,三位清華的學生率先嗅到了人臉識別的商業價值,懷揣著將計算機視覺應用到游戲中的憧憬,組建了最初的曠視科技的團隊。
雖然在今天,人工智能是個非常熱門的領域,但10年前,這是國內很少人涉足的未知沼澤,投資人都不愿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因此曠視的第一筆融資并不順利,吃了很多閉門羹。
老二依圖科技的融資就幸運多了。在曠視科技成立一年后(2012年9月),一直在美國從事人工智能的朱瓏博士回國創業,不久就拿到了真格基金的天使輪融資,很快成立公司。
2013年以后,人工智能在國內迅速發展,中國政府熱情號召企業大力發展人工智能和智能機器人技術,資本加速涌入AI賽道。
后來居上的“一哥”商湯科技就在這種背景下誕生了,它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IDG的??饪駭S數千萬美元,讓原本在香港中文大學的教授湯曉鷗研究團隊走出實驗室,重新組建團隊,組建了商湯科技。
不久以后,云從科技也誕生了。
相比其他公司,云從是最根正苗紅的,核心骨干大多為中科系,數輪投資中,國家隊、產業基金的身影頻現。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AI領域初創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出,AI的融資事件,在2018年達到頂峰。
四個獨角獸們,就在這種背景下各自精彩,任意拎一個出來,都經歷了10+次融資。
IPO之前,曠視科技進行了10輪融資,越到后期,融到的錢越多,即使不計算2020年聯一投資的G輪融資,曠視科技獲得了累計超過19億美元的融資。
最開始,曠視股份是聯想系的企業;后來,阿里系逐漸對其加大投資。
支付寶的人臉解鎖業務、物流倉庫業務,為曠視提供了快速成長的平臺。
而阿里所在的大消費領域,又是國內計算機視覺潛力最大的一個應用領域,2020年-2025年市場規模以54.95%的速度增長,阿里急需人工智能企業為之后的業務發展做支撐。
同樣被阿里青睞的,還有“一哥”商湯科技。
商湯科技除了含著金鑰匙出生外,還是資本最青睞的企業,從成立至今,進行了11輪融資,累計融資超過30億美元,成為四小龍中融資總金額最高的公司。
阿里早在商湯C輪融資的時候就已經入場了。
除了曠視和商湯外,阿里還布局了寒武紀、數云等其他人工智能的公司,它用極其雄厚的資金,在人工智能領域給自己描繪了更廣闊的業務版圖。
看完了融資融得轟轟烈烈的老大和老三,再來看老二依圖科技就有些平淡。
雖然也經歷了10輪融資,但從披露了金額的融資額來看,合計不超過5億美元。
而且,越到后期,依圖科技的融資金額反而有下降的趨勢,2020年潤誠產業的投資額不到2018年c輪融資的1/6,這與壕到不行的曠視和商湯來對比,的確有些落寞。
云從科技融資的金額也不多,但它和其余三家很不一樣,其他公司的融資,是人民幣和美元一起融,而云從科技,每一輪獲得的融資,都是實打實的人民幣。
這是其他人工智能公司難以匹敵的優勢所在,國字號的股東結構,讓云從科技在G端、國有B端方面拿單具備優勢,如G端的公安系統,四大國有銀行的風控產品。
因為對金融、安防客戶而言,對安全層面的要求更高,云從科技有機會獲得更多的客戶認證。
總結下來,從融資的角度:
商湯科技遙遙領先,曠視科技也不賴,且兩者均有阿里做布局。
阿里在其財報上明確表示,“不會以純粹財務原因進行投資和收購,而是側重加強阿里的生態系統、創造戰略協同效應”,以后的側重發展領域是可預判的。
云從科技雖然融資少,但獲得了G端和大B端的潛在支持;依圖科技暫時落后。
估值高企,IPO一波三折
AI的瘋狂,在2018年之后逐漸退潮,AI賽道的融資次數在2018年之后掉頭向下,包括四小龍在內的AI企業經歷了多輪融資,且由于自身的商業故事在資本上過度透支,也遭遇到了“估值虛高”的爭議。
根據西南證券對AI獨角獸2020年估值的整理,商湯科技的估值達到100億美元(637億元人民幣),曠視科技、云從科技、依圖科技分別為50、42和40億美元(318.5、267.54、254.8億元人民幣)。
但事實上,商湯、曠視、云從和依圖科技都尚未盈利,2020年營收,分別僅為34.46、13.91、7.55、3.81億元人民幣,市銷率(即估值與營業收入的比值)為18.49、22.90、33.75、66.88倍。
市銷率越大,說明市場給它們的估值越高。
對比計算機視覺中的佼佼者,已經上市的海康威視,目前的總市值是4719億元,對應2020年635億元的總營收,市場給到它的市銷率也才7.43倍。
四小龍的估值,比??低暩咛嗔耍皫纵喌娜谫Y,已經給到AI四小龍很高的成長和科技估值溢價了,這讓AI企業很難繼續從一級市場中獲得更高的融資,如果不拓展二級市場,那么今后能燒的錢必然少很多。
于是,AI四小龍們紛紛沖刺上市,但它們的上市過程卻一波三折。
老大曠視科技也是最早邁出上市步伐的,剛開始,它把目光鎖定了香港,早在2019年8月25日,曠視就已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說明書,但一直沒有實質性進展。
先是被美國商務部列入“黑名單”,隨后又遭遇了疫情,接著又遭遇了老股東聯想創投、創新工場的先后退出,上市計劃一再跌宕;2020年2月份,港交所披露網站上曠視科技的招股說明書狀態變為“已失效”,意味著它的一進宮的階段性受阻。
之后,外界不斷傳出公司“主動中止港股上市進程”的說法,面對謠言滿天飛,曠視做出了正面回應,“積極考慮科創板!不排除A+H上市可能”。
確實,由于科創板從成立之初就聚焦于硬科技實力產業,對財務指標更加靈活,因而科創板對成長型企業的包容度更高。
今年3月,曠視科技向上交所提交了科創板IPO申請后,一個月后收到問詢函,九月份就收到了過會的消息,現在終于來到了沖刺環節。
老三商湯科技仍然是征戰港股,8月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它的阻礙則是開頭中說的被美方拉入實體清單。
云從科技在去年12月提交科創板招股說明書,期間頻繁曝出裁員降薪,歷經兩輪問詢,期間因科創板政策收緊,一度中止上市,到了7月份終于柳暗花明。
而依圖科技,可以說是諸事不順。
在科創板的申請上,它是最早行動的,在2020年的11月,依圖科技就向上交所提交了申請,領跑其他公司。
今年的3月11日,公司主動要求發行人及保薦人中止審核,上交所決定中止其發行上市審核,依圖科技當時回復媒體稱,“發行人和保薦機構需要較長時間落實規則和監管的核查等要求,公司是‘中止’而非‘終止’,申報仍在正常進行中”。
到了6月份,依圖就主動要求撤回申請,把“中止”真的變成了“終止”,科創板的上市畫上了句號,無不令人噓嘆。
或許,從上市的角度來看,AI四小龍已經“三缺一”,變成三小龍了。
產品影響毛利率,研發加劇虧損
為何AI企業們的上市如此艱難呢?
除了科創板縮緊上市、美國的打壓等外部的原因外,AI企業自身的原因不可少,營收體量小、持續虧損、個人數據及隱私安全性等問題,都引發了監管層和投資者的擔憂。
從營收、毛利率、凈利潤率可以以小見大。
首先,四小龍營收體量小,長尾場景各有優勢,但也導致客戶分散,難以把集中度做大。
AI應用場景碎片化,長尾場景豐富,由于技術難度與數據獲取難度不同,計算機視覺在不同應用場景發展狀況各有差異且面對的客戶迥異,不同企業優勢不同,做專且深還是做泛且淺更有優勢還尚無定論。
商湯科技是四者當中營收量級最大的,沙利文報告顯示,商湯科技也是在亞洲范圍內最大的人工智能軟件公司,市占率為11%。
雖然商湯在垂直領域有全面的布局,但是拆分商湯科技的業務構成,由智慧商業、智慧城市、智慧生活和智慧汽車構成,最主要的兩個增長點在于智慧商業和智慧城市。
曠視科技營收排名第二,公司業務聚焦消費、城市、供應鏈三大場景,2020年三大場景分別占公司28%、64%和7%的營業收入,業務同時輻射C端、G端和B端,其優勢在于質量提升及合作性,面向工業的供應鏈管理解決方案有較好發展潛力。
云從科技的業務拆分上,智慧治理占比最大,但智慧金融比重不斷提高,其優勢在于落地能力,在銀行、機場等領域表現突出,國資股東是助力。
依圖的業務主要分為智能公共服務與智能商業兩大類,為客戶提供人工智能硬件、軟件及軟硬件組合及SaaS服務等解決方案,三類產品營收占比分別為24%、15%和61%。
而值得注意的是,依圖在最近的宣傳中,“視覺”的定位已很少出現,取而代之的是算力,以芯片為核心提供人工智能算力。
其次,軟硬結合的項目制銷售模式降低了四小龍的總體毛利水平。
目前,AI四小龍的業務拆分,主要以軟硬一體化或解決方案為主,這兩類業務對毛利率的影響較大。
一般而言,只賣軟件的毛利率可以達到70%以上,但一旦軟硬結合,因為多了安裝、服務等成本,毛利率可以驟然下降。
舉個例子,虹軟科技算法屬性強,毛利率長期保持在90%左右水平。
四小龍中,商湯科技毛利率最高,因為其以“算法工廠”聞名,業務中軟件占比大,毛利率呈現較高水平。
在毛利率這一項上,依圖科技終于有優勢了。
由于其推出自研的端到端處理器芯片“求索”,并基于芯片打造“原石”服務器和邊緣計算設備對外進行銷售,公司純硬件銷售毛利率為65.7%,軟硬件組合的毛利率為69.6%,較其他同類型企業更高。
云從科技毛利率最低,因為其營收的主要來源是軟硬結合,營收占比約60%,對應毛利率僅為27%;而毛利率最高的軟件授權業務(85%)在云從科技的營收占比僅為25%。
曠視科技的業務以解決方案為主,高毛利(80%)的云端SaaS營收占比只有20%。
所以,不同的產品組合差異,導致四小龍毛利率波動較大,市場更偏好毛利率長期穩定的SaaS軟件類產品,但如果僅僅為了更好的商業模式,為了更高的資本市場估值,而不去做有更多需求或更有優勢的解決方案和軟硬一體,這對企業而言,真的值嗎?
最后,經營管理模式尚未成熟,費用率相對較高,凈利潤久被詬病。
研發費用是大頭,AI是人才密集型行業,人才儲備對算法質量影響深遠,商湯科技能做到超越老大和老二,做到規模最大,離不開從上市以來的研發人員的投入。
招股說明書上的數據顯示,截止至2021年6月30日,商湯科技共有5286名員工,其中3593名為研發人員,這個研發人員數量超過了另外三小龍研發人員總和,另外還有40名教授帶領研發工作。
不同公司之間人才爭奪抬升行業從業人員工資,各家研發人員均超過總員工的半數,在企業規模不斷增長的時候,公司內研發人員數量在同步提高,不斷加大研發創新,高強度的研發投入使AI四小龍凈利潤難以轉正。
理想與現實、短期與長期的矛盾又出現了,裁員降薪保成本,還是招人擴張毀報表?或許每個AI企業的掌舵人,都在煩惱這個問題。
除此以外,成長期的企業銷售費用尤其高,與其銷售力量相對薄弱,在市場上議價能力不強、項目競爭激烈有關;同時,由于四小龍之間項目差異大,需要向客戶提供定制化的服務,也增加了其人力成本。
綜上所述,現階段的AI賽道,深度算法遲遲未突破,實戰落地場景分散、產品標準化程度低,人力成本高,還沒有一條得到驗證的可持續盈利的路徑;資本市場講究利潤至上,AI公司這樣長年累月地虧損,投資者的謹慎也在所難免,因此,資本市場必然對其爭議樂觀俱存。
無論是AI賦能行業還是行業反哺AI,風物長宜放眼量,即使前路荊棘遍布,相信這個行業正在走出黑暗,一步步踏出技術和應用結合的新征途。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