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fer3》熱播背后,從醫學生到醫生有多難?
在醫學生漫長且艱辛的求學時光中,醫學教育能否支撐這份熱愛?
作者/張子悅?來源/藍鯨財經
《令人心動的offer3》開播以來已經多次沖上熱搜。
從醫學專業,到陶勇、毛不易、周深等嘉賓的醫學專業背景,再到學歷、專業度等質疑,相關話題迅速吸引了網友目光,也展示了醫學生漫長學習生涯、醫生高強度工作的日常。
動輒十幾年的求學時光、不分上下班的生活、巨大的學習科研壓力……“學醫難”再次通過綜藝展現在大眾眼前。要成為一名醫生到底有多難?瞄準這一需求,醫學教育行業又衍生出了哪些商業模式?而在“互聯網+教育”流行的今天,醫學教育會有新的可能嗎?
“勸人學醫,天打雷劈”
“你覺得當醫生苦嗎?”
當實習生在面試中碰到這個問題時,他們毫不猶豫地點了頭。醫學生劉暢考上大學后給家人打電話,爺爺只對她說:“孩子,學醫很苦,也很清貧,你真的準備好了嗎?”即使現在已經攻讀博士后,回憶起來,她仍忍不住心酸落淚。
近年來,不少醫療題材的電視劇熱播,觀眾也被劇中的醫生形象圈粉。他們大多學識豐富、年輕有為、生活優越、光鮮體面,還有一雙起死回生的妙手。
而現實中的醫生呢?節目中,我們看到醫護人員往往全年無休且要隨時待命,工作之余還有數不清的專業培訓、學術討論及科研項目,背負著巨大的學習壓力。即使已經成為主治醫師的周東鍇,也會在門診時被主任醫師隨機提問抽查。就像浙大二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董樑所說,“醫生沒有上班和下班的區別,如果要拿一句話形容,就是沒有最忙,只有更忙。”
安徽一手術室外,醫生累倒喝葡萄糖
除此之外,還有他們往往不能創造奇跡的現實。陶勇在節目中說:“過去人們錯把巫術當醫學,現在人們錯把醫學當巫術。”由此引發的一系列醫患矛盾和心理壓力,是擺在醫生面前的風險。
大概是因為這些原因,每到高考志愿填報季,一句流行語就會響起“勸人學醫,天打雷劈”。調侃背后,是醫學專業學習難度大,醫生培養難度更大的現實。而從醫學生到醫生,一字之差,意味著多少距離?
學歷是第一道關卡。目前,我國省級醫院基本學歷要求達到博士、碩士,地市級醫院至少也要求是碩士。對有志于進三甲醫院的學生,博士學歷幾乎是入門門檻。現實壓力下,大部分醫學生從踏入大學校門開始,就認準了讀研讀博的路徑。
那讀研需要多久呢?大部分專業最短6年就能拿到專業碩士學位,即使是學業碩士,培養時長也不會超過7年。但醫生遠不止如此,眼下,我國醫生人才培養實行“5+3+X”制度,即“5年臨床醫學本科教育+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2至4年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也就是說,即使醫學碩士畢業后直接工作,也需要10-12年才能成為醫生。若是考研或者住培結業考試不順利,學習戰線將再次被拉長。
本科醫學教材丨圖片源自網絡
如果選擇讀博,則又是重重困難。按照“5年本科、3年研究生、3年博士”的模式,拿到醫學博士平均花費的時長為11-12年。即使本碩博連讀且就讀納入專科醫師規培試點的臨床專業型博士學位,也至少需要8年才能畢業。
而拿到博士學位,醫學生就能順利進入三甲醫院了嗎?答案是未知的。據陶勇介紹,要成為三甲醫院的醫生,需要通過四道關:初篩簡歷——復篩簡歷——面試——筆試和心理測試。以朝陽醫院為例,每年報名人數大概為70-80人,復篩簡歷淘汰90%的報名者,只選擇7個人參加面試、筆試、心理測試,最終僅錄取1人。
陶勇醫生介紹三甲醫院招錄丨圖片源自網絡
換句話說,一個醫學生若18歲開始讀大一,即便一切順利,也要經歷平均11年醫學學習,將近30歲才能勉強開始職業生涯。這個時候,同齡人可能已經娶妻生子,過上了穩定的生活。而就當下醫學專業求職競爭激烈程度而言,付出這么多卻不一定能得到想要的結果。
因此,即使一路闖關打怪順利畢業,最終選擇穿上白大褂的醫學生并不多。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培養60萬醫學生,但真正成為醫生的只有約10萬人。《柳葉刀》一項研究也顯示,在2005年至2015年期間,超過84%的中國醫學畢業生最終不會當醫生。
易立競在節目中感慨:“我覺得醫生或者即將當醫生的人,真的是因為熱愛這個職業。其中付出的教育成本、勞動和壓力太大了,如果不是因為熱愛,很難想象如何堅持下來。”而在漫長且艱辛的學習生涯中,是否有其它力量來支撐這份熱愛?
醫學教育,曾經輝煌
在臨床醫生長久的學習過程中,需要大量工具、知識、資訊,這給醫學教育機構帶來了機會。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醫學教育市場規模就達到了669.2億元。
醫生被稱為“生命的工程師”,人命關天,醫學考核標準自然更加嚴格,考試難度也隨之增大。事實上,醫生從學生階段開始,到從業后的各類職稱晉升,終生伴隨著考試,這讓醫考培訓服務長期存在巨大的市場,吸引了不少企業入局。
賽道內部有正保遠程教育旗下的“醫學教育網”、眾巢醫學、英騰教育等。賽道之外,新東方在線、環球網校、華圖教育、中公教育、文都教育等頭部教育企業開設了專門的醫學頻道,醫學UGC平臺丁香園也在醫學考試、醫學就業及終身學習上形成了相關產業鏈。
而隨著眾巢醫學、英騰教育等公司上市,頭部企業紛紛展開醫學教育布局,資本市場的聚光燈似乎開始打在醫學教育身上。
金英杰醫學教育創始人趙鴻峰曾對藍鯨教育表示:“醫學教育連接了教育板塊和醫療健康板塊,所以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只要抓住上游內容,向下游就可以無限地延展。終身的醫學教育,這個賽道是多個萬億市場板塊的連接者,可以建立大數據中心,給醫藥行業人才做匹配,延展到就業,未來這會成為企業最大的賣點和核心競爭力。”
隱憂盡顯
然而,市場并沒有一直朝著期待的方向發展。正保遠程的醫學教育業務在2016年后發展陷入滯緩,今年3月,這家成立12年業績卻一直不溫不火的教育公司宣布完成私有化退市。曾收購英騰教育51%股份的中國高科,業績接連下滑,持續虧損。而主打醫考培訓的金英杰,至今投融資仍停留在2016年的5000萬B輪融資。
醫學教育賽道不僅始終沒跑出獨角獸企業,反而隱憂開始顯露。
專業門檻高是最大的限制因素。由于專業難度大、師資培養困難、培訓成本高昂等原因,資本很難進入院校教育和繼續教育板塊。“醫學行業中尤以臨床類專業門檻高,但凡涉及臨床類專業,一般只能依托臨床教育基地進行,資本很難進入,因此醫學教育市場里很難看到校企合作或課程共建。目前拿到融資的企業大部分擠占在醫考培訓里,但這個市場也非常復雜。”合源醫學教育總經理周鍵鍵曾對藍鯨教育這樣表示。
資本集中爭搶的醫考培訓,市場卻十分分散。醫考培訓包括醫師、藥師、護士、考研幾大熱門品類,但醫師、藥師、護士各自有不同的培養路徑和專業方向。僅在醫學職稱考試中,按等級和專業就可以劃分出超過一百個專業。
如果定位于全領域,企業則直接面臨高昂的流量成本和交付成本,很可能沒有一個能做起來。而如果聚焦于某個或某幾個專業,企業則要面對因過分垂直而市場規模有限的問題。
參培率低也是不能被忽視的問題。今年8月,教育部在對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第8780號建議的答復中指出,醫學教育的本質是精英教育,醫學教育要停中職、控高職、穩步發展本科,提高生源質量。醫學專業向來是高分生源聚集地,對于學習力強的高分學生,可能并不愿意,也不需要參加額外考試輔導,這讓醫學教育的市場再多了一重不確定性。
此外,政策影響也是醫學教育行業需要考慮的。“我國醫療制度以公立醫院為服務主體,醫師以單點執業為主流,頂級人才多在體制內,單一資本價值對行業人才的吸引力不足。而且醫學專業大部分是國控專業,對行業準入有著天然制約。政策對醫學教育市場有著主導作用,對政策的研究應該是每個醫教企業的必修之課。”周鍵鍵向藍鯨教育表示。
盡管醫學教育市場眼下仍處于“小而美”的狀態,行業痛點似乎也未得到解決,但新風仍在吹來。11月15日,北京證券交易所開市,醫學教育信息化企業數字人躋身首批81家上市公司之一。今年2月,互聯網醫學教育企業眾巢醫學在美上市,再次引發關注。
“傳統醫學教學方法成本高,但效率較低。如何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并同時彌補理論與實踐的差距,是未來醫學教育需要思考的方向。如何實現?我認為只有一條路,那就是讓專業技術與信息技術充分融合、借力發展。”周鍵鍵表示。
無論從政策支持上,還是市場需求上看,醫學教育都是一個優質賽道。但如何在龐雜的細分市場中找準行業痛點,推進對應的商業模式,目前還并未出現滿分答案。而互聯網和醫學教育的結合或許是答案之一,二者也正向著更深入的方向縱深融合。然而,探索成果如何,還須靜待時間和市場檢驗。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