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冠軍,一家龍頭,一個時代
從關山飛度,到鑿山架橋,十七年來誰著史。
圖片/網絡、圖蟲創意
作 者/陳樂高? 來源/華商韜略
蘇翊鳴舉起雙臂時,聽見教練正在大聲歡呼,他透過頭盔看了一眼,遠處的樹枝其實紋絲未動。
這天是2021年1月2日,一分鐘前,單板滑雪運動員蘇翊鳴從長坡上啟動、加速、猛沖,在障礙臺上起飛,然后用反腳外轉的方式,開始在空中的旋轉。
夏天戴半盔的時候,蘇翊鳴很清楚風掠過臉的力量。當他轉到第五圈的時候,熟悉的感覺差不多回來了。
360度×5,平穩落地,訓練場外的歡呼,中國單板歷史上第一個1800,都送給了這個16歲少年。但當疾風驟定,蘇翊鳴放下雙臂,一個聲音似乎在遠處提醒他:
全世界,至少有十個人正在練習這個動作。
時間撥回到2002年,一群穿著西裝的人,從呼和浩特來到了北京。
這個團隊由伊利集團總裁潘剛帶隊,他們提著皮包走出酒店,來到北京奧組委所在地,東二環邊上的青藍大廈。在會議室里,潘剛認真地對工作人員說:“我們來自伊利,希望能為北京奧運會做些事情。”
不過,伊利得到的回饋,卻讓人難免失望——國家現在還沒有啟動奧運市場開發機會,將來有了規則你們再來。
事實上,奧組委的工作人員并不清楚。伊利團隊在造訪之前,剛剛經歷過集團內部的爭論。圍繞是否要服務2008年北京奧運會,高管會上發生了激烈爭執。反對的理由也很有道理:伊利只是內蒙的一家本地企業,以當時的知名度和銷售規模,服務奧運會這樣的國際賽事,難度之大,風險之高,幾乎超過了能力的上限。
但這個爭執,最終被潘剛一錘定音:身為主辦國,不能讓外國運動員背著牛奶來中國。
在伊利和潘剛的世界里,有一些可被稱為堅持的東西。比如一次次敲開北京奧組委的大門,比如“對奧運國家盛事,伊利全力支持”的信念,比如對國際奧委會考察的完全開放。這最終幫助伊利從激烈角逐中躍然而出,成功牽手北京奧運會。
作為國內唯一一家符合奧運標準、為奧運會提供乳制品的企業。如何以奧運品質為賽事提供服務,其實需要一整套體系作為匹配,并不簡單。
對于中國乳業而言,不同的歷史時期,存在著不同的價值標準。
經歷了自1999年開始的行業擴容,當伊利成為奧運會合作伙伴之時,以品質來塑造品牌,正在成為新時期的行業主線。
但這條主線背后,其實隱藏著環環相扣的要求。乳業的一個特點,是它真正貫穿了一、二、三產業。它的上游環節,是包括了牧草種植、奶牛飼養的農業體系;在它的中游,是涵蓋采購、研發、生產、質檢多流程,過濾、殺菌、均質、灌裝多工藝的現代工業體系;在它的下游,是擁有配送、物流、網點、品牌的營銷服務體系;在最終端,則對應著海量的大眾消費者。
對于伊利,它意味著從農田到餐桌,無數個質量控制的關鍵點,難度遠邁其他行業。
“比起品質。”潘剛說。“代價、困難都算不了什么。”在隨后的三年里,伊利對質量管理體系和供應鏈管理能力,做了一輪完整的升級。好在潘剛擁有從車間工人、質檢員到質檢部長的完整經歷,這種對乳業的理解,讓他始終清楚,正確的道路究竟是什么樣的。
2008年的夏末,在絢爛的漫天煙花中,北京為世界奉獻了一場無與倫比的奧運盛會。而伊利也早已走出了當年偏居邊城一隅的街道小廠,比起困難與代價,這幾乎是潘剛最寬慰的事情。
這種對自身發起的挑戰,是潘剛在2008年所思之事,是伊利在隨后十多年中的踐行。不過,2008年的潘剛大概不會想到,在十多年之后,一位16歲的少年,也會走上一條同樣的道路。
2021年7月,即便是北緯42度的長白山,雪也不見蹤跡。
戴著半盔的蘇翊鳴,在氣墊搭建的“旱臺”上,一遍一遍地沖擊著新的動作。天空中沒有一絲云,即便在空中高速沖刺,也只有灼熱的風。
在這個月的一天下午,蘇翊鳴完成了一個內轉四周、偏軸轉體1980的動作。
“這是在氣墊上完成的,雪上會更好。”一位體育記者評論道。
在半年的時間里,蘇翊鳴一直在努力挑戰高難技術動作,當然,還有數不清的體能與力量訓練,與團隊一起對錄像復盤,拆解技巧瞬間。
11月,蘇翊鳴來到了奧地利,開啟了自己的冬訓。他要面對的,是一套新的技術動作,這樣的挑戰,他似乎司空見慣。賽場外,一如往常地擺著一臺攝像機。
和過去幾個月一樣,他從長坡上啟動、加速、猛沖,在障礙臺上起飛,然后旋轉,落地。
但不一樣的是,在平穩落地后,他完成了內轉平轉五周半1980,接indy crail抓板的動作。這讓他創造了一個紀錄:全世界有影像記錄的第一個五周半平轉。
12月,在經歷了十幾個小時的飛行后,蘇翊鳴來到了美國,在那里,等待他的是世界杯大跳臺的比賽。
他的目標,是在比賽中展示自己演練過無數次的1800轉體動作,這是一個從未在世界杯賽場上出現過的動作。這幫助他得到了一個不出所料的結果:冠軍。
冠軍,既是勇士對自我的要求,也是上天對勇士的獎賞。
讓我們再將時間撥回到2015年,在經歷了1999-2008年的行業擴容、2008-2015年的奶源建設階段后,中國的乳業在2015年前后,市場格局已經基本奠定。
此時距離伊利攜手北京奧運,已經過去了十年時間,在這十年里,伊利上控優質奶源、下掌全國渠道、中建奶源樞紐,在實現“縱貫南北、輻射東西”戰略布局的同時,最大程度上縮短了產品從生產、運輸到送達消費者手中的時間。
從偏居邊城一隅的小廠,到全球乳業龍頭,潘剛發揮的作用舉足輕重。但放在整個行業的角度看,伊利的成功,其實并不是一個很特殊的偶然,對乳企而言,決定最終成色的還是產品本身的品質。
在“伊利即品質”的要求外,一個不為人知的細節是,伊利內部,擁有一個特殊的“標準三條線”——在檢測當中,在國標線的基礎上提升50%的標準作為企標線,在企標線的基礎上,再提升20%的標準作為內控線。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伊利與奧運的聯系就此結束。
2015年,正在出差的潘剛,給剛剛成立的北京冬奧組委寫了一封親筆信。在這封信里,他代表伊利,表示全力以赴支持2022北京冬奧會,并向冬奧組委正式遞交申請。
兩年后的8月30日,在潘剛的推動下,伊利成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官方唯一乳制品合作伙伴。
對于伊利而言,這是一個新的開端,此時的伊利,早已邁過了從年收入規模不足5億元的乳品企業,到數百億營收乳業龍頭的轉變。如果把視野擴展到整個行業,新時期下的行業主旋律,也演變成巨頭的全產業鏈布局。
顯然,這是一系列全新的自我挑戰。
2022年1月下旬,在瑞士萊克斯的坡面障礙技巧比賽中,蘇翊鳴選擇了挑戰坡障比賽歷史上的第一個1980,他像訓練時一樣吸氣、沖刺、起飛,按照動作技巧收腹、控制核心、旋轉。
在一個成功的1980旋轉之后,他落向了地面。
但預期中的平穩落地,并沒有出現,在摔倒后,他用一段滑行結束了自己的表演。
這或許是一個遺憾,如果命運能語,在摔倒滑行的雪花中,或許會對他低語:“你無法抵御風暴。”
2020年,新冠疫情的到來對全球企業帶來了風暴式的沖擊。但伊利不僅扛住了考驗,還實現了逆勢增長,去庫存速度顯著領先于同行,市占率不降反增。
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850.07億元,同比增15.23%;凈利79.67億元,同比增31.82%。其高效率運作的背后,無疑既是管理層卓越治理能力的有力支撐,也是“伊利即品質”的最好寫照。
此時,在中國乳業的歷史上,早已不乏與伊利相關的紀錄和里程碑事件。
比如,它是中國首家營收破百億的乳品企業;比如它在只有6萬網點的時候,一擲20億元冠名上海世博會;比如它為了讓奶牛睡好覺,首引“沙床”代替稻草墊料,日后成為國內奶牛養殖標配;比如它為了解決國人乳糖不耐受癥狀,專門研發出舒化無乳糖產品。以及打造安慕希、金典、伊利純牛奶、優酸乳四個百億單品的現象級成就。
這些紀錄、里程碑與行動,悉數發生在最近的20年里,它的背后,既有管理層與無數伊利員工的努力與智慧,也有投資者在風口浪尖的鼎力支持,更包括了它與數以億計消費者發生的緊密聯系。
這造就了今天市值2578億,營收將破千億的伊利,也造就了它劍指全球乳業第一的底氣與基礎。
那么,當一家公司獲得如此量級的市場份額后,是否能夠再進一步?
這是一個留給勇士的問題,也是勇士再次需要面對的自我挑戰。
2022年早春二月的北京,用現場上空璀璨的煙火、開幕式絢爛的表演,迎來了賽場上的激烈競技。
2月15日,對于蘇翊鳴而言,即將打響的單板滑雪男子大跳臺決賽,成為了他需要面對的新一輪挑戰。
如同訓練中一樣,他開始啟動加速,在過往的訓練中,這樣的加速,他不知開始了多少次。同樣熟悉的,還有隨后的旋轉、落地、滑行。
唯一不同的,是他完成最后一跳后。作為業內前輩的Max Parrot、Mons Roisland,以及單板公園歷史上最偉大的運動員Mark Mcmorris,齊聚上前向他發起祝賀。顯然,這是前輩對于實力的尊重。
憑借精彩的兩跳,蘇翊鳴幫助中國奪得了單板滑雪歷史上的第一枚冬奧會金牌,這也是亞洲單板滑雪歷史上的第一枚冬奧會金牌。從這一刻起,這個17歲的少年,將正式帶領中國單板滑雪,步入世界單板強國的行列。他也從這一刻起,成為世界最頂級的單板滑手之一。
在過去的一年里,沿著挑戰高難技術動作的路徑,在個人職業競技水平上,蘇翊鳴完成了驚人躍遷。這種對于自身的持續挑戰,正是奧運精神中“更高、更快、更強”一面的縮影。
同樣,對于伊利而言,那個留給潘剛和伊利管理層的問題,也有了明確的答案——再進一步的關鍵,在于讓自己三大產業壓艙石、穩定器的作用更扎實;讓自己“消費基建者”的身份更明確;讓自己對農工商資的引領與多贏,步入持續的正向循環。
在戰略計劃的層面,它體現為“全球乳業第一”的目標。在伊利,這個目標被拆分成一個“兩步走”的戰略:在2025年挺進全球乳業前三,2030年登頂全球第一。
伊利助力奧運的十七年,并不止于對國際賽事的服務。十七年里,伊利在品牌、產品品質、渠道、供應鏈等多層面上,對自身提出了持續的高標準挑戰,最終鍛造出劍指全球第一的乳業龍頭企業。
蘇翊鳴在17歲的年齡奪得奧運冠軍,他所代言的伊利品牌,也與奧運走過了攜手、助力的17年。
這看起來是一個數字上的巧合,但看似巧合之事,常有同軌共途的機緣。
對奧運精神的共同踐行,成就了蘇翊鳴的冠軍時刻與伊利的龍頭地位。這是一位運動員飛躍障礙、持續挑戰成就自我的故事;這也是一家企業鑿山架橋,實現全面價值領先的故事。
但對于一個宏大的時代而言,宏大奇跡的誕生,其實是必然之事。它的背后,是奧運精神的投射,但根本上,卻是這個民族對自強的追求,對于這個正在各條賽道上疾馳急進的國家,這是一個完整的故事。
[1]《你就是風暴》滑雪研究院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