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讀”的“大學生創業貸款”政策:想要申請并不容易
“審批通過并不容易”
來源/消金界
“我們行是三家經辦銀行之一。”來自杭州銀行的內部人士向消金界表示,“行內審核還是比較謹慎的,這一業務做的并不多。”
這一“業務”,指的就是最近火出圈的“大學生創業貸款”。隨后,浙江人社廳回應稱,代償后原則上要予以追償,為這一政策提供了更多解釋。
消金界發現,這一政策受到當地用工企業歡迎,是積極響應人才引進的好政策。不過在這一政策的背后,銀行的風控水平、配套制度的完善等都迎來一系列的考驗。而后續關于還款的期限、利率、罰息、征信等問題,還需進一步細化。
“審批通過并不容易”
2月17日,國家發改委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支持浙江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推進情況。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副廳長陳中提到,“大學生想創業,可貸款10萬到50萬,如果創業失敗,貸款10萬以下的由政府代償,貸款10萬以上的部分,由政府代償80%。”該消息迅速引發關注。
消金界了解到,類似的創業擔保貸款政策,各省市很早就有。它是由當地政府出資設立的創業擔保基金提供擔保或以其他方式提供擔保,通過政府全額或者部分貼息,旨在鼓勵創業,帶動就業。
在實際操作中,消金界發現,“創業貸”是針對具體場景的貸款產品,具體額度是以實際審批為主。
以杭州銀行為例,作為本土金融機構,銀行一直是浙江各項人才政策的積極響應者。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3月,杭州銀行通過杭州市人才碼,服務了近20萬來杭應屆畢業大學生,代發人才補貼超30億元。同時,向人才發放低息消費貸款,累計發放超過10億元,覆蓋人數超過1.8萬人。
而這一數字,占杭州銀行整體貸款規模的比例其實并不高。
財報數字顯示,18/19/20年,杭州銀行貸款增速分別為17%/15%/18%,21H1杭州銀行在浙江省內貸款余額為3806億元,浙江省內貸款市占率為2.41%。
一位來自杭州銀行的內部人士向消金界表示,作為杭州大學生貸款的三家銀行之一,“行內審核還是比較謹慎的,這一業務(即大學生創業貸)做的并不多。”
而一位符合條件的杭州大學生創業者則表示,“我們去年(2021年)審批通過的好幾項補貼資金都還沒下來。”
消金界獲取的一份此前的下沙大學生的創業扶持政策中表明,在申請大學生創業貸款時,要求貸款申請者必須有固定的住所或營業場所;營業執照及經營許可證,穩定的收入和還本付息的能力;并要求創業者所投項目已有一定的自有資金。此外,還需提供證明個人或家庭收入能力及財產狀況等還款能力的證明文件,擔保材料,以及涉及抵押品或質押品的權屬憑證或清單。
另一方面,據相關媒體報道,浙江省人社廳相關人士表示,“2015年至今,創業擔保基金扶持了一大批的創業者,但沒有賠付多少。”這也能側面反映該項業務的嚴格審慎。
罰息、征信、擔保機制等問題需進一步細化
需要指出的是,在新一輪“搶人大戰”開啟的同時,不僅考驗著金融機構的創新能力,也考驗其風控水平,銀行等機構要做好貸前調查、貸后跟蹤、貸款催收、追償等工作。
實際上,此前在創業擔保貸款發放的過程中,相關騙貸行為層出不窮。
比如,裁判文書網上的一則案例顯示,在吉林銀行發放的創業擔保貸款中,某被告人濫用其工作職權,在明知申請人不符合辦理創業擔保貸款條件的情況下,幫助和放縱上述人員實施找社會人員頂名申請貸款、偽造營業執照、失業證明、反擔保合同等辦理貸款所需文件,騙取創業擔保貸款134筆、貸款總額1340萬元。
此外,關于創業擔保貸款后續還款的期限、利率、罰息、征信等問題,還需進一步細化。
首先,在罰息的問題上,消金界發現,各地的執行政策并不相同,尚未形成統一標準。
比如,裁判文書網上的一則案例顯示,常熟農商行發放的富民創業擔保貸款,規定逾期貸款“按合同約定貸款利率水平上加收30%”。但借款人表示,“當時簽約的時候是政府牽頭通知我的,當時說的是創業免息貸款,現對償還貸款的本金8萬元無異議,但是不同意償還利息。”
逾期是否需要繳納罰息,這一點在《浙江省創業擔保貸款實施辦法(試行)》中并沒有明確說明。
其次,在擔保機制和責任認定方面,各地方政策也存在差異。
比如,在格爾木農商行發放的創業擔保貸款中,規定以擔保機構5%、經辦金融機構25%、擔保基金70%的比例,由各方主體承擔相關損失。
而廣西省發布的創業擔保政策顯示,同級財政部門根據擔保基金余額情況,下達年末貸款余額控制總額,經辦銀行實行動態管理,確保年末貸款余額不超過擔保基金余額的5倍。以此方式發放的貸款出現的損失,由經辦銀行負擔20%。
此外,廣西省發布的創業擔保政策還規定,對擔保基金規模當年增長5%以上的,經財政部審核確認后,按當年新增擔保基金總額的5%給予擔保基金風險補償。補償資金全額補充地方擔保基金,用于鼓勵擔保機構降低反擔保門檻或取消反擔保。
“如創業成功,擔保基金也應分得該創業公司股份。”業內人士向消金界表示,在各項人才貸款政策的背后,相應的配套政策和激勵手段也應逐步完善。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