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竟成“洗錢工具”?騰訊一日蒸發3600億市值恐面臨罰款數億?
微信支付或因違反反洗錢規則遭央行警告,騰訊將被罰款數億?
來源/摩根頻道
據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透露,在中國政府不斷加強對金融科技平臺監管力度的當下,因旗下微信支付移動網絡在2021年年底的例行檢查中,被央行發現了一些不合規行為,導致騰訊很可能面臨著創紀錄的罰款。
根據部分知情人士的說法:不合規的方面包括——微信支付無視中國的反洗錢規則,在遵守“了解你的客戶”和“了解你的業務”等規定方面存在漏洞;騰訊無處不在的移動支付網絡也被發現允許通過賭博等非法交易轉移和清洗資金。
為此,騰訊的罰款金額雖然還在商議之中,但至少也會達到數億元人民幣的水準。而且在3月14日當天,騰訊的市值在一天內就蒸發了3600億元左右。
姑且不論這些消息的真偽,假設微信支付真的存在知情人士所透露的違規情況,其所造成的負面影響自然是無可估算。
這不得不令人思考,頭部企業所引發的振蕩,是否會以“雪崩”的方式波及整個行業?而騰訊如果遭受如此巨額的罰款,又會對移動支付賽道的格局帶來怎樣的影響?
微信涉嫌違反反洗錢規則,移動支付將迎來“雪崩”?
先簡單解釋一下騰訊此次所面臨的危機。
首先要說明的是,綜合目前的相關信息,并沒有直接證據可以證明微信支付直接參與“洗黑錢”。而是由于微信支付的安全環節存在明顯的漏洞,以至于被犯罪團伙當做“作案工具”所利用。
具體的操作流程,可以參考今年2月24日,河北省唐山市玉田縣的警方查獲的,涉嫌多起電信詐騙案的犯罪團伙。犯罪嫌疑人主要是通過搭建非法第四方平臺,以“跑分”的方式,將主要來源于網絡賭博、電信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的贓款分流洗白,最后引導洗白后的非法資金流向境外。
所謂“跑分”,是指通過租賃、出借自己的支付賬號,利用第三方支付渠道的收款碼,“有償”幫別人轉賬的過程。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犯罪團伙會將其偽裝成可以輕松賺錢的“兼職”,誘導大學生、全職媽媽、老年人等空閑時間較多的群體,以“碼商”的身份參與進來。
以網絡賭博為例,由于服務器大都假設在境外,賭博平臺不能直接收取賭客的賭資。所以當賭徒在購買籌碼(俗稱打彩)時,賭博平臺會把賭客申請充值的信息轉給“承兌商”處理,“承兌商”緊接著會轉給“碼商”索取電商購物的收款二維碼。
接下來,“碼商”會通過系統在他們大量的注冊的店鋪商品中,用自有購物賬號在自有店鋪購買對應金額的產品并將收款二維碼經由“承兌商”反饋給賭客。
當“賭客”收到電商收款二維碼成功支付后,這筆賭資已經成功進入“碼商”的電商平臺的賬戶中。但“碼商”想要拿到這個錢,就必須寄出貨物包裹,等待對方簽收,這才是一個完整的購物流程。
“碼商”不會真的寄出包裹,而是向空包網站購買一個空包單號,表明貨物已經寄出并等待刷單賬號簽收后,才能拿到洗白后的賭資。
最后,“碼商”會先行墊付對應的賭資給“承兌商”,畢竟他們通過虛假的網上購物洗白的資金,還需要一定時間后簽收才能算真正的交易成功,此時賭資就在網上成功洗白。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洗錢”工具的移動支付平臺并不僅限于微信支付,銀行卡、支付寶也都被他們所利用。也即是說,類似“跑分洗錢”的方式,可以繞過綁定個人身份證等,移動支付平臺現階段主要的安全認證措施。
考慮到在幾天前的3月8日,復興系支付平臺商盟商務,曾因違反反洗錢相關規定,遭到央行警告并被罰款約226萬元。微信支付的“洗錢”風波一旦落實,釋放出整頓移動支付行業的信號,很難排除后續是否會出現更多針對支付平臺的處罰措施。
盡管在監管部門的有效介入下,移動支付賽道很難發生“雪崩”式的衰退。但在風波平息后,曾經微信、支付寶雙寡頭的格局很可能面臨洗牌,新晉支付平臺或許也會迎來最好的時代。
支付機構加速出清,騰訊重蹈阿里覆轍?
事實上,即便沒有騰訊受處罰和微信支付違規,移動支付的行業格局也到了該進行一輪洗牌的時候了。
一般來講,判斷一個行業是否還處于快速上升期,新增上市企業的數量可以作為重要的參考標準。但是在整個2021年,除了PingPong在美股上市外,國內沒有一家移動支付企業上市成功。
在去年年底恢復科創板IPO審核的商米科技,已經在今年3月撤回了上市申請。富友、收錢吧、銀聯商務、連連數字等去年沖刺IPO的企業,也都或多或少卡在了上市輔導、審核等前期準備環節。
不過在2022年,由于支付行業監管政策、條例已經趨向成熟,加上數據安全法落地、證監會承認VIE架構上市合法等利好舉措,支付行業很可能會迎來一波上市潮。而且從整個行業形勢來看,新加入賽道的玩家們,很有可能會趕上一輪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
在此之前,移動支付行業已經趨向于成熟,伴隨著市場監管的不斷細化,以及技術更新迭代速度的減緩,賽道已然進入了存量市場的競爭。“內卷”加劇的情況下,新玩家擠入賽道的熱情也仍處沒有消退,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2年3月1日,已經有429家機構在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完成備案。
在天眼查的數據庫中,與移動支付相關的企業信息多達3148例,而且不乏銀行、保險等重量級金融機構的參與。以目前賽道的高質量,足以讓新晉企業的生存空間遭到進一步擠壓。
這也意味著,2022年將會有更多的支付企業被擠出賽道。而且在監管日趨嚴苛的當下,像商盟商務這樣,在野蠻生長期中積攢太多漏洞的企業,生存環境也會越來越差。
在這種大環境下,盡管以微信支付的體量和市場占有率,支付平臺再如何加速出清,這把火都很難燒到微信的身上。但隨著賽道質量的不斷提升,競爭方式也在趨向于追逐更高品質的服務。
有著支付寶的虎視眈眈,以及數字人民幣的“降維打擊”,微信的支付業務本身就承受著不小的壓力。若是此時再跟“洗錢”扯上關系,只怕會在罰款和監管的雙重壓力下,造成市場份額的大幅度損耗。
一片紅海的移動支付賽道中,一旦掉出頭部企業的行列,想要再追趕上,難度可就要比想象中更大了。再加上騰訊也難逃互聯網大廠的裁員潮,很難保證不會造成業務收縮,內憂外患之下,騰訊很可能會像阿里巴巴一樣,在經歷過處罰風波之后,從高速發展轉向慢速前行。
無論“洗錢”的相關報道究竟是真是假,對騰訊以及微信支付的團隊而言,苦日子或許已經到來了。
參考資料:
《移動支付網慕楚:2022年支付產業趨勢分析》——移動支付網
《騰訊、阿里同時大裁員,互聯網大廠至暗時刻到來?》——城市文化觀察
《騰訊或因反洗錢違規行為面臨創紀錄罰款》——星源觀察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