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保健品市場已超2700億美元,我國市場規模位列第二占比超17%
據 Euromonitor 數據統計,截至2021年全球消費者保健品行業規模已達2732.42億美元。其中美國市場規模為852.98億美元,占全球市場的31.22%,位列全球第一。
來源/財聞網
保健食品又稱保健功能性食品,俗稱保健品,主要分為膳食補充劑、運動營養品、體重管理和傳統滋補四大類。
近年來,全球消費者保健品行業規模持續增長,美國市場規模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市場較為成熟,我國市場雖起步較晚于發達國家,但目前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
據 Euromonitor 數據統計,截至2021年全球消費者保健品行業規模已達2732.42億美元。其中美國市場規模為852.98億美元,占全球市場的31.22%,位列全球第一。
我國市場規模為485.36億美元,占全球市場的17.76%,位列第二。預計2025年,我國消費者保健品行業規模有望達到624.01億美元且保持超6%的行業增長水平持續向陽發展。
根據中國醫保商會發布的《中國膳食營養補充劑行業發展報告(2020)》顯示,目前從供給端來看,我國是全球膳食營養補充劑產業鏈最為完整的國家之一,是全球最大的原料供應者。
同時,我國也是全球最大的生產國,擁有全球數量最多的保健食品生產企業,在世界營養健康產業鏈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中我國在維生素、氨基酸、植物提取物等膳食補充劑原料的生產及出口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
發達國家為保健品消費主力
據了解,營養保健品既不是藥品,也不是食品,且并沒有統一的稱謂——在美國被稱為“膳食補充劑”,在歐盟被稱為“食品補充劑”,在我國被稱為“膳食營養補充劑”。
當前,保健品的消費與居民消費水平有較大關系。居民收入高的地區,人均消費較高;一個地區,隨著經濟發展和收入提升,保健品消費市場將會逐漸打開并且快速增長。
保健品的主要消費國分布在北美洲、歐洲和亞洲。美國、英國和歐盟是傳統的保健品消費市場,亞洲的主要消費國包括日本、韓國、新加坡等。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保健食品的市場滲透率就已經很高,食用保健品的習慣深入到日常生活。
截至2017年,在全球保健品消費中,美國市場貢獻了31.4%的份額,歐洲國家貢獻18.7%的份額,中國市場占16%,日本市場為8.1%,上述國家是保健品消費的主力。
盡管中國的保健品消費總量很大,目前已經占據全球消費的16%,是世界第二大消費市場。但是,中國的保健品消費主要集中在華東、華南等經濟發達省份;并且,全國的人均消費量僅有美國的1/10 、日本的1/7,因而人均口徑上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我國保健品市場增長高于全球
2017年,全球保健品市場的規模是1300億美元,合人民幣約8190億元。2007至2017年,全球保健品市場的銷售額年均增長5.7%,預測2021年全球保健品市場的規模超過1500億美元,合人民幣接近9500億元。
營養保健食品行業近年來呈現持續增長的態勢,未呈現明顯的周期性特征,但是在春節等節假日期間會呈現短期的銷售旺季。由于全球疫情的沖擊,我們預測2020年全球保健品的銷售額略微下滑,但是2021年全球需求有望反彈和回補。
2021年下半年,北美市場的需求急速反彈,即使在海運和港口費用飆升的情況下,到岸量仍然激增。中國保健品消費市場的銷售額穩步增長:2007至2017年的年均增幅達到9.58%,高于同期的全球保健品消費增長水平。
到2017年,中國的保健品消費市場規模達到186億美元,合人民幣約1172億元。按照既有的增長水平,預測2021年中國的保健品市場規模可達到1500億元。
后疫情時期,在病菌、老年化等社會環境壓力加劇的情況下,中國的保健品市場有望保持較高的增長水平。
產銷分工成為行業發展趨勢
在全球營養保健食品行業中,歐美企業處于領先地位,以輝瑞制藥、Pharmavita 等為代表的歐美醫藥健康企業,具有多年的產品研發經驗和廣泛的品牌知名度,處于行業領導地位。
隨著行業走向成熟,品牌商與生產商分工明確,二者協同發展。品牌商經營重點在于市場研究、產品營銷和推廣,及市場渠道的拓展;生產商的重點在于配方研制、產品生產、質量控制及供應鏈管理。
通過生產商的規模效益,行業能夠降低產品開發和生產成本;通過品牌商的市場運營,行業能夠更加有效地整合和運營市場,降低生產商的市場投入,使其專注于研發和生產環節。
在中國,保健品的生產和品牌市場正在從分散走向集中,頭部企業引領了行業的發展。在中國,保健食品制造業起步較晚,消費習慣養成得較晚。
市場發展初期,進入行業的企業眾多,市場集中度低、競爭無序:根據《2017年食品藥品監管統計年報》,截至2017 年共計簽發2317 件保健食品生產許可證;盡管企業數量眾多,但是大多規模小,競爭力差。
近年來,隨著市場發展,行業整合逐漸開始,優秀企業加速擴張,一些大中型企業通過建立研發中心或加大品牌投入提升競爭力,獲得了更大的全球市場份額。隨著市場集中度上升,市場規模大,創新能力強,全球市場的頭部企業正在脫穎而出。
04
生產企業上下游議價能力增強
保健品生產商的上游主要由原料生產商構成,主要包括農產品、化工、動植物提取和原料藥等領域的加工企業。目前占有國內市場份額的知名品牌商包括無極限、安利、完美、東阿阿膠、湯臣倍健、康寶萊、華潤、輝瑞、腦白金等;渠道商主要指藥品、母嬰、商超、便利店等連鎖化零售網點,以及電商渠道。
不同于原料商、品牌商和渠道商,保健品生產商致力于中間加工環節,主要負責提供產品方案、產品開發和產品生產,其中包含了原料采購、產品研發和試驗、工藝調試、標準制訂、產品備案或注冊,以及將產品付諸生產等多項核心工作。
生產商的目標是向下游客戶交付其所要求的產品,并贏取信任和長期合作關系。盡管中間環節的利潤率往往較低,但是隨著生產企業大型化,并不斷增強研發和備案能力,完善標準體系和質量控制,提高規模化生產效率,保健品生產企業面向上下游的議價能力增強,企業的盈利能力未來有望提升。
目前,國內規模較大的保健品生產商包括:廣東的仙樂健康和湯臣倍健(A股上市公司)、江蘇的艾蘭得、山東的威海百合;全球領域規模較大的保健品生產商包括歐洲的AYANDA、澳大利亞的LIPA、美國的Pharmavite,以及美國的GNC。
上述企業大都成立于上世紀九十年代,部分生產商兼營品牌和渠道,如湯臣倍健、威海百合、GNC、Pharmavite等。盡管都是生產保健品,產品具有一定的同質性;但是有的企業產品在普適的同時也具有側重,如針對運動營養如GNC,或針對海洋營養如威海百合。
上述企業中,有的致力于向產業鏈上下游發展,如湯臣倍健不僅在國內市場自建營銷渠道,而且在澳大利亞收購了當地知名品牌Life-space及其渠道;有的采用外延式收購的路徑,在海外廣泛收購同類資產,如仙樂健康和艾蘭得。
國內品牌有進一步市場集中潛力
國內市場前十大品牌的市份額僅30%,市場仍有進一步集中的潛力。目前占據國內市場的前十大品牌商包括無極限、安利、完美、東阿阿膠、湯臣倍健、康寶萊、華潤、輝瑞、新時代和強生。
以2017年的銷售額為口徑,上述品牌在中國保健品市場的份額分別為6.3%、4%、3.5%、3.1%、2.9%、2.6%、2%、1.8%、1.8%和1.7%,總計份額為29.7%,剩余70.3%的市場份額由其它品牌占據。
成熟市場的CR10一般超過50%,中國品牌商市場的格局基本上得以有效地整合集中,但是距成熟市場還有進一步集中的可能性。在前十大品牌商中,無極限(香港)、東阿阿膠、湯臣倍健、華潤和新時代是國產品牌,其余的基本上都是美國品牌如安利、康寶萊、輝瑞和強生。
在中國的巨大消費市場中,品牌商須有強大的資金實力,用于布局渠道和營銷品牌,市場進入門檻較高。
以第一大品牌無極限為例,無極限是香港李錦記集團旗下的中草藥健康板塊的品牌,成立于上世紀90年代,經過多年耕耘,無極限目前在大陸市場擁30余家分公司、7000多家專賣店,并在中國擁有三處大型中心廣場。
安利是1959年創立于美國的日用品和保健品直銷公司,“安利”和“紐崔萊”是其著名品牌,安利在全球擁有100萬名銷售專家。完美是馬來西亞的健康產品企業,在華總部設在廣東中山,在華擁有33家分支機構,以及6200余家專賣店。
除了渠道布局和建設,以及銷售人員大量的投放,品牌商仍需投入巨額的廣告宣傳費用,持續增強品牌的響亮度和影響力。
比如,湯臣倍健是國產品牌中致力于深耕市場的企業,公司2012年以來的年均銷售費用率高達27.37%,同期東阿阿膠的年均銷售費用率也高達26.45%;但是相比之下,生產商的銷售投入就小得多,比如仙樂健康同期的年均銷售費用率僅9.74%。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