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光賬上現金都不夠!“牙茅”通策醫療擬豪擲7.69億“買殼”,已連續三年不分紅
通策醫療擬通過7.69億元受讓和仁科技29.75%的股份,值得注意的是,通策醫療最新的2022年一季報貨幣資金不過才7.35億元,也就是說,此筆交易耗光其賬上現金還不夠。
來源/黑池財經
“牙茅”欲耗光賬上現金“買殼”,昨日晚間,通策醫療公告稱,擬通過7.69億元受讓和仁科技29.75%的股份,值得注意的是,通策醫療最新的2022年一季報貨幣資金不過才7.35億元,也就是說,此筆交易耗光其賬上現金還不夠。
?
此外,和仁科技不僅過去三年業績持續下滑,而且控股股東所處股份大多處于質押狀態,而就在前一天,和仁科技剛剛終止跟前任買家科學城(廣州)信息科技集團的交易,轉手就找到了通策醫療。
?
這也讓通策醫療的近10萬戶股東們慌了神,紛紛擔心股價下跌,有股民表示“這么差的公司收購有什么意義嗎”、“完了,要跌了”,5月16日開盤,通策醫療低開低走,跌幅最大達9.26%,截至收盤,股價暫報125.88元/股,跌7.67%。
?
?
耗光賬上現金還差3000萬元
具體來看,5月15日,通策醫療與和仁科技控股股東磐源投資共同簽署了《股份轉讓協議》,根據約定,磐源投資將其持有的7879萬股公司股份(約占公司總股本比例為29.75%),轉讓給通策醫療,若順利轉讓完成,通策醫療將成為和仁科技新的控股股東。
?
此次交易對價為7.69億元,通策醫療擬分三期進行現金支付,根據其財報,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通策醫療貨幣資金余額為7.34億元,這也意味著,收購和仁科技在耗光通策醫療賬上現金之余,另外還差3000多萬元。
?
?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通策醫療在2021年年報中曾透露2022年擬對外投資9億元,因此投資者對于公司如何保障這些資金來源也表示了疑慮。
?
對此,據《科創板日報》報道稱,5月15日晚間,通策醫療董事長呂建明在電話會上回應稱“我們每個月的現金流都很健康,9億元的投資計劃不會受到影響,但如果有需要,未來也不排除使用少量的間接融資”。
三年沒有分過紅,股價近一年跌超70%
盡管如此,對于這筆收購,市場似乎仍不買賬,通策醫療5月16日開盤下跌,截至收盤跌7.67%,報125.88元/股,而值得注意的是,這已經較去年6月底的高位421.99元,跌超70%,此前的千億市值最新只剩403.62億,跌去了900多億。
?
另外,近幾年來,通策醫療自身業績也出現較大壓力,2017年至2019年,受益于牙科行業高景氣度,通策醫療高速增長,凈利潤增速分別達到59.05%、53.34%、40.36%,逐年下滑。
?
2020年,其凈利潤增速更是斷崖下滑至5.69%,2021年則恢復至42.67%,不過,公司最新披露的2022年一季報顯示,今年一季度凈利潤增速僅為1.25%。
?
而對現金流一直比較“珍惜”的通策醫療,如今拿出賬上的全部現金來收購和仁科技,也讓業內人士直呼意外,值得一提的是,通策醫療的上次分紅還是在2018年,為10派0.3元,此后2019年、2020年、2021年都未分紅。
和仁科技業績持續下滑,股民:“接盤俠”
實際上,近幾年通策醫療的收購對象和仁科技的業績更是不佳,大股東大量股權處于質押狀態,且早有“賣殼”想法。
?
據和仁科技財報顯示,2019到2021年其營業收入增長幾乎停滯,凈利潤則出現下滑,尤其是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連續三年下滑,從2018年的3490萬元跌到了2021年的2710萬元,三年累計下滑23%。
?
?
或是因為業績不佳,和仁科技“賣殼”非常急迫,其剛剛終止與上一任買家的交易,立馬就找到了新的接手方。
?
此前的2021年12月,和仁科技控股股東磐源投資與科學城(廣州)信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簽署股份轉讓協議,擬以10.78億元的價格轉讓7940.00萬股公司股份,然而,就在5月15日晚和仁科技公告,終止了與科學城信息集團的交易。
?
從兩次股份轉讓協議來看,轉讓股份數幾乎相同,但因和仁科技股價變動,導致整體交易對價減少了約3億元。
?
不過,從此次交易細節來看,和仁科技股權轉讓價格為9.76元/股,較最新收盤價折價約7%,但從股價表現來看,過去八個交易日和仁科技股價漲幅達38%,也就是說,近期和仁科技股價上漲,無形中增加了轉讓價格。
?
這也讓通策醫療的股民們操碎了心,有股民直言“接盤俠”、“這種匪夷所思的收購,背后是什么”,還有股民表示“花7個億把自己股票市值砸了40億能這么理解嗎”…… 2022年一季報顯示,通策醫療最新股東人數接近10萬。
?
?
可能也是擔憂和仁科技收購后的業績表現,通策醫療要求交易對方作業績承諾,和仁科技原股東承諾,和仁科技2022年-2024年凈利潤分別不低于3500萬元、4000萬元、4500萬元,三年合計不低于1.20億元。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