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千萬麗江民宿350萬轉讓,旅游業遭遇40年來最強暴擊
逃離還是堅守?
作者 | 姚悅?編輯丨武麗娟?來源 | 野馬財經
“直降200萬,麗江精品客棧出售”“麗江民宿客棧低價急轉!撿漏朋友看過來”……某短視頻平臺上,諸如此類的信息屢見不鮮。
作為國內初代網紅城市,麗江是國內民宿最先發展成熟的地方之一。但從去年以來,麗江民宿客棧轉出,而且是低價轉出的情況越來越頻繁。
一位民宿經營者今年1月在某短視頻平臺發布了一則轉讓信息,一處位于麗江古城,擁有43間房、3個鋪面的民宿,之前投資一千多萬元,現在小幾百萬就可以轉,而且還帶兩年租金80萬元。在私信中,這位民宿經營者稱350萬元就可以轉讓。
多位麗江民宿經營者透露,受疫情影響,麗江古城客流量已經是近年來最低水平,鮮有客人,且租售價格已達低點,麗江民宿正在經歷大換血。
事實上,除了麗江,大理、廈門等原本旅游業發達地區的景區也都遭遇了“客荒”,背后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均是疫情反復,大量原來的長線游客轉為周邊游客。
與此同時,大量旅游業從業者正在承受著非常大的生存壓力,整個旅游行業也迎來了一個深度調整時期。
疫情下的旅游從業者:離開、觀望、堅守
2018年“五一”小長假,重慶姑娘媛媛來到心心念念已久的麗江旅游,并入住了一家民宿。媛媛是這家民宿的第一波客人,與民宿老板也聊得很投緣。之后,媛媛又來了麗江幾次,漸漸,媛媛與這家民宿老板從相知、相愛,最終走入婚姻殿堂。從那以后,媛媛徹底留在麗江,與愛人一起經營起了民宿。
媛媛說,最開始,麗江民宿的生意非常好,尤其是節假日期間,往往是房間爆滿,茶室一晚都可以收入300多元。兩個月房租就可以回本,其余月份基本就賺的是純利潤。但是,疫情爆發以來,民宿的生意越來越難。
今年,媛媛家之前經營的客棧到期,4月10日,她們又接手了一套八間房的客棧。雖然房租便宜了幾萬塊,但截至現在,媛媛的客棧只接待了一波客人,幾乎沒有什么收益。
“現在房價肯定提不上去,每個月水電費還要投入500多塊錢,反正就能過一天算一天。”媛媛說。
媛媛還在堅守,有人已經打算離開。同樣在麗江經營民宿的華先生,今年2月在某短視頻平臺掛出了民宿轉讓信息,價格方面只求回本。這套客棧是華先生在2017年承租,因為看好麗江的旅游發展,一口氣簽了15年的合同,現在還剩大約10年的租期。
“之前經營的非常好,但是疫情后就幾乎沒有了生意,已經挺了三年了,疫情還不知道什么時候能結束。”華先生說已經三個多月,客棧無人問津。
民宿生意停滯的影響也傳導給了其他行業。和先生之前在麗江經營了一家狗場,他的狗80%左右都是出售給麗江的民宿。“民宿里養狗,是為了讓民宿更有生機,給客人增添情趣。”但在去年,他就意識到了行業可能遭遇變故,最明顯的感受就是身邊經營民宿的朋友一個個都離開了麗江。
今年,作為土生土長的云南人,和先生選擇帶著一家人離開家鄉,去到了妻子的老家福建,目前正在找工作的過程中。
和先生還有許多其他省份的旅游同行朋友,這些朋友中有很多人選擇離開了旅游行業。而遠在云南千里之外,和先生北京的同行也正在經歷艱難時刻。
“難!”被問及近況如何,在北京經營著一家旅行社的楊帆一字概括。
楊帆之前是做團建,2019年感覺市場不錯,就注冊了旅行社,沒想到2020年就趕上疫情,從此生意一年比一年差。
“就拿今年清明節來說,和去年沒有辦法比。今年發了30輛車,去年發了60輛車左右。”楊帆表示今年旅行社變得更加艱難。他們的旅行社主要做北京周邊游,由于北京正在經歷新一輪疫情,五一期間更是處于完全停滯狀態。現在楊帆的旅行社八個全職員工,都在拿著保底工資。
楊帆說,這波疫情對于兼職的領隊和導游的打擊更大。他身邊很多領隊和導游為了生存,已經轉行做起了電商、快遞、外賣等。
“疫情時期,人們不愿意旅游是為了安全。但是疫情讓消費力減退,我們擔心的是,疫情結束,人們可能也沒有消費能力,或者也沒有旅游的消費意愿了。”楊帆說道。
旅游類上市公司去年整體市值蒸發超4800億
不僅是從業者處境艱難,旅游上市公司近年來也持續承壓。
據文旅產業服務平臺“新旅界”通過梳理重點監測的48家中國旅游類上市公司發現,2021年,有23家公司市值下跌,占比47.92%,合計市值縮水約5253.14億元。雖然,市值實現增長的有25家,占比52.08%,但合計增長的市值僅約436.35億元。
也就是說,國內旅游上市公司市值在過去一年至少蒸發了合計超4800億元。
進入2022年,上市公司的境遇依舊未能扭轉。2022年一季度,雖然1-2月份消費回暖,有逐步復蘇跡象;但3月份,國內疫情出現多點散發和局部暴發,特別是上海、深圳等超大城市疫情的發生,限制了主要消費人群流動。
文旅部2022年一季度數據顯示,我國國內旅游總人次8.3億,同期減少1.94億,下降19%。旅游人次的下降,則直接導致了一季度文旅企業業績承壓。
以中國中免(601888.SH)為代表的旅游零售企業,抗壓能力被認為在業內中算比較好的,但受疫情影響,中國中免一季度營收、凈利潤分別同比下降7.45%、9.99%。
景區也繼續承壓。例如,中青旅(600138.SH)烏鎮景區受上海及周邊疫情外溢的直接沖擊,接待游客同比下降65.13%。中青旅2022年一季度營收、凈利潤同比下降1.2%、71.9%。
我國出入境旅游業也仍處于停擺狀態。以出境業務為核心的ST凱撒(000796.SZ)和眾信旅游(002707.SZ)2022年一季度分別虧損0.63億元、0.57億元。不過兩家公司的虧損正在收窄,凈利潤分別同比增加32.99%、23.7%。
鑒于今年二季度受疫情影響嚴重,業界對于旅游上市公司二季度業績、甚至2022年全年業績的預期都不太樂觀。
IPG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表示,春節、清明和五一假期占據了全年長假的一多半,而在帶薪年假并不普及的情況下,長假是國人中長線乃至出境旅游的最好時段。由于疫情原因,這三大假期出游人數同比大幅下滑,這也就意味著2022年全年旅游經濟已經失去了增長的可能。
“而且,目前防疫何時結束尚為未知數,’動態清零’之下防疫又有常態化的趨勢,再加上即使復工復產也未必能夠引發出游人數的過分反彈,所以說2022年全年旅游經濟可能已經失去了同比增長的可能是符合邏輯的。”柏文喜補充說到。
投融資金額收縮近4成,赴港潮已消失
中國旅游研究院《中國文化和旅游發展報告(2021)》指出,在過去兩年的時間里,中國的旅游產業承受了40余年來最嚴峻的挑戰,經歷了40余年來最艱難的復蘇。
與此同時,資本對于旅游業的熱情也急速減退。
數據顯示,2020年,旅游業融資事件265起,總金額2074.1億元;2021年,融資事件共計123起,總金額達1267.6億元。相較于2020年,2021年旅游業融資事件數量和金額分別同比下滑54%、38%。
2021年,資本更加集中于頭部旅游企業。從已披露的投融資事件來看,2021年,金額過億的有40起、千萬級融資有31起、百萬級融資有6起。其中,融資過億的頭部企業有KLOOK客路旅行、道旅、泊心云舍等。而2020年三個級別的融資數量分別為37起、28起、8起。
旅游行業的投融資收縮,而涉旅企業的上市之路也變得非常不易。
2018年開始,赴港潮曾一度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并先后有美團-W(3690.HK)、同程旅行(0780.HK)、復星旅游文化(1992.HK)等多家涉旅企業遞表并成功登陸港交所。但到了2020年,涉旅企業的赴港上市之路也基本中斷。
多次遞表未果甚至更名的中國文旅集團(現更名為“大灣區文旅”),依然未能如愿上市;有“免稅茅”之稱的中國中免,2021年12月也暫緩了H股發行上市的進程。
旅游業赴港潮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私有化退市潮。2020年10月,金茂酒店(6139.HK)接受中國金茂(0817.HK)私有化要約退市;2021年1月,在港交所上市不足兩年的開元酒店(1158.HK)接受由鷗翎投資牽頭,聯合紅杉中國組成收購財團的私有化退市要約;2022年5月,在港交所上市16年的錦江資本(2006.HK)接受錦江國際私有化條件,從港交所退市。
此外,南方文旅、華強方特、陜西旅游、青都旅游、海南呀諾達、廣州塔、鄂旅股份、中國文旅,在2021年申請或重啟IPO,但截至目前,均尚未成功。
與資本對于旅游行業熱情急劇減退的情況不同的是,露營相關企業逐漸得到資本的青睞。
今年五一小長假后,露營概念股全線上漲,其中際華集團(601718.SH)、三夫戶外(002780.SZ)、浙江永強(002489.SZ)、牧高笛(603908.SH)等出現漲停。
融資方面,2021年至今,我國露營相關企業融資事件至少4起,幾乎都是露營營地相關企業,融資輪次主要集中在天使輪。露營品牌大熱荒野和嗨King野奢營地,戶外生活方式品牌ABC CampingCountry,以及戶外裝備品牌挪客Naturehike等都陸續獲得了融資。
旅游上市公司雖然處境艱難,但也依然努力應對。在業務調整方面,加碼免稅業務、加碼文旅目的地板塊等;在資本動作方面,引入戰略投資者、擴展融資渠道等成為普遍打法;在運營管理方面,短視頻與直播帶貨、推動產品服務和運營管理數字化升級成為發力方向。
低谷之下,很多人也在等待轉機。
因為麗江有自己喜歡的生活和最愛的人,媛媛才選擇今年4月又接手了新的民宿。她說“疫情一定會過去,也一定還會有很多人想來麗江。”
由于每年的5月到10月是旅游旺季,楊帆現在寄希望于在8月到10月,旅行社的生意能迎來一波回暖。楊帆還說,身邊有一些老板把錢投到營地上了,“挑戰機遇并存,能抓住轉型機會,也就能翻身”。
疫情結束后,你最想去哪里旅行?歡迎留言評論!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