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落地上海后業績高歌猛進,大量招聘研發人員支持擴張
5月22日,特斯拉(TSLA)發布大量招聘信息,包括車輛軟件、硬件設計工程、動力&能源工程等多個領域,主要工作地點在上海臨港。特斯拉中國的相關人士也確認了招聘大量研發人員的事實。對此,市場猜測特斯拉或有意在上海建立特斯拉的全球第二總部,未來還有望誕生契合中國本土文化跟消費者偏好的中國版特斯拉新車型。
來源/滿腹經綸
5月22日,特斯拉(TSLA)發布大量招聘信息,包括車輛軟件、硬件設計工程、動力&能源工程等多個領域,主要工作地點在上海臨港。特斯拉中國的相關人士也確認了招聘大量研發人員的事實。對此,市場猜測特斯拉或有意在上海建立特斯拉的全球第二總部,未來還有望誕生契合中國本土文化跟消費者偏好的中國版特斯拉新車型。
中國將成為特斯拉未來的主戰場
2018年10月,特斯拉宣布在上海投資建設超級工廠,隨后不到兩年的時間,坐落在上海臨港工業區的特斯拉超級工廠第一期就已于2021年7月宣布竣工,總投資500億。超級工廠不僅是上海有史以來最大的外資制造業項目,也是特斯拉在美國之外的首個超級工廠。
特斯拉押注中國市場,在上海投資建廠不失為先明之舉。首先產品成本大幅降低,中國政府提供了一系列的融資、拿地、稅收等優惠,同時上海位處長三角地區,是中國的六大汽車產業群之一,汽車產業鏈供應完善,零部件的采購和運輸成本降低。特斯拉在上海建廠,關稅、海運、倉儲、零部件等成本下降后比原本在美國生產總成本降低了65%,從而提高了利潤水平。特斯拉在全球新能源車產業的成就離不開中國市場和上海超級工廠的貢獻。
其次,中國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沃土,受政策大力支持,市場潛力巨大。根據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數據,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比為52%,超越歐洲,重回第一;歐洲市場因為補貼退坡,占比回落至34%。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之所以發展得這么快,離不開中國政府的大力扶持。
在全球低碳減排的大背景下,交通領域的減排是重中之重,2021年10月國家印發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到2030年,當年新增新能源、清潔能源動力的交通工具比例達到40%左右,營運交通工具單位換算周轉量碳排放強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
前段時間,上海臨港大部分企業受到停工停產的影響,如今在情勢逐漸明朗的情況下,部分企業陸續復工復產,特斯拉是上海臨港第一批復工復產的企業,不僅快速恢復企業運轉并且加快訂單的交付速度,同時發布大量招聘研發人員的信息,長久來看,中國市場依舊是特斯拉未來幾年的主戰場。
上海工廠貢獻了特斯拉全球交付量的半壁江山
2022年一季度特斯拉實現收入187.56億元,同比增長80.54%,其中汽車收入168.61億美元,同比增長87.30%,得益于汽車單價的上漲,汽車部門的收入增速高于交付量的增長。從收入的地區來看,特斯拉全球的收入主要來自于美國市場和中國市場,其中,2022年一季度中國市場為特斯拉貢獻了收入46.50億美元,同比增長52.8%。一季度,特斯拉即便停擺了一段時間,中國市場的季度收入仍保持了較高的增速增長。
從年度的業績來看,2021年全年,特斯拉中國市場的收入為138.44億美元,2020年為66.62億美元,2019年為29.79億美元,特斯拉在華收入已經連續兩年增長超100% 。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從汽車交付量來看,2022年一季度,特斯拉總汽車交付量達到310048輛,較2021按一季度同比增長67.78%,兩年內交付量翻了3.8倍,其中車型上特斯拉的交付量大部分來自于Model 3和Model Y的貢獻,地區上主要來自于上海超級工廠產量的快速增長。
2021年全年,特斯拉全年總交付量為 936172輛,其中根據乘聯會報道,特斯拉中國2021年銷售新車48.41萬輛,其中在華銷量合計為32.07萬輛。也就是說2021年全年,上海超級工廠的交付量占特斯拉2021年全球93.6萬交付量的51.7%,上海超級工廠2021年全年的交付量幾乎是特斯拉2020年全年的交付量。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受汽車交付量和收入的出色表現,特斯拉繼2020年首次實現全年盈利后,2021年凈利潤實現大幅增長,2021年全年凈利潤為55.19億美元,較2020年的7.21億元同比增幅高達665.46%。
特斯拉能一路高歌猛進,中國市場可以說是功不可沒,特斯拉表示,不會在中國建立第二個工廠,但會持續擴大上海超級工廠的產能。
特斯拉在投資者的問答中曾談到,限制特斯拉增長最大的因素之一是工程人才的有限。2019年至2021年,特斯拉的研發費用支出占比維持在5%左右,特斯拉要實現2022年在中國市場擴張的意愿,進一步拓深特斯拉在中國的戰略地位,招聘大量的研發人員是支持其擴張的基礎。
但特斯拉也坦然,其生產經營正面臨巨大的挑戰。除了芯片的短缺,疫情造成供應鏈持續面臨挑戰和工廠停工,或在一定程度也限制了特斯拉的產能。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