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房企落寂,“國”字頭仍在堅挺丨房企生存現狀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多少家曾經風光無限的京派房企,如今變得黯淡無光。
作者 | 盧泳志?編輯丨高巖?來源 | 野馬財經
企業的興衰像極的朝代的更迭,在房地產行業更是如此。
在早期的地產江湖中,房企被劃分為:海派、粵派、渝派、京派,代表“東、南、西、北”風格迥異的四大派系。
其中一段時間內,京派房企的江湖地位無出其右:萬通擎舉中國地產大旗,華遠化身地產先驅企業,金融街締造“中國華爾街”神話,SOHO中國叱咤北京地產江湖……京派房企盛極一時。
由于京派房企多為國企或者有國資背景,不能像“閩系”“粵系”等房企激進發展、大肆擴張。于是,發源于北京的眾多房企近年來開始走向落寞,甚至逐漸跌出主流房企之列。
如今,房地產行業進入“黑鐵時代”,那些身處降速通道中的京派房企目前生存狀況如何?
沒落的“貴族”
當中國的房地產行業開始一路下行進入“黑鐵時代”,那些曾占據行業一席之位的京派房企,開始跌落神壇、黯然失色。
作為中國最早的房企之一,萬通發展于1991年由馮侖、潘石屹、王功權、劉軍、王啟富、易小迪六人在海南共同創立,他們就是著名的“萬通六君子”。
1993年,北京萬通新世界廣場大獲成功,萬通開始被更多人所熟知。經過10年的發展,萬通發展的本金和營收均位列中國房企 前十。
2008年,萬通發展實現營收48.41億元,凈利潤為8.31億元,創歷史最高。2016年,嘉華控股正式入主萬通,“馮侖時代”宣告結束。
2019年,萬通地產引入普洛斯作為戰略投資者。2020年7月29日,萬通地產更名為北京萬通新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簡稱:萬通發展)。
之后,萬通發展開始轉型,曾一度嘗試過向地產服務業和地產金融服務方向的第三產業轉型,也曾嘗試過跨界布局新能源電池業務,試圖打造“地產+新能源”雙主業發展格局,但最終“流產”。
如今,作為老牌房企的萬通,早已經失去了早年間的光環,甚至營業收入開始負增長。
財報顯示,2021年萬通發展總營收為8.13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3.62億元下降40.31%;而全年合同銷售金額只有4.8億元。
同樣作為“萬通六君子”之一,潘石屹于1995年和妻子張欣成立紅石實業有限公司,開發現代城,采用“散賣模式”帶動銷售迅速增長。
2003年,SOHO中國以1.78億元的納稅規模位居行業第二;2007年10月,SOHO中國登陸港交所,以19億美元創下亞洲最大商業地產IPO。
來源:罐頭圖庫
2012年,SOHO中國從"開發-銷售"變為"開發-自持",潘石屹喊出"自持物業比持有人民幣更好。"2015年,SOHO中國推出共享辦公品牌SOHO 3Q,潘石屹認為,商鋪的利用率遠比不上寫字樓。
2017年,SOHO中國利潤達到頂點,為47.33億元;2018年降至19.25億元,2019年進一步降至13.31億元,2020年凈利潤只剩下5.36億元。
2021年6月16日,SOHO中國發布公告,高盛代表黑石集團發出全面收購要約;然而,三個月后,黑石集團決定不就收購公司股權作出要約,這意味著潘石屹張欣最終未能如愿賣掉一手創辦的公司。
在私有化失敗后,2021年,SOHO中國實現營業收入17.42億元,同比減少4.59億元;歸母凈利潤為-1.31億元,2020年同期為5.30億元,業績由贏轉虧。
和萬通發展、SOHO中國相似,華遠地產同樣擁有過輝煌的歷史,甚至稱得上是國內房地產行業的先驅企業。
華遠地產初創于1983年,后與香港華潤集團合資,于1996年成功登錄港交所,創造了房地產利用外資高速發展的傳奇。
2000年,華遠地產的總資產高達80億元,凈資產達30億元,累計稅后利潤達15億元,資產、銷售額、開發量等指標連年居北京房地產市場前茅。
2001年,華遠地產和華潤集團“分手”,2008年成功借殼上市,登陸A股市場。之后,華遠地產開始主張“小而美”戰略,在規模上逐漸落后于第一梯隊。
來源:愛企查
2018年,華遠地產開始重新提速,并提出:“未來3-5年,力爭實現500億的銷售規模。”然而,時至今日,華遠地產始終未能重現往日輝煌。
2021年,華遠地產的銷售業績勉強超過100億元,與500億的規模目標更相距甚遠,如今的華遠地產與“頭部房企”的稱號漸行漸遠。
“掉隊”的房企
和萬通發展、SOHO中國和華遠地產等房企逐漸落寂相比,在京派房企中還有一部分企業面臨更加糟糕的情況,比如首創置業、當代置業和鴻坤地產。
首創置業是一家背景雄厚的國資房企,其控股股東為北京首都創業集團有限公司,是北京市國資委所屬的大型國有企業集團。
2003年,首創置業在港交所上市,之后迎來快速發展。然而,2021年7月,首創置業宣布退市,于10月份正式從聯交所退市。
作為一家老牌百強房企,首創置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被對手超越,以致排名被不斷向后挪動。
來源:克而瑞
據克而瑞發布的“2021年1-12月中國房地產企業銷售榜TOP20(全口徑)”顯示,首創置業以546.2億元銷售額排名第63位。
可以看到,在過去6年內,首創置業的業績一直在下滑。同樣是克而瑞的榜單,2015年首創置業以323.2億元的銷售額,排名第23位。
在市場的浪潮中,背靠國資背景、并早早就享受資本市場融資便利的首創置業,不進而退,最終黯然退出資本市場。
和首創置業的退市相比,另一家京派房企當代置業的生存狀況更加艱難。
當代置業成立于2000年,發跡于北京,曾因開發MOMA系科技主題住宅而名噪業內,業內曾有“南有朗詩,北有當代”的盛贊。
當代置業曾立下過“2005年要突破100億元,2007年突破300億元,2009年突破700億元,2010年則要達到900億元”的FLAG,CEO張鵬也曾公開表示,2020年要實現500億的銷售目標。
為了迅速擴大規模,當代置業在土地市場開啟“買買買”模式,并且開始不斷發債,而且以較高的發債成本聞名業內。
最終,當代置業吃到了苦頭。2021年10月26日,當代置業發布公告表示,其于10月25日到期的2.5億美元、票息12.85厘的美元優先票據,發生票據違約。
之后,當代置業宣布委任華利安為財務顧問,希望可以解決流動性問題。同時,股東支援8億元貸款,試圖挽回市場信心。
今年3月24日,當代置業公告,占當代置業現有票據未償還本金額75%以上的債權人已經訂立重組支持協議,以支持其境外債務重組。目前,當代置業的境外債務重組方案最終版還未正式出爐。
和其他京派房企相比,鴻坤地產的名氣不大,但在北京尤其是西紅門幾乎是家喻戶曉。鴻坤地產成立于2002年,早年深耕西紅門區域,后擴張至京津冀。
2017年,鴻坤地產的實控人由創始人趙彬變更為其子趙偉豪,并制定了宏大的擴張目標,包括進駐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以及海南自貿區,甚至喊出千億銷售目標。
不過,無論是從拿地,還是融資能力優化方面,鴻坤都沒能實現質的飛躍。在政策、疫情的影響下,鴻坤地產經營開始惡化,陷入流動性危機。
3月25日,鴻坤集團旗下鴻坤金服突然被曝出30億理財無法兌付,涉及上千位投資者。目前,鴻坤金服已經停止運營,APP和官網已下架全部理財產品。
然而,理財產品的暴雷風波還未散去,鴻坤地產又迎來美元債違約。
5月10日,鴻坤地產公告顯示,旗下一筆美元債利息于2022年4月8日應付。根據票據條款,公司擁有30天的支付寬限期。現寬限期已過,其未能在寬限期屆滿前支付相關款項,因此發生違約事件。
除此之外,據愛企查顯示,近年來鴻坤地產還涉入多起票據追索權糾紛、商品房預售合同糾紛等。
堅挺的國企
在一些京派房企掉隊、退市、暴雷的同時,還有部分企業仍在堅挺,而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國”字頭。
說起北京的房企,就不得不提首開。作為深耕北京的老牌國有房企,首開股份(600376.SH)有著“一部首開史,半座北京城”的美譽。
時至2022,首開股份邁過42載歷程,目前已進入全國17個省市區的約30個城市。2021年,首開股份繼續蟬聯北京區域銷售榜首。
來源:Wind
有喜有憂,首開股份開始出現“增收不增利”,2021年營業收入為678.02億元,同比增長53.31%;歸母凈利潤6.92億元,同比減少77.95%。
更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首開股份頻頻質押股權,且其擔保額已經超過了歸母凈資產,存在擔保風險。
和首開相比,中交地產(000736.SZ)成立于2015年3月,是一家年輕的公司。2017年1月,中交集團將其委托給中房地產代為經營管理,10個月后正式更名“中交地產”。
中交地產負責中交集團房地產業務的運營和管理,目前布局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地區,境外重點投資美國、馬來西亞、印尼、肯尼亞等國家。
來源:Wind
不過,和其他很多房企一樣,中交地產也出現了增收不增利的情況,并且其扣非凈利潤在近4年中首次出現罕見的較大虧損。
2021年,中交地產實現營業收入145.42億元,同比增長18.23%;歸母凈利潤2.36億元,同比減少32.19%;扣非凈利潤-4.32億元,同比減少2143.7%。
三道紅線方面,截至2021年,中交地產凈負債率為217.7%,剔除預收賬款后的資產負債率為82.0%,現金短債比為0.6倍。也就是說,三道紅線全踩。
和中交地產類似,中國金茂(0817.HK)是中化集團有限公司旗下房地產和酒店板塊的平臺企業,于2007年8月17日在港交所上市。截至2021年底,中國金茂共布局全國53個城市,總土儲建面達9322.6萬平方米。
中國金茂在一二線城市引入高端產品線金茂府,它的規模化擴張之路非常迅速。但由于北京限價政策的出臺,中國金茂的發展模式受到挑戰。
來源:Wind
數據顯示,2016年至2020年,金茂凈利潤分別為25.36億元、39.78億元、52.11億元、64.52億元、38.81億元,增速分別為-16.75%、56.88%、31.00%、23.82%、-40.12%。
可以看出,中國金茂的歸母凈利潤在2017年增速觸頂后,連續兩年下滑。2020年,金茂的歸母凈利潤甚至出現幾乎“腰斬”的情況。
經過一年的調整,2021年,中國金茂的營收為900.6億元,同比增長50%;毛利率為167.58億元,同比增長38%;而歸母凈利潤46.9億元,同比增長21%。
京派房企緣何掉隊?
之所以能在地產江湖中大放異彩,是因為京派房企在北京長期扎根,占據資源優勢。但相對來說,這也是京派房企的難以克服短板。
2017年,北京迎來被稱為最嚴調控的"3·17"新政,在調控政策與信貸緊縮的多重影響下,京派房企的發展和業績受到很大影響。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表示,北京房企銷售放緩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北京市場不好。在調控加壓的背景下,北京及環京樓市遭受沖擊較大,成交量持續在低位徘徊。
除此之外,近幾年來北京住宅用地計劃一直不多,尤其是從2013年開始,北京市的供地計劃多次爽約,房企在北京拿地變得更加困難。
上海中原地產市場分析師盧文曦表示,由于樓市調控,一線城市的市場被明顯壓制,整體的開發節奏在放緩,北京已經開始向存量市場轉向,這個時候房企都會爭搶市場。
在這種情況下,外來房企紛紛涌入,萬科、綠地、保利等房企開始把北京作為企業發展和重點布局的目標,并且開始迅速占領北京市場。
在外來房企進入的同時,京派房企的全國化布局卻并不理想,他們在拿地方面過于保守,布局圍繞一二線城市展開,錯過了三四線城市的發展機會。
另外,很多“國”字頭房企缺少產品創新的動力,在市場變革的過程中,沒能建立自己的產品體系、形成鮮明的產品優勢。
財經評論員嚴躍進分析稱,外來房企入京擠壓了北京部分房企的經營空間。而且很多北京房企在戰略執行層面偏于保守,尤其是對于全國市場的擴張節奏比較慢,影響了此類房企的規模。
新城控股高級副總裁歐陽捷曾這樣評價京派房企:“在行業趨于壟斷、北京市場縮水的大趨勢下,京派房企守成有余、進取不足、逐漸失去客戶、金融、供應商的青睞。”
當然,除了上述房企,華潤置地、中國鐵建、金融街、遠洋集團、北辰置業、五礦地產等京派房企都在嘗試打造適合自己的發展路線,而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穿越“黑鐵時代”,努力地“活下去”。
您覺得京派房企掉隊最大的原因是什么?接下來他們能改變心態、調整戰略、加速奔跑嗎?歡迎留言評論!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