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香港老板,幫馬斯克改寫了汽車行業!
他,擦亮了香港制造
圖片丨網絡、圖蟲創意
作 者丨張靜波??華商韜略出品丨ID:hstl8888
2019年,當馬斯克試圖打造一臺巨型鑄造機,像生產玩具一樣生產汽車時,他找遍了全球六家主流制造商。
其中五家都拒絕合作,認為是異想天開。
只有一家說:試試看。最終,這家廠商聯手特斯拉,改寫了汽車制造史。
而它的老板,是一個中國香港人。
一、
在汽車產業百年史上,曾發生過多次生產模式的變革。
從1913年的福特流水線,到50年代的豐田生產方式……這些變革,無不來自傳統燃油車企業。
誰也沒想到,最新的一次生產模式變革,來自新造車勢力——特斯拉。
2020年8月,美國加州弗里蒙特,特斯拉的工廠里,一臺堪比房子大小的巨型機器,正將Model Y的后車身,一體壓鑄成型!
親眼目睹了這一幕的馬斯克,興奮地寫道:
“這是汽車制造業的一場革命……以這種方式生產汽車,是一件很瘋狂的事情,以前從未有過。”
這并非馬斯克狂妄。在此之前,由于金屬鋁很難沖壓成復雜的形狀,傳統汽車制造商只能采購不同的沖壓件,然后將它們焊接在一起。
新的一體壓鑄工藝,取代之前的沖壓件,從根本上簡化了汽車制造。
70多個零件,減少到2個,最后是1個!
這還只是后車身,根據馬斯克的構想,未來只需3個零件,就可打造整個汽車底盤:前車身、后車身和底盤電池包。
最終,采用這項技術,可以從Model 3中消除370個不同的零件。
由于大大減少了零件的數量,特斯拉的生產效率倍增,成本銳減。
以Model 3為例,原車身生產線上有大約1000個機器人,現在減少了300個,未來前車身也采用一體壓鑄,還將再減少300個。
而這,也是特斯拉賺得盆滿缽滿的重要原因。相比之下,眾多新造車勢力雖然銷量暴漲,利潤率卻并不高,甚至虧損。
對特斯拉來說,一體壓鑄還讓自己擺脫了不擅長制造的名聲。
僅僅幾年前,馬斯克還深陷“產能地獄”中。彼時的特斯拉,不但產能受困,其車身質量也遭眾人詬病。
某行業分析師曾說,“當我第一次開特斯拉的汽車時,車身間隙可怕,到處是焊接的痕跡。”
對此,馬斯克不諱言:車身密封簡直是噩夢,這可能是整個工廠最痛苦的工作。
馬斯克曾豪言要打造一套高度自動化的生產線,這樣的挫折,簡直可以用慘敗來形容。
但短短幾年,他就從慘敗中走出來,改寫了百年汽車制造史。
因為特斯拉的示范,整個汽車行業正從傳統沖壓件轉向一體鑄造。許多人認為,這是繼福特流水線以來,汽車生產模式的又一次重大變革。
新技術嚇壞了傳統汽車巨頭,大眾CEO赫伯特·迪斯抱怨:
一體鑄造,使得特斯拉10個小時就可以制造一輛Model Y,而大眾生產一輛ID.3需要30個小時。
馬斯克之所以能逆天改命,離不開那臺巨型機器——Giga Press。
這臺由意大利IDRA公司打造,最大鎖模力達6000噸的巨型機器,被馬斯克稱為有史以來最大的壓鑄機。
Giga Press剛一問世,就轟動全球。但鮮為人知的是:
IDRA是香港力勁(LK)集團旗下子公司,它的老板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人。
二、
如果不是特斯拉,力勁這家年營收只有40億元的“小公司”,很難進入普通人的視野。
而它的創始人劉相尚,或許至今還過著遠離鎂光燈的日子。在百度輸入“劉相尚”,只有區區10萬個結果。
就是這樣一個“不知名”企業家,卻攜手馬斯克,改寫了汽車制造史。
這看似偶然的結果,實則是在一個行業長期堅守、耕耘后的時代必然之選。
祖籍廣東的劉相尚,1952年出生在一個印尼華僑家庭。由于父親在汽車維修廠工作,兒時的劉相尚,對機器充滿了興趣。
“當我13歲還不會騎單車時,已為家人修理好幾十部單車。”如今已貴為中國壓鑄機之王的劉相尚,對青春年少的回憶依舊津津樂道。
這種興趣,最終轉化為學習的動力。但彼時的印尼,政局動蕩,劉相尚不得不跟隨父母輾轉至內地,不曾想卻碰到更大的動蕩。
無奈之下,一家人在1972年移居中國香港。
年輕的劉相尚,一邊讀夜校,一邊在機械廠打工。經過7年打拼,最終在1979年創辦了力勁機械廠。
與今天的產業空心化不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制造曾享譽世界,其鐘表出口一度雄踞世界第一。
伴隨工業的蓬勃發展,香港各行業對金屬加工的需求特別大。
但當時,香港市場上的壓鑄機,基本上被日本、德國企業壟斷,價格昂貴,“一臺機械相當于一層樓的價格”。
初出茅廬的劉相尚,瞅準機會,于次年推出第一代壓鑄機,售價只是日本設備的兩三成。
由于物美價廉,力勁壓鑄機很快就搶占了市場。而注重客戶服務,則讓力勁贏得了良好的口碑。
據劉相尚回憶,當時很多新客戶,都是熟客介紹而來。
這一成功經驗,后來被劉相尚總結為一句話,傳承至今:客戶的成功,便是我們的成功。
在那個激蕩的年代,力勁壓鑄機為香港制造業的崛起立下大功,被媒體譽為“擦亮了香港制造”。
伴隨香港制造的崛起,力勁也實現了自身的騰飛,其設備應用領域從表殼擴展至玩具、紐扣、五金件等。
在這個過程中,力勁的命運,跟香港乃至整個國家的命運,緊緊捆綁在了一起。
上世紀80年代末,由于人力成本升高、地價昂貴,香港制造逐漸衰落,并在隨后大規模轉移至內地。
劉相尚也跟隨客戶的腳步,于1989年在深圳南投建廠。
當時的內地,正處在一場史無前例的工業化運動中。劉相尚敏銳地捕捉到這一趨勢,并積極投身其中。
1993年,在深圳建廠僅4年后,力勁又選中了上海松江。“當時,工廠所在的地方,還是一片荒蕪,我們是當地村鎮第一家工廠。”
在那個塵土飛揚、空氣中四處彌漫著創業氣息的年代,只要敢拼,有的是機會!
敢拼的劉相尚,最終一次次摸準了時代的脈搏。
90年代初期,內地家電市場起飛,力勁推出生產家電零部件的壓鑄機。
從9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又先后經歷了摩托車、汽車兩輪產業大潮。力勁緊跟產業變革的步伐,推出高性能冷室壓鑄機,助力產業騰飛。
在此期間,力勁還抓住軍轉民機會,收購了國有四大壓鑄機廠之一的遼寧阜新壓鑄機廠,并與清華大學等高校合作,不斷提升自身的技術實力。
所有的厚積,最終換來2008年的一次關鍵出擊。
那一年爆發的金融危機,致使意大利IDRA集團瀕臨倒閉。而萬里之外的力勁集團和中國市場,被IDRA高層視為救贖的機會。
最終,劉相尚以500萬美元的代價,拿下了這家全球首屈一指的壓鑄機廠商。
次年,擁有20年壓鑄經驗的工程師里卡多·費拉里奧加入公司,并出任IDRA總經理。
一系列的機緣巧合,將幾家企業和個人的命運交織在一起,最終碰撞出汽車產業史上最壯麗的火花之一。
三、
2019年,剛剛擺脫產能地獄的馬斯克,開始思考一個問題:鑄件的極限在哪里?
這位天馬行空的企業家,看著桌上的玩具車,突發奇想:如果像玩具車一樣,鑄造全尺寸的汽車會怎么樣?
當他將自己的想法告訴其他人時,他們都驚呆了,因為這意味著,需要一臺15000噸的壓鑄機。
在此之前,壓鑄通常只用在變速箱殼、缸體等較小的零部件上,主流壓鑄機的鎖模力最大也只有四五千噸。
這一慣例在傳統汽車行業已延續數十年,但馬斯克從第一性原理出發,并沒有被行業慣例束縛。
15000噸太瘋狂,那1/3呢?
抱著這種想法,他在全球范圍內,找了六家主要的壓鑄機制造商,其中五家都拒絕合作,認為那就是異想天開。
只有一家表示,也許可以。這就是意大利IDRA公司。
IDRA之所以敢接單,一方面是因為其母公司力勁集團的創始人劉相尚,早在創業初期,還在給玩具車廠商提供機器時,就有一個跟馬斯克同樣的夢想:像造玩具一樣,鑄造一輛全尺寸汽車。
另一方面,IDRA也有這樣的實力。
作為全球壓鑄機行業的標桿,過去數十年,IDRA不斷刷新著世界紀錄,并在2019年德國國際鑄造展上,發布了一款5500噸的概念機。
但彼時,幾乎所有的潛在客戶,都對此嗤之以鼻,認為那根本不可能實現。
別人眼中的不可能,卻成了馬斯克的香餑餑。2019年的一個電話里,雙方一拍即合。
盡管有著同樣的夢想,但要打造一臺超級壓鑄機,還面臨諸多工程挑戰。
比如,需要超大的壓板、導桿和全新的液壓馬達。此外,還必須確保鋁合金以均勻的速度注入……整個過程非常棘手。
對此,劉相尚坦言:有壓力!這種壓力,不但是技術上的,還有客戶方面的。
“他們過一段時間就來問我們:這個能不能做,那個能不能做……每改一次,我們的機器也要配合改。”
▲Giga Press ?來源:力勁財報
來自客戶的鞭撻,逼著力勁不斷成長。而這,也是過去40多年來,力勁從一家小小機械廠成長為全球最大壓鑄機制造商的法寶。
用劉相尚的話來講:“客戶的成功等于我的成功!我們要配合市場需求,客戶到哪里,我們就跟著到哪里去。”
最終,經過一年多奮戰,6000多噸的龐然大物——Giga Press橫空出世。
Giga Press一舉改寫了全球汽車制造史。
這一壯舉的產生,離不開馬斯克天馬行空的想法、IDRA總經理費拉里奧的技術積累,以及劉相尚數十年對一個行業的堅守。
盡管壓鑄機對制造業不可或缺,但整個市場規模不到200億元。
就在劉相尚扎根壓鑄機行業的數十年里,很多由制造改行做房地產生意的香港老板,早就是千億身價,而力勁時至今日,年營收不過40億港元,總市值不到200億港元。
如今,力勁在全球一共僅有8個生產基地,分布于中國深圳、上海等7個城市,以及意大利。
支撐他在這個“冷門”行業干下去的理由之一,是對機械的熱愛。
“我喜歡搞技術,設備都是自己設計的。”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在接受采訪時,提及研發,一臉的興奮。
因為熱愛,劉相尚40多年如一日,全身心撲在工作上,即便已將業務交給子女打理,依舊工作不離身。
“比起旅游玩樂,我更愛工作,因為對我而言,沒什么比鉆研一部機器更有成就感。”
也正是因為這份熱愛,讓劉相尚有幸參與到中國史無前例的工業化進程中,并親眼目睹了中國制造走向世界。
伴隨這一進程,力勁的客戶名單不斷壯大,從奔馳、寶馬、奧迪,到通用、福特、豐田,再到比亞迪、特斯拉。
如今,特斯拉全球工廠已用上Giga Press,有六家中國車企也正準備采用。
不僅如此,Giga Press還在不斷升級,最新的9000噸Giga Press已于近日亮相,更大型號的家伙或許還在路上。
這些龐然大物,正在改變汽車制造的面貌,也讓力勁站到了時代的風口上。
談起這些成就和進步,劉相尚首先感謝的是這個時代。
“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給予我們這些港商大展拳腳的機會,同時借著世界工廠,為全世界提供價廉物美的產品。”
上世紀90年代,還在事業爬升期的劉相尚,到美國去參觀壓鑄工廠,看到那里大型的自動化壓鑄生產線,無比震撼。
當時,他想:“我們要多少年,才能趕上人家?”
而之后,中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大超出國人的想象力,劉相尚或許也沒有想到:
短短20多年,不但力勁成為全球最大的壓鑄機制造商,自己也正成為那個幫助馬斯克改寫了汽車行業的人!
參考資料:
[1]《輝煌40年,劉相尚先生與力勁集團的故事》壓鑄周刊
[2]《劉相尚:時代中的壓鑄機遇》企業雄才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