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為資本新基金首關10億,產業LP超五成
VC/PE到了比拼產業資源的時候。
作者 I 李天?報道 I 投資界PEdaily
又一筆人民幣募資出爐。
投資界6月20日消息,眾為資本今日宣布旗下人民幣基金完成首次關閉,募資規模超10億元。去年夏天,眾為資本宣布新一期美元基金關閉,募資折合超50億人民幣。至此眾為資本在管資金超過百億人民幣。
至于外界關心的LP陣容,眾為資本此次人民幣募資得到了國家級母基金、頂級機構投資人及家族辦公室等出資人的大力支持。同時,還有更多不同產業的領軍企業加入,首關便引入了分眾傳媒、金達威集團等上市公司為代表的眾多產業出資人,其中產業LP超過五成。
成立于2015年,眾為資本身上最顯著的特征是聚焦產業投資,至今投資了第四范式、樹根互聯、地平線、依圖科技、樂言科技、思派健康、奕斯偉硅片、奕斯偉計算、云豹智能、史河機器人、弘璣Cyclone、法大大、Boss直聘、小鵬汽車、和府撈面、GoTo等多家知名公司。據悉,新基金將延續既往的投資策略,沿著產業科技投資脈絡,深耕數字經濟、硬科技、消費及出海賽道,聚焦投資科技驅動的成長期優秀公司。
當下,憑什么打動人民幣LP?
去年,Boss直聘登陸美股,市值超百億美金;今年,東南亞巨頭GoTo印尼上市,市值超300億美金。而第四范式、樹根互聯、思派健康等項目也蓄勢待發,即將上市。
一家開始進入IPO收獲季的機構,這可能是外界對眾為資本的粗略印象。
眾為資本合伙人姚安民表示,“產業科技方向的項目,很難迎來短時間內爆發性增長,往往更需要耐心,Cash-burn并不一定能加速公司的業務發展,相反很可能拔苗助長。廣撒網然后靠單個項目支撐整支基金回報的策略大概率不能奏效。追求投資風險、退出時間、項目回報三者之間的有效平衡才是產業科技投資時代的最優解。”?
據悉,眾為從去年秋天開始本期人民幣基金的募資,目標設定為15億。今年春節剛過,超10億資金募集到位,一舉完成基金規模的三分之二。這在人民幣募資困難的當下,已經是不錯的成績。
2015年眾為資本正式成立,彼時移動互聯網紅利仍在,TMT投資如火如荼。但眾為資本一直秉持“科技+產業”的投資策略,在同期成立的美元基金中并不常見,而對于如今的人民幣募資,這一策略也正是LP手中無形的標尺,所以一切水到渠成。
時至今日,我們看到機構LP差異化配置資產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對于眾為資本來說,這個問題可以演變為:如何去構建產業資源生態,從而賦能給自身“科技+產業”的投資策略??
對此,眾為資本合伙人徐薇表示:"作為獨立的財務投資機構,‘科技+產業’的投資策略是我們從成立起就一直堅持的。當時,我們判斷很難再出現互聯網大平臺的機會,未來科技創新一定會落地到各個產業場景中去,這需要我們走進產業當中,梳理產業邏輯,內化產業認知。眾為資本希望搭建產業資源生態,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
一家財務投資機構,如何構建產業生態?
眾為資本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在投資的各個環節與生態成員高頻互動。
徐薇介紹,眾為的產業資源生態涵蓋了獨立搭建的產業專家庫、定期對行業Top-down研究而積累的產業伙伴、眾為背后的產業出資人,當然還包括被投企業的優秀創始人們。
與產業專家庫的高頻交流,加速認知沉淀。這個專家庫覆蓋了許多產業頭部公司的高管、技術專家或者是科研界的資深教授;具體投資動作上,眾為投資團隊對行業做了深度的梳理和調研之后,會帶著自己的問題和觀點與該行業的專家分享碰撞,這種雙向輸出的交流也讓眾為自有專家網絡不斷擴容。
想要積累行業認知,龐雜的行業梳理和調研也是必不可少的。通常需要做完整的賽道梳理,順著各個細分方向調研了大量公司,才能形成自己的基礎判斷。這個過程往往也是項目sourcing的過程,扎實的行業認知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
2015年之后,工業4.0風潮從國外成熟工業體開始發端。行業轉型升級往往伴隨著智能化的機會。鎖定軟硬結合的數字化方向之后,眾為團隊開始行業研究,深入到制造業一線與各個制造業生態伙伴走訪和調研,其中包括工業互聯網領域的資深專家李杰教授。
在對這個方向的創業公司進行了大量梳理之后,樹根互聯進入了眾為團隊的視野。樹根互聯的掌舵人正三一重工的“少東家”梁在中,他自哈佛畢業后就在三一重工從基層做起,并主動請纓負責工業互聯網板塊,孵化了樹根互聯。
在系統研究了樹根互聯的策略打法后,眾為資本發現樹根互聯不僅整合了三一重工多年的機械設備產業的工業智能化轉型經驗,團隊又極具創業精神,能夠在戰略和戰術層面上去解決產業痛點,高效的執行力也給眾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公司即將進入高速成長的拐點前,2019年初,眾為資本投資了樹根互聯早期B輪融資。目前,樹根互聯已經遞交科創板上市材料。
姚安民表示,“在充分積累行業認知的基礎之上,才能與更多的產業人保持在一個頻道,一知半解的門外漢肯定是不行的。在調研產業需求,判斷創新技術能否在產業落地的時候,實事求是是我們內部很重要的一個標準,通俗的說:接地氣。”
如今,這一標簽也被更多的產業伙伴認可。完成樹根互聯的投資之后,眾為資本又有機會參與了三一集團孵化的三一筑工,布局智能建造領域。
而伴隨投資業績的逐步展現,越來越多的產業伙伴也選擇融入眾為生態,轉身成為眾為的產業LP。與此同時,一些長期合作的產業專家也成為了眾為的投資合伙人。
VC/PE到了比拼產業資源的時候
產業視角布局投資,這是眾為的核心策略之一,從產業客戶需求出發,聚焦具體產業,順藤摸瓜,發現產業鏈中的“卡脖子”環節、科技創新價值發揮空間最大的環節。
云豹智能便是這樣的投資案例。眾為團隊投資這個項目的底層判斷是,中國數字經濟產業高速發展,數據中心的建設將是未來整個數字經濟的重要高地,大量新興的應用給數據中心提出了新的需求,而DPU將會引領數據中心基礎架構的變革和演進。
放眼全球,DPU處在各國都研發制造的早期階段,特別需要與各個產業方的深度鏈接。在走訪了中國數據中心產業的多個巨頭之后,在對相關創業團隊進行仔細搜索的過程中,眾為發現了團隊實力最為耀眼的云豹智能。創始人蕭啟陽博士,本人既是MIT終身教授,也是成功的連續創業者,曾以高通高管的身份在半導體產業摸爬滾打多年,這樣的經歷是許多團隊所不具備的。
眾為生態中還有另外一位科學家——第四范式戴文淵。2017年,眾為資本曾領投第四范式的B輪融資。如今,這家獨角獸也遞交了港股上市申請。
當初在明確人工智能、機器學習這一科技創新趨勢后,眾為將技術趨勢與各個產業橫縱交叉,探尋哪一個交叉點更容易誕生投資機會。哪個產業最有付費能力?金融業肯定是首屈一指。而在一眾的創業公司中,第四范式正在深挖金融行業客戶。
在與第四范式接觸的過程中,眾為另辟蹊徑——曾以“客戶”的身份參加第四范式在全國各地舉辦的多場線下交流活動。道理很簡單,客戶的聲音是市場需求最真實的反饋。在判斷第四范式的產品成熟度領先,踩下高速成長踏板前,眾為資本領投了B輪。在短短幾年時間里,第四范式的收入也從小幾千萬躍升到十億級別。
沿著產業視角,從技術實力與商業落地兩個端點出發,在上一波人工智能的浪潮中,眾為資本連續投資了第四范式、依圖科技、樂言科技等知名項目。
放眼當下的創投市場,產業LP是眾多機構爭搶的優質出資人,原因在于GP不僅僅可以借助產業LP積累產業認知,同時實打實的產業資源也是每一家機構的被投企業所夢寐以求的。
今年上半年,眾為領投了干線物流自動駕駛企業——主線科技。而在公開采訪中,主線科技的創始人張天雷特別強調了眾為在簽署TS之前,便將和記黃埔、順豐控股、極兔物流、德邦物流等產業資源早早的對接給了他,眾為也是拼實力在一眾知名CVC中拿下領投身份。眾為的另一個被投企業Convertlab,專注在智能營銷領域,也被眾為牽橋搭線介紹了世聯行、斯凱奇、九陽電器、滴露等等優質客戶資源。
徐薇透露,兩年前眾為資本與分眾傳媒合資成立了眾為分眾消費研究院,長期對消費各個賽道和消費者行為進行跟蹤調研,這些研究成果同時賦能分眾傳媒和眾為的消費類被投企業。
談及消費投資,徐薇表示,“眾為一直保持著與消費類產業伙伴的深度交流,這極大的加深了我們對于優秀品牌和消費項目創始人的認知,今年也會積極出手。對于消費項目的判斷,眾為會希望創始人和團隊能夠沉下心來,尊重消費產業規律,品牌是需要時間的。”眾為曾參與安踏集團對始祖鳥母公司的收購,也是這一邏輯的展現。據悉,近期眾為投資了某頭部母嬰食品品牌。
從產業中來,到產業中去
徐薇總結,“產業生態伙伴通過跟我們的高頻互動,更加直觀了解了眾為產業生態資源是如何被盤活的,同時他們也有強烈的產業戰略需求,在增加我們產業認知的同時,還能為被投企業帶來更多資源。資金、認知、資源、專家越來越多,這樣這一盤棋就活了。”?
眾為對產業抱有敬畏之心,不斷深入各個產業學習,挖掘產業投資深度,另一方面,將自身對于科技創新的前沿訊息與產業生態伙伴交流分享,拓寬產業伙伴的創新廣度。在不斷的互動和業績實力的結合下,眾為資本的“產業朋友圈”也越來越大。
如今,中國創新經濟行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變化,眾為資本的投資節奏并不會因為市場的變動而變化——做充足研究,然后“開槍”,這便是他們自己的節奏。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