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手機出貨量大跌,國內智能手機市場或正經歷寒冬
6月20日,中國信通院發布5月份國內手機市場運行狀況,國內手機銷售慘淡,市場下行趨勢明顯。
來源/滿股經綸
6月20日,中國信通院發布5月份國內手機市場運行狀況,國內手機銷售慘淡,市場下行趨勢明顯。
國內智能手機銷量陷入多年低迷,2022年進一步下行
報告顯示,5月國內市場手機出貨量2080.5萬部,同比下降9.4%;其中5G手機1773.9萬部,同比增長6.0%,占同期手機出貨量的85.3%。智能手機出貨量2055.9萬部,同比下降9.1%,占同期手機出貨量的98.8%。
2022年1-5月,國內市場手機總體出貨量累計1.08億部,同比下降27.1%,其中,5G手機出貨量8620.7萬部,同比下降20.2%,占同期手機出貨量的79.7%。
不僅出貨量下滑,國內手機上市新機型也呈下降趨勢。2022年5月國內上新的機型為24款,同比下降了11.1%,其中5G手機9款,同比也下降10%。
2022年以來,國內整體電子產品行業處于低迷期,國內智能手機市場的出貨量已經連續5個月出現同比下滑,市場表現疲軟。
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及5G手機占比
(數據來源:中國信通院)
實際上,國內智能手機市場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展現出增長疲態。2016年國內智能手機的出貨量為4.57億部,同比增長14%。2016年后手機市場的出貨量就呈下降趨勢,同比出現連續負增長。2021年由于疫情得到緩解,消費迎來暫時的反彈,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重新錄得正增長,但從數量來看,出貨量仍比2018年和2019年低,實際上并沒有改變手機市場下行的趨勢。
2022年以來,手機市場的形勢進一步嚴峻,1-5月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僅1.06億部,較2021年同比暴跌27.0%。即便是在618這樣的大促活動,也沒有很好地激起消費者的購買欲。
今年的618,各大手機廠商為了促銷使出渾身解數,幾乎所有的主流廠商都推出了降價活動。蘋果手機在天貓平臺的折扣力度高達1600元,小米手機也降價幅度也高達千元,榮耀、vivo、OPPO等品牌的不同機型降價力度也在400-1200元之間。然而618的預售數據并不算好,2022年的618預售銷售額同比下滑14.8%,同比下滑了27.1%,其中,數碼產品品類預售銷售額同比下降了46.6%,銷量同比下降了39%。
(數據來源:工信部,滿股經綸整理)
國內的智能手機消費市場或正在經歷一場寒冬。
手機產品普遍遭遇創新瓶頸,用戶換機動力不足
導致智能手機市場景氣度下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當下國內的智能手機市場已經從增量時代進入到了存量時代,在存量時代,手機廠商的競爭從爭奪市場份額到爭奪高端市場份額,競爭升級,這對手機性能的提升、創新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
但實際上,當前的手機產品創新陷入瓶頸,性能普遍過剩,功能沉冗且大同小異,沒有突破性的創新,也沒有頻繁更換的必要。如iPhone 13相較iPhone 12,宣傳上iPhone 13擁有更強的處理器、更好的相機、更出色的續航,但上述更新多屬于常規升級,對日常的使用感而言并沒有太大的差距。在存量競爭時代,市場的博弈更加激烈,如果廠商沒有突破式的產品創新,消費者的換機周期就會越來越長。另一方面來說,性能沒有特別的突破,但手機價格卻隨性能升級水漲船高,進一步打擊用戶的消費欲望,市場的需求將持續降溫。
新冠疫情的反復也給手機市場的發展帶來了諸多的困難和挑戰。疫情期間,消費者可支配收入減少,用戶消費力下降對換機需求也減小。同時疫情對手機市場的供應鏈造成影響,如停工停產導致交貨延遲,疫情控制措施導致物流受阻等;同時下游的手機銷售終端網點也時有因疫情暫停營業的情況發生。疫情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種種不利的因素在抑制用戶消費需求的同時也給市場的生產銷售造成困擾。
安卓機性能的系統提升明顯也降低了市場整體的換機意愿。“卡頓”“內存少”是此前很多安卓機用戶換機的原因,但近幾年高端手機的市場份額不斷提升,高端安卓機型性能和系統上較之前都有非常明顯的改善,使用壽命也大幅提高,換機周期明顯變長。安卓機的全球市場份額高達69.74%,中國安卓操作系統的手機占比更是高達89.6%,安卓機用戶換機意愿的降低對國內智能手機市場整體的影響非常大。
總體來看,當前智能手機市場陷入萎靡是不爭的事實,這是行業需求疲軟、疫情影響、供應鏈緊張等多方面致使的結果。最根本的原因是當前行業進入了存量競爭階段,廠商之間的博弈上升到了高端市場的競爭。但遭遇產品創新瓶頸卻是當下主流廠商的普遍現象,用戶換機動力不足,如果后續沒有突破性的進展,智能手機市場下行的趨勢仍將持續。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