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教育,難出奇跡
大力不能出奇跡,字節教育業務再收縮。
來源/鋅財經
教培行業的衰退還在進行時。
從5月起,IT職業教育的頭部公司開課吧被曝大裁員,甚至連員工工資都沒發出。創始人方夜昌也發全員信表示:“過去的三年更多關注在營銷和增長上,終于在摔了一個大跟頭后回歸了教育的本質和初心”,他表示自己正積極拯救公司業務,通過個人信用借款等方式已負債10個多億,并公布了3-6月其業務調整和組織調整動作。
在大勢所趨之下,大廠也未能逃過精簡業務線的命運。
字節跳動教育業務再次進行大調整,預估優化3000人左右,該業務目前總人數不足5000人。
據悉,優化業務線涵蓋智能學習國內國外、青少年、學浪、開言、瓜瓜龍、教育中臺等,僅留下智能學習對公、大力智能、成人業務。優化員工將獲得“N+2”賠償。
從2020年10月末啟用全新教育品牌“大力教育”以來,字節的教育夢做得并不順利。一方面,雙減政策的大錘突然落地,直接宣告了在線教育野蠻生長時代的結束。另一方面,“拼湊”出的團隊并沒有在有限的市場里,借助字節的流量優勢掀起一波浪潮來。
去肥增瘦,學浪、開言、瓜瓜龍曾是大力教育內的“肥”。而在字節改名“抖音”,或將赴港IPO的這一關鍵時刻,不賺錢的大力教育以及游戲業務,顯然也成為了字節需要去掉的“肥”。
隨著新一輪的大幅裁員,缺失“天時”和“人和”,難談“地利”的字節教育終究是倒在了時代洪流之中。
多次裁員,斷臂求生
自“雙減”政策落地之后,國內大大小小的在線教育企業紛紛砍掉主營業務、縮減人力,尋求轉型。作為字節“大力”扶持起來的教育業務,大力教育也沒能逃過這場風暴。
2020年10月,大力教育作為獨立品牌正式成立。業務橫跨Pre-k、K12、成人教育多年齡段,涵蓋多學科、多課程,軟硬件均有探索。旗下產品包括GOGOKID、瓜瓜龍啟蒙、開言英語、AI學、教育硬件等。
彼時,大力教育業務負責人、CEO陳林稱,不排除字節跳動的教育相關業務會獨立拆分融資,甚至單獨打包上市的可能性。但如今看來,一切如夢幻泡影。
僅僅一年之前,在資本漫天的廣告中,家長們曾一度陷入“教育焦慮”,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成為了階段性共識。這一現象尤其體現在幼小銜接階段,不少家長紛紛將還在上幼兒園的孩子送去培訓班、學前班,提前學習小學知識。
雖然不是重點目標,但“雙減”政策也明確提到了“不得開展面向學齡前兒童的線上培訓”。而此次優化業務中,瓜瓜龍則是專為3-8歲孩子提供多學科在線的系統性AI啟蒙教育,含有瓜瓜龍英語、瓜瓜龍思維、瓜瓜龍語文三類學科產品。
即便瓜瓜龍也嘗試過轉型“素質教育”,但這只是一個看上去很美的市場,很難打造出成熟的產品和服務,再借助資本不斷擴充團隊進行復制,從而實現規模化。
另外,面向成人推出的開言英語,主打真實場景對話、生活職場英語、海量實用課程。作為不受政策影響的業務,起初開言的用戶量還是不錯的。但隨著風評不斷惡化,開言這項業務終究是沒能成為大力的一張明信片。
不少用戶反應,使用開言必須按照App的思維使用軟件,彈性不夠;App比較不穩定,有時候會閃退;C2、C1的內容相對更新較少,這對于學習在C階段的人來說,空間不是很多......
而在黑貓投訴平臺多達四百多條的消費者投訴當中,有關開言英語售后服務、促銷、誘導消費、廣告、退款等等問題都不是少數,如此眾多的投訴讓人很難相信這是一家教育機構的風評。
至于被抖音知識類自媒體企業所熟悉的學浪,則是在字節體系下知識付費課程的承接地,與網易的云課堂有著較高的相似度。
從知識付費的角度來說,雖然學浪入局時間不長,但背靠抖音這個超大流量的平臺,在2020-2022年快速發展,在2021年年底活躍用戶超過騰訊課堂。
按理說,學浪作為成人業務受政策影響較小,應該成為字節在教育方向布局的重點。不過從市場經驗來看,知識付費賽道的流量變現效率整體要遠低于廣告變現效率。盈利問題或許是此次學浪裁員的核心所在。
瓜瓜龍、開言、學浪之外,同時優化的智能學習國內國外、青少年、教育中臺等業務,也因為前景、盈利之類問題,最終成為了被扔掉的“包袱”。
事實上,早在“雙減”初期大力教育就已進行過一輪業務調整。少兒啟蒙教育產品你拍一、GOGOKID、主打英語學習與交友的湯圓英語等業務全面暫停、停運。
如今經歷多次裁撤之后,字節教育在市場上的影響已經明顯降低。
有所保留,遵養時晦
不得不說,教培行業的大轉型是伴隨著一個個故事進行的。
有的故事僅僅只是看起來很美好,比如前文所說的“素質教育”;而有的故事看起來老套,但的確值得去做,比如字節保留下來的智慧教育、職業教育、教輔工具等業務。
在2021年之后,教育行業集體轉向,一大批教育類智能硬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從各電商平臺發布的數據來看,近年來,教育硬件品牌銷售情況十分可觀,去年618,多個教育硬件產品成交額同比翻了一番。
而這股“妖風”正是字節跳動旗下的大力教育帶動起來的。作為“雙減”政策落地后的轉型重點方向,大力教育在智慧教育方面的投入一直很大方。
作為智能教育業務推出的首款學習硬件,大力智能作業燈配備了攝像頭和屏幕,以課業輔導、遠程陪讀、坐姿糾正為主要賣點,曾被張一鳴、陳林視為字節創新的范例。
從功能上來看,該燈上的屏幕可以進入“大力愛輔導App”,替代父母陪伴,完成交作業、檢查作業、錯題解答等步驟。而在一次采訪中,大力智能業務總負責人陽陸育也表示,“硬件是不盈利的,我們是虧錢在賣”。
常言道,做買賣的都說賠了,沒有說掙了的,無非是為了“放長線釣大魚”所做的鋪墊。雖然說虧錢,但實際上以臺燈為代表的硬件產品使用場景廣泛,且用戶黏性較強,是為不同內容教育產品的最佳引流入口。正因如此,大力智能硬件業務才得以保留。
硬件之外,“雙減”壓力下,教育公司也出現集體轉型To G和To B業務的趨勢。尤其是在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門發布《關于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的指導意見》之后,對公智慧教育迎來了一波小高潮。
而字節曾一度通過收購學霸君TO B業務“AI學”和“極課大數據”,投資曉羊教育,完成了進校業務的布局。并且提出:“除了課程、硬件產品之外,將重點推進極課大數據、AI學這兩個進校產品,兩者均向教師、學生和家長提供精準學習服務,以進入學校的教學資源采購預算系統。”
一個觀點是,從入校為切入口積累流量,字節是在進一步挖掘這條路徑在當下所蘊藏的更多可能性。但作為TO B業務,字節究竟會使用一貫的“獲客”邏輯還是“產品”邏輯,有待進一步的觀察。
隨著“內卷”的加劇和人們對學歷焦慮不斷提升,眼下越來越多的職場年輕人愿意花錢學習提升自我。同時,隨著相關政策出臺,也進一步地催熱了成人教育市場。
據《中國綜合性終身教育平臺大數據報告》顯示,2021年成人教育市場規模約3000億,未來三年復合增長率約16%。
前景雖然不錯,但成人教育行業玩家眾多,業內機構始終面臨著巨大的獲客壓力。但對于流量巨頭字節來說,在這方面的“獲客”并不是難題,因此才將成人教育業務保留了下來。
從整體來看,字節保留的業務基本都建立在較好的前景之上,同時也結合了自身的優勢,比如在數據積累上、流量獲客上、品牌影響力上。二者結合之下,這些被保留的業務,為字節的教育夢留下了希望的種子。
連甩包袱,或為上市
從2016年開始關注到2018年初步試水,再到2020年宣布啟動教育品牌“大力教育”,教育業務在過去的兩年里,曾是字節優先級最高的戰略重點,它承載著頭條、抖音之外的第三條增長曲線。
張一鳴也曾表示:“我們對教育行業的探索還在早期階段,這是一個很有創新空間和社會價值的行業。對人的潛力和創造力充滿期待,所以我們很早就對教育很感興趣。大力教育的品牌獨立只是一個開始,我們對教育事業會長期有耐心。”
對于大力教育來說,張一鳴的耐心直接體現在了“錢”上。2020年字節教育業務的整體預算近40億元,且在未來五年,字節還計劃以每年百億元的規模持續注資教育行業,并做好了三年甚至更長時間不盈利的準備。
可如今看來,對于張一鳴或者整個字節來說,在每年虧損百億且看不到希望的現狀下,再提“耐心”不免有點像是罵人了。
如果說去年大規模裁員是因為字節沒能把握好政策,吃了虧后不得已的動作。那么這一次裁員除教育市場環境的持續冰冷之外,市場的另外一個猜想是,字節正在為了籌備上市正在逐步甩掉不賺錢、不盈利的項目。
能夠證明這個猜想的另一個信號是,字節的游戲部門也正在裁員。
作為字節游戲業務品牌,朝夕光年近期也在頻繁調整。據悉,上海101游戲工作室被解散,一周內300多名員工已有一半離開;此外,北京、廣州等城市游戲工作室的多個項目在裁撤或者整合。
早在2020年就曾有消息稱,字節跳動正研究分拆抖音赴香港上市,并與高盛等投行洽談上市安排。但之后其IPO進程并無實質進展,隨后字節在其官方頭條號否認了此消息。
而不久之前,號稱深度參與了中國互聯網赴美上市半壁江山的高準出任字節 CFO,讓字節上市又有了新進展。另外,字節跳動(香港)有限公司已更名為抖音集團(香港)有限公司,生效時間為今年5月6日。包括抖音、今日頭條、西瓜視頻、搜索、百科等業務被并入“抖音公司”。
來源:天眼查
上市對企業的各項財務指標、行業發展指標都有所要求,將企業非核心業務、虧損性業務、部分固定資產剝離,可以使公司聚焦于核心業務并擁有更好的估值。顯然的是,教育業務作為“虧損性業務”,正在被或將上市的字節所“拋棄”。
曾幾何時,在線教育作為一塊“香餑餑”備受資本和互聯網巨頭的追捧。作為賽道的一員,從關注到試水再到大力扶持,短短幾年的時間,字節的教育夢來得很快。
但當教育回歸教育本身,這條賽道便再也撐不住資本的喧囂和熱鬧了,字節的教育夢也碎得很快。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